健康

預防食物中毒,牢記「五要原則」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更新於 2024年04月12日10:30 • 發布於 2024年04月26日04:10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 吳婉華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在現今食品安全風波下,了解食品中毒的原因和預防方法至關重要。從最近的案例中可以看出,食品中毒事件的發生並非難以避免,但我們可以透過遵守五要原則來降低風險。洗手、使用新鮮食材、分開生熟食物、確保食品充分加熱和注意保存溫度是保護自己和家人免受食品中毒威脅的關鍵。若發現疑似食品中毒情況,應盡快就醫並保存食品檢體,以便進行後續調查。讓我們共同努力,保障食品安全,守護健康!

近期食品中毒事件頻傳,從寶林茶室到王品集團旗下的初瓦,再到嚮辣西門分店,甚至連知名連鎖鍋貼店「八方雲集」也捲入其中。這波食品安全風波持續肆虐,加上天氣逐漸升溫,我們更應該關注食品安全。根據衛福部102至1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每年5至10月份為國內細菌性食品中毒的高峰期。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包括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和肉毒桿菌等,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仙人掌桿菌佔了大多數。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何謂食品中毒?

當二人或更多人攝取相同的食物後出現相似的症狀時,稱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
因肉毒桿菌毒素而引起中毒症狀且自人體檢體檢驗出肉毒桿菌毒素,或由可疑的食品檢體檢測到相同類型的致病菌或毒素,或因攝食食品造成急性食品中毒(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中毒等),即使只有一人,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
若經流行病學調查推論為攝食食品所造成,也將被歸類為食物中毒案件。

中毒症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食物中毒的常見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和虛弱感,有時還可能伴隨著血便或膿便。對於免疫力較弱的人來說,這些症狀可能更加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一般情況下,食物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至2天,有些情況可能會延續1週至10天。

食物中毒的原因食品如下:

  • 腸炎弧菌:主要存在於生鮮海產和各類魚貝類中。
  • 沙門氏桿菌:通常存在於受污染的畜肉、禽肉、生蛋、乳製品和豆製品中。
  • 病原性大腸桿菌:常見於受到糞便污染的食品或水源中。
  • 金黃色葡萄球菌:存在於肉類、蛋製品、乳製品、即食餐盒和生菜沙拉等食品中。
  • 仙人掌桿菌:常見於米飯等澱粉類食品、肉汁等肉類製品、沙拉和乳製品中。
  • 肉毒桿菌:存在於低酸性罐頭食品、香腸、火腿和真空包裝豆干等肉類加工品中。

如何避免食品中毒?遵守五要原則:

1.要洗手:在處理食物前後、如廁後,務必用肥皂洗手 20 秒,確保雙手乾淨。若有傷口,應先進行包紮,以免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食物。這種細菌產生的毒素在高溫下難以破壞,因此預防勝於治療。
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流動且乾淨的水充分清洗。
3.要生熟食分開:使用不同的器具(如砧板和刀具)處理生熟食物,避免交叉污染。儲存生食的容器必須徹底清洗乾燥後才能盛裝熟食。
4.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才能有效滅菌。
5.要注意保存溫度:攝氏7度至60度之間的環境是細菌快速繁殖的溫度。冷藏溫度應保持在7度以下,保溫溫度則應高於60度,若需保存超過2天的食物,應冷凍保存。在食用前,食物應加熱至中心溫度超過70度。

疑似食品中毒如何處理?

發現疑似食品中毒應採取的處理措施如下:立即就醫,並保存剩餘食品檢體(需密封並低溫冷藏,切勿冷凍)。醫療院所應在24小時內通知各縣市衛生單位。
食品中毒是一個需要嚴肅對待的健康議題,對於公眾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食品中毒的風險。遵循良好的食品衛生習慣,包括洗手、使用新鮮食材、適當加熱食物、分開處理生熟食物等,可以有效地降低食品中毒的機率,保障自身健康。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