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一勞動節,勞動階層都會上街遊行爭取勞動尊嚴和權益。今年的旗海中,也有環團的旗幟——台灣氣候行動網絡今年加入「五一行動聯盟」,成為五一遊行發起團體之一,與工會共同要求落實淨零轉型對勞工之衝擊影響評估;強化上市櫃公司ESG的公正轉型揭露;強化工會團體協約能力,把淨零轉型相關事務納入協約事項。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魏揚表示,現在是環運與工運合作的契機,從勞教和社會教育開始,取得淨零下公正轉型的共識。民間智庫「共力研究社」研究員盧其宏稱,唯有民眾與受害勞工站在一起,才有力量對抗轉型潛在對勞動者的剝削。
盧其宏︰公正轉型非淨零配套 受害者才是主體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年初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曾稱淨零轉型過程會確保「不遺落任何人」,不過社會大眾對於公正轉型的認知和討論並不多。魏揚記得,早前全國產業總工會辦理研討會,勞工對更上位的氣候政策並不了解,包括為何要淨零排放、是否能達成淨零目標等,甚或覺得公正轉型是「政黨的惡鬥、在炒作的事」。
但當勞工進一步認知到高排放產業如鋼鐵業、石化業須轉型,生產規模會縮減、產品要作出調整時,會開始擔心是否要學習新技能、勞動權會否受影響等。
事實上,轉型對台灣勞動階層並不是新課題,過往一些企業改變經營形態時,就會面臨大量解僱風險,不過勞動者聲音往往最受忽視。研究勞工福祉的民間智庫「共力研究社」研究員盧其宏舉例指,數年前台化關廠,因沒有及早介入處理勞工福祉,結果關廠時引發員工大反彈,甚至引發勞工與當地居民、環團間的衝突。他擔心若不及早跟勞工溝通,勞方容易在資訊不對稱下被資方當作反對轉型的擋箭牌,矛頭反指向環團或居民。
盧其宏續稱,現時公正轉型在概念上似乎成為政府淨零目標下的配套,像自由貿易中有些脆弱的產業受到影響,政府就進行輔導就業、設一筆基金進行救濟等,「但公正轉型不是這個邏輯」,「再生能源是好的,但不代表你可以去犧牲這些人的權益。除非把居民、農民、漁民、勞動者的權益視作轉型的主體,以他們的利益為最中心出發,談轉型的進程,不然就是不公正,就算是綠色的轉型,也不過是資本主義裡去進行剝削。」
魏揚︰公正轉型是環團與工會合作的契機
魏揚則表示,環運與工運並非一直合作無間,居民和環團有時是站在勞工的對立面,「有種彼此不理解、互相提防的狀態」,但事實上勞工是「被夾在中間,或者是被犧牲的」,現在則是契機,從勞教和社會教育開始,取得公共轉型的共識。
我國有關淨零排放的對外教育,多是從《氣候變遷因應法》講起,但當受眾為勞動階層及工會,環團則會調整策略。魏揚舉例指,可在《團體協約法》中要求明確地納入淨零下相關的勞工訴求,以及強制要求企業上市櫃的ESG報告書中,詳列淨零轉型下對公司營運的影響及相應對策略、勞工再就業或提前退休的需求等。透過資訊揭露,「讓工人有更多工具,更容易組成工會、發起積極協商。」
國發會現負責統籌各部會主管機關評估淨零戰略下的影響,但以魏揚觀察,「並沒有說勞動部的工作是怎麼樣」。若根據《氣候法》第15條,勞動部應設公共參與式諮詢,例如公聽會、聽證會,讓勞工發表意見,再撰寫及定期公布公正轉型的衝擊影響評估及行動方案。
今年五一遊行是淨零下環團與工會合作的開始,雙方正研究未來共同推出勞教用的小手冊,讓工人掌握最基礎資訊,亦有意邀請國外工運幹部分享其推動工人轉型的經驗;並共同推動降低工會組織門檻,強化工人的集體協商權等。
盧其宏則認為,此刻民眾必須與勞工站在一起,未來才有機會讓受害勞工認識勞方與資方的差異,避免勞工成為幫助資方鞏固既有生產方式的力量,「如他們只視環團威脅他們生存,淨零轉型就很難講了。」
「我們必須成為這些可能被犧牲掉的人背後的支援。」盧其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