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專訪》獨裁者還是經濟總舵手?林孝庭:思考轉型正義,莫忘蔣經國貢獻

風傳媒
更新於 2021年04月27日01:10 • 發布於 2021年04月27日01:10 • 林庭瑤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在《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一書中提出許多創見。他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提到,評價歷史人物絕非只有好與壞、惡與善這種非黑即白的觀點。(資料照,陳明仁攝)

前總統蔣經國過世33年來,其歷史地位與評價仁智互見。台灣老百姓感念在蔣經國領導下,安然度過內政、外交與經濟上的重重難關;特別是他在1970年代推動「十大建設」,帶領台灣經濟起飛,入列亞洲四小龍。蔣經國又在政治上啟動本土化,大量提拔本省籍菁英,並於晚年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開啟兩岸交流之窗。

對蔣經國懷有敵意者,視其為早年台灣「白色恐怖」主使者與執行者,主導情治工作,以國家安全之名,行破壞民主與人權之實,並要蔣為重大政治案件負起責任。海峽另一端的中國大陸,民間輿論也曾出現一股「蔣經國熱」,小蔣在台灣的治理經驗能否成為未來中國大陸的一面鏡子,曾引起討論與關注。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最新出版《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以中、英文檔案史料為基礎,包括蔣經國私人日記、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等相關文件檔案,揭示1970年代起,國府失去代表「中國」之正統地位後,台灣如何從威權統治走向政治本土化與民主化的曲折進程。而1949年後蔣經國邁向權力巔峰之路,也是二戰後「中華民國在台灣」發展的縮影。

林孝庭新書《蔣經國的台灣時代》是目前最完整客觀的蔣經國研究,也提出諸多研究創見。林孝庭認為,台灣情治單位派人跨海謀殺《蔣經國傳》作者劉宜良,對此,蔣經國事前是不知情的;關於台灣經濟規畫,蔣經國與財經幕僚曾起過嚴重衝突,卻又能造就台灣的高科技發展;對於蔣經國與章亞若的關係,書中也有一番深入解讀。

(延伸閱讀:專訪側記》意外的國父?強人身後:經國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誠如林孝庭所言,蔣經國晚年明知國民黨可能會失去執政權,仍決定以強人之姿開放黨禁,開啟台灣民主化進程,這需要智慧與勇氣。應嚴肅思考轉型正義問題,尋求威權時期的歷史真相,但也不能忘記蔣經國主政下對台灣其他方面的貢獻,如此評價歷史人物才能更加全面與客觀,而不會流於以意識形態或帶有政治目的的歷史研究。

「蔣經國的雙面性」

問:就您研究觀察,您覺得小蔣有「雙面性格」?蔣經國為何會成為這樣個性的領導人?

答:蔣經國性格上呈現出雙面特質,應當與他早年在蘇聯的生活與工作經歷有關。滯留俄國12年,他是一名工人,是一個蘇聯共青團成員,也是命懸一線的人質,年輕時他深受馬列思想洗禮,幾度面臨生死交關,除了對共產主義有切身體會之外,更養成沉默寡言,謀定後動,堅毅、冷酷、強烈的敵我意識,以及喜怒不形於色的深沉性格。

另一方面,早年蘇聯那段磨難與刻苦經歷,也讓他比一般從政者對民間疾苦有更深一層體悟,他曾自述:「在俄期間,我曾經在極端的苦痛中過活,亦接觸了無數可憐的貧窮的人們,所以在實際的生活中,養成了同情社會上窮苦人群的習性。」這就為他輕車簡從、體察民瘼、親民愛民形象的塑造奠定重要基礎,蔣經國既尖銳冷酷而又感性親民的兩極化特質,似乎由此可以得到一個合理解釋。

「蔣經國與陳誠」

問:蔣經國與陳誠之間有瑜亮情結,黨外有自由派勢力阻撓,自己具有「太子」身分,接班過程有何波折?

答:蔣經國所具備的「太子」身分,在接班過程中可謂兩面刃,一方面固然可以在父親蔣介石的栽培下,在各領域有磨練甚至犯錯的機會,然在另一方面,為了避免被海內外扣上「父傳子」與「家天下」之大不諱,蔣經國反而在爭取接班的過程中,顯得綁手綁腳,障礙重重,一直要到1960年代中期、陳誠因病去世之後,國民黨內的權力槓桿才明顯地傾向於小蔣一邊。

除此之外,蔣經國早年留學蘇聯、信奉社會主義、取俄國女為妻的背景,在東西方冷戰對峙的年代裡,可謂「政治不正確」至極,也讓台灣最重要的盟邦美國對他無法全然加以信任,這同樣構成蔣經國權力路上的重大阻礙。

「蔣經國的用人哲學」

問:為什麼選擇李登輝接任副總統,而不是林洋港?如果孫運璿沒有中風,李登輝會接班嗎?

答:我們思考「蔣經國接班人」此一問題時,不可忽略威權時代國民黨是「以黨領政」,黨主席的地位高於總統,是國家大政方針最後的拍板者,如按照此一脈絡來觀察,蔣經國心中真正屬意的接班人,應當從他希望挑選何人來接替他領導國民黨此一角度來思考。1984年之際,很顯然這個人應非是在國民黨內根基仍薄弱的李登輝,如果孫運璿沒有中風,他確實是有可能受蔣之託付,日後在國民黨內挑起更重要的角色。

根據憲法規定,副總統乃備位元首,1978年蔣經國挑選了本省籍的謝東閔擔任副手,應是考量省籍平衡之下所做的決定。此例一開,到了1984年,本省籍的李登輝或者林洋港都可能是蔣的副總統可能人選,只不過我們也必須思考,在「以黨領政」的時空背景下,不論李或者林繼任總統後,究竟是否能握有真正實權,實不無疑問,嚴家淦擔任總統的時候,台灣的國政掌握在黨主席蔣經國手上,即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蔣經國與台灣奇蹟」

問:台灣引以為傲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是在蔣經國執政時期,台灣成了亞洲四小龍,蔣經國當時如何突破萬難打造台灣經濟奇蹟?與重要技術官僚的關係為何,蔣經國究竟懂不懂經濟?

答:蔣經國在1930年代贛南時期與1940年代上海經濟管制時期都曾處理過經濟議題,成敗互見,因此說他完全不懂經濟,似乎不妥,不過蔣經國本人倒是曾在日記裡多次承認他不懂經濟。

持平而論,蔣早年受到社會主義與計劃經濟思維的洗禮,到了晚年,他對於許多重要的財經與民生議題,有著近乎執著的堅持,傾向於把經濟政策與實踐放在「道德」天秤上來衡量,這就讓他與麾下若干財經官員之間發現分歧,其中幾次較嚴重的爭議,都與被世人尊為「台灣科技之父」的李國鼎有關。不過主政之後的蔣經國,基本上還是願意放手讓諸如孫運璿、李國鼎等技術官僚來推動而不多加干涉,這也造就了今日台灣受到世人所稱羨的高科技發展成果。

「蔣經國與台灣民主」

問:蔣經國是不是位獨裁者?對於台灣民主發展扮演的角色(開明派或保守派)?小蔣是不是一個改革者?

答:蔣經國早年在蘇聯的留學生活與回到中國之後的從政經驗,並未提供他真正理解何謂「民主政治」的環境與機會。1970年代國民黨推動台灣政治本土化與有限度的民主化,應可說是小蔣主政後,內外交迫之下的一個困難決定;政治細胞裡從來沒有「民主」DNA的蔣經國,要他打從心底接受西方民主政治的那一套遊戲規則與運作模式,可謂難上加難,他不明白為何「改革」非得要依照西方民主政治模式才能夠推動。此種思維就讓1970年代以後國民黨的政治路線,不時擺盪在「開明」與「保守」之間,並引發諸多重大政治案件。

晚年蔣經國並未留下日記,吾人因而無從確切理解他決定開放黨禁、解除戒嚴令之時的內心真正想法,不過我想蔣當時如有選擇機會的話,他或許仍堅信國家應當在國民黨領導下,由一批菁英帶領著,穩健推動各項改革,只不過在當時內外壓力之下,特別是來自美國要求台灣全面走向民主化的迫切壓力下,讓他少有其他選擇,然而一旦他決定開放政權,即無回頭路。

「蔣經國與中共」

問:蔣經國主動想去莫斯科留學,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潮影響,他與中共高層的關係為何?他如何看中共和中國?

答:留學莫斯科期間,他的許多同窗好友日後成了中共重要領導人物,而隨著時勢的演變,這許多同窗好友也都成了兩蔣父子政治上的仇敵。1949年國民黨輸掉內戰,丟掉大陸江山,倉皇退守台灣一隅,這讓兩蔣父子無法不恨中國共產黨,從其日記裡也可以清楚感受到,中共在鄧小平治理下走向改革開放,確實帶給蔣經國沉重壓力,對於來自北京的和平統戰更是深惡痛絕。

然即便如此,蔣經國終其一生卻也從未因此而失去對大陸故土的深厚情感,兩岸在政治與意識型態上的競爭對抗,與兩岸民族血緣之間的連結,此兩者之間蔣經國分得很清楚,不能混為一談。

「蔣經國的三不政策」

問:為什麼蔣經國對中共「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有人認為正因為蔣經國太了解共產左派,摸透了中共的底,才會出此政策堅拒與中共接觸、談判?

答:一方面是因為他出身共產黨,了解共產黨的組織運作,所以視來自對岸的統戰攻勢如洪水猛獸而採取堅拒態度,另一方面,從其日記內容可知,當時他對於台灣內部社會民心的脆弱也感到憂心忡忡,深怕台灣官民上下經不起來自外在的衝擊。冷戰期間台灣安全有美國協防的承諾,一旦來自美國的安全承諾消失了,蔣經國對於來自北京的統戰攻勢,肯定是必須採取小心翼翼的態度。

「蔣經國的認同」

問:蔣經國自認為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蔣經國是不是個中國民族主義者?

答:蔣經國自認為中國人,到了晚年,對於寓居40年的台灣這塊土地與人民也產生了極深厚的感情,讓他脫口說出「我也是台灣人」,不論1949年以前的大陸時代,或者1949年後的台灣時代,蔣經國永遠以國家的最大利益為優先考量,從此一角度觀之,他確實是一個民族主義者。

「蔣經國對美國的看法」

問:您在書中提及,小蔣一生與美國人交手諸多不愉快的經歷,反過來卻可能讓寓居台灣海島40年的小蔣,深化對「中國」、或者說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與情感。小蔣與美國有哪些不愉快的經驗?是否認為被美國出賣?

答:面對美國,蔣經國知道台灣自身力量不夠,需要美國在各方面提供援助,然而又因此而必須處處受制於人,故他始終在心理上無法對美國人充分信任,無法以正能量來對待;1949年後,小蔣先後主持情報、國安、軍隊政治工作、退輔會與國防部等工作,因業務需要而與美國人之間的爭執與摩擦不計其數。

他主政的1970年代,正是美政府調整對華政策、改善與北京關係、台北從代表「全中國」的正統地位逐步移往「側室」的痛苦過程,蔣經國經歷這段艱辛與不堪的煎熬,對於美政府的怨恨情緒感受特別深刻,在情緒上因而認為台灣將被美國出賣,實可以被理解,然而從其私人日記內容也可知悉,對於1970年代全球政治格局的出現劇烈變化以及美國對台政策發生轉變,蔣經國其實看得非常清楚透徹,對於美國最終轉承認北京而與台北斷交,心理上也已有所準備。

「蔣經國與禁書」

問:蔣經國是否因劉宜良寫的《蔣經國傳》而指使手下報復?又為何對另一位寫小蔣傳記的前情報官孫家麒,兩度拒絕報復?

答:從目前可以取得的各方資料與回憶錄,應可判斷蔣經國對於台灣情治單位派人跨海謀殺劉宜良,事前是不知情的,以1960年代國民黨特務在港澳地區大肆從事地下破壞行動的程度來看,當時台北情報單位如欲把在香港出書批評蔣經國的孫家麒給幹掉,簡直易如反掌,小蔣在1960年代沒有如此做,那麼到了1984年他更沒有理由與動因如此做。

「蔣經國與章亞若」

問:蔣經國在日記中否認章亞若所生孿子與他有關,生父是他的老朋友王繼春。蔣經國真的是蔣孝嚴的生父,政壇明日之星蔣萬安的爺爺?

答:蔣經國1941年與1942年的日記裡,總共有幾十頁篇幅的記載被撕毀,如果把這些因為人為因素而消失的日記日期,仔細地與小蔣當時的行蹤相互佐證對照,即可知悉這些消失的日記內容,都與章亞若(他在日記裡稱呼章為「慧雲」)有關;特別是其中有數次小蔣前往桂林,探視當時已懷有身孕的章亞若,而其他沒有被撕毀的日記內容,也可以清楚呈現出蔣經國與章亞若之間的這段戀情,這些跡象都足以顯示蔣、章之間的感情是無法否認的,在正常且符合邏輯的情況下,這個世界上應當沒有一個男人,會對一位肚子裡懷了別人小孩的感情對象如此思念,甚至數次奔波、前往探望吧?

我認為當年抗戰時期、交通極度不便的情況下,小蔣不辭辛苦,數次奔波於贛南與桂林之間,探望章亞若,若非親情,很難做到這樣一種程度,雙胞胎究竟是否真是小蔣的骨肉,我不可能有確切的答案,但是讀者們可由如上這些跡象來自行判斷。

「蔣經國的歷史功過」

問:整體來說,您如何評價蔣經國在台灣時代的歷史功過?(推薦閱讀:林孝庭專文:暮年私信鄧小平,蔣經國念念不忘中國前途

答:有人把蔣經國視作威權時期的獨裁者,也有人把蔣經國視為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總舵手,有人爭論他晚年推動台灣民主化究竟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還有人疑惑他選定李登輝作為副手,究竟是對是錯。評價一個政治人物的歷史評價,絕非只有「好人」與「壞人」、「惡人」與「善人」這種非黑即白的觀點,今天吾人嚴肅思考轉型正義問題,尋求威權時期的歷史真相,誠屬必要;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忘記蔣經國主政下對台灣其他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如此評價歷史人物,才能做到更加全面與客觀,而不會流於以意識形態或帶有政治目的的歷史研究。

《 ☞ 加入風傳媒line好友,每日提供給您最重要新聞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2
  • 陳有財
    兩蔣反共,今國民黨跪共要飯,真是諷刺
    2021年04月27日03:26
  • 楊樹國
    捍衛中華民國!捍衛釣魚台! 恐嚇、威脅、欺騙、沒誠信的執政黨,人民不需要你們作任何決定,下台吧! 228和平紀念日,不斷被有心人士操弄對立及分裂,失去其意義不如廢除。恢復12/25日中華民國行憲紀念日,中華民國憲法,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民有民主平等,民享自由和平,民治法治,讓人民更了解中華民國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 罷萊委!推翻綠共萊豬黨!人人有責! 對的事就要勇往直前,不可因一時的得失、挫折而喪志、氣餒、退縮! 人民如果連執政黨都對抗不了,就不要妄稱是民主國家!
    2021年04月27日02:1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