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童恒新專欄】疫情下衍生的遠距VR教育:師生準備好虛擬一番了嗎?

DIGITIMES
更新於 2021年07月22日02:20 • 發布於 2021年07月22日02:20 • DIGITIMES - 童恒新

疫情下難以執行實體教學,因而衍生各式遠距教學模式,筆者認為只要達成學習成效,有何不可?傳統的授課,同時搭配線上直播,平常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現在換成老師們也要學習,學習變成直播組,而學生們也要適應非藝人的老師直播主們。

疫情第三級:遠距同步/非同步/混成?遠距虛擬實境?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目前的教學成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但影片預先錄製完成,再加上課前和課後等非同步任務。讓學生們透過虛擬實境(VR)線上完成任務,則是更加進階版的遠距學習,但筆者觀察,像VR等軟硬體設備及老師們的科技識能,都是在遠距教學上導入VR的諸多挑戰之一。

虛擬實境意指運用3D實境,讓學生有擬真的沉浸感,達到實體進入臨床的學習效果。雖然虛擬實境教育難以完全取代臨床實務經驗,但可降低學生的實際震撼,並增加臨床實務能力與心理準備度,例如讓學生感受一位重症病人急救過程,以利培養心肺復甦術知識與技能。當真正第一次接觸需要急救的病人時,學生已能有所準備,且了解可能遭遇的狀況。

疫情二級:模擬教育玩真的?虛實真假的標準化病人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模擬教育是希望可以仿真臨床情境,讓學生感受類似真實情境,並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模擬教育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標準化病人,意思就是說藉由真人「演」一位被設定好的病人樣態,讓學生在安全狀況下練習處理此類病人。

在你心中什麼樣的人可以稱是「好的醫護人員」?要怎麼培育出擁有良好醫病溝通能力的醫療人員呢?

現今的醫護教育廣泛運用標準化病人於臨床情境中,這些標準化病人是經過招募、訓練、考核、認證的專業人員,標準化病人會依據教案內容展現情緒,且能對話,與學生的互動性高,即興反應能力佳,投入角色演出時,因逼真的演技及情緒,可以引導出醫護學生的專業臨床表現,例如同理心的展現。

曾經有學生離開模擬診間時說:「剛剛病人頭痛的樣子讓我好擔心,好像真的痛到頭要爆炸了,我在想是不是先給他吃止痛藥?」

在AI的時代,科技模擬人也能夠進行簡單的溝通,但標準化病人所展現有溫度的對話卻是無法被取代的。在教學過程中,標準化病人與學生間彼此的激盪,會讓醫護學生在模擬臨床情境中,達到學習成效進而增強進入職場的實力。

陽明交大護理學系師生遠距學習現況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集合數位內容製作中心,以及多位傳播媒體科技專家,藉由傳統教學內涵、科技應用輔助,落實虛實整合的學習成效。筆者記憶猶新,在2021年5月12日校方公告全面實施遠距教學。身為學校的一份子的筆者為校方明快的決策感到印象深刻。

因應疫情且符合教育部規範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學系於5月已啟動進行部分臨床實習替代方案,亦於6月將原本下學期9月中的課室往前調整開始使用,以利疫情緩解後有更多彈性調整進入臨床實習。由於學生們的理解與支持,加上老師們開放與接納的態度,能讓疫情下遠距多元的彈性教學方式得與落實,更重要的是體現互相學習及專業成長的悸動,為疫情中注入一股溫情的暖流。

當老師們使用同步遠距教學變成直播主,經歷未曾經歷過的數位應用適應期,如同思索該調整哪個角度看起來才專業?重複測試自家網速是否會足夠?同步混成非同步錄製影音或簡報檔,要上好上滿嗎?學生實習一天8小時,若用部分遠距替代,時數如何計算?學習成效如何評值?學生不願意開鏡頭?硬性規定開鏡頭似乎也不宜,因為可能開視訊影響網速也可能家人亂入。

筆者認為,疫情下的各式人際交流與科技應用,應有正向思考的互相同理心及互相道謝。學生自學能力亦不容忽視,衷心給予各界老師們的用心和創意極大的肯定。

(本篇專欄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學系/護理學系系主任童恒新與台北醫學大學醫學模擬教育中心標準化病人首席訓練師陳皓羽共同完成。)

延伸閱讀:【陽明交通大學專欄】遠距照護成功關鍵角色:進階護理師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 DIGITIMES 的文章

南澳設立首座V2G雙向充電站
DIGI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