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你的 螢幕 今天吃雞了嗎?

電腦王阿達
發布於 2018年04月04日03:25 • 鍵盤小妹

螢幕 、顯示卡 相輔相成

不少熱愛遊戲的玩家,心中都有一些疑問︰「顯示卡的幀數高低,與顯示器是否有關?」、「螢幕尺寸跟解析度,哪個變因影響顯示卡效能較深?」據了解,不少人的觀念居然是「 螢幕 尺寸較大,則需要較強的顯示卡才跑得動」。

事實上,尺寸不是重點,解析度越高,那麼對於GPU的負擔就越大;一台27吋螢幕開4K解析度,和一台40吋螢幕開Full HD解析度,絕對是前者較吃資源,需要更高等級的顯卡支援。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目前主流級FULL HD顯示器,即使運行重量級效能遊戲,基本上中高階顯卡就能夠特效全開、流暢運行 1920×1080解析度;然而,如果你今天使用新一代 4K顯示器,在 3840×2160解析度考驗下,即使端出卡王 GTX 1080TI應戰,但在運行《俠盜獵車手5》這樣的大作時,特效全開的情況下,大場景實在不容易有60幀以上的表現,只能以多卡SLI運算出讓人滿意的結果。換言之,認清電腦的用途後,顯示卡與顯示器合該同時考量、決定,而當顯示卡採用高階旗艦時,務必也將電源供應器的瓦數納入考量,如此才能滿足視覺上的表現。

↑ 高效能顯示卡搭配優質4K螢幕,就能夠享受第一流的遊戲效果,即使是PS4,繪圖表現還是不及PC細膩,這也是DIY電腦的樂趣所在。

↑ 蘋果iMac配備27吋Retina 5K顯示器,解析度高達5120 x 2880,術規格超過市面上一般4K顯示器。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G-SYNC 技術

談到遊戲、談到顯示器,就不得不提到NVIDIA針對顯示器所研發出的G-SYNC技術。早年映像管CRT電視,透過電子束掃描磷管表面加以發光顯像,而螢幕更新率則為60Hz,也成了日後顯示器的標準規範。然而,在2018年的今天,顯示器主流已經從CRT演化成LCD,讓顯示卡裡的GPU配合60Hz螢幕更新率其實已經是一種過時、沒有效率的作法。

我們知道,GPU不會以固定時脈進行渲染,根據 GPU 瞬時負載,即使是同一款遊戲裡的某一場景,GPU輸出幀數也並不會相同,為了配合60Hz螢幕更新率,透過「關閉垂直同步」,在60Hz更新週期中,將顯示器上影像予以更新,這也是多數玩家進遊戲時的預設值;但這種作法,最大的缺點就是在單一更新週期內要輸出2 幅影像時,在交界處會產生很明顯的「撕裂線」,給玩家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 透過G-SYNC模組,讓顯示器與GPU輸出同步化,打破一直以來GPU配合顯示器更新率的過時作法,玩家在打GAME時不再會有撕裂、輸入延遲問題。

↑ 為了讓LCD能夠用GPU更新同步化,因此LCD必需內建NVIDIA G-SYNC模組,方能實現這個讓遊戲玩家大呼過癮的優質功能。

 

撕裂、延遲 說掰掰

為了解決畫面撕裂問題,我們可以開啟「垂直同步」,使得GPU 延遲畫面更新,跟上螢幕的更新週期步調;但這麼作也會產生跳動、延遲增加,最後導致輸出延遲。不過這樣的作法,也會使得部份玩家覺得相當疲勞,甚至感到嘔心不適。即使後來出現了「智能垂直同步」,也都解決不了輸入延遲問題,對電競選手來說,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之事。

於是最後,為了解決螢幕撕裂、輸入延遲的G-SYNC終於橫空出世。透過G-SYNC模組,能讓顯示器與GPU輸出同步化,打破一直以來GPU配合顯示器更新率的過時作法,玩家在打GAME時不再會有撕裂、輸入延遲問題。鍵盤小妹使用過G-SYNC一陣子後,再換回一般LCD打GAME時,真的會有回不去了的感覺;也因此,如果對你來說,電腦的最大用途就是玩遊戲,那麼強烈建議你選擇一台內建G-SYNC功能模組的顯示器加以搭配,打造屬於你的電競生態系。

早期G-SYNC螢幕只搭載TN系顯示器,是較為可惜之處,不過到了最近,無論是VA還是IPS都已經有G-SYNC顯示器提供玩家選擇。或許有朋友仍不知道TN、VA、IPS是什麼東西,之後有機會,就讓鍵盤小妹為大家簡單介紹一番。

↑ 啟用G-SYNC之後,畫面變得更為滑順,不再有讓行家不悅的細微頓挫感,用過之後GAMER就很難再回去用傳統螢幕了。

↑ 搭載G-SYNC筆電,對於熱愛LAN PARTY的朋友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玩很久也不容易產生頭痛的問題。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