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職場被排擠,是個人因素還是同事問題?一個故事告訴你:是「利益」

Cheers 快樂工作人
更新於 2021年09月14日03:42 • 發布於 2021年09月03日03:41 • 林仁廷
職場被排擠,是個人因素還是同事問題?一個故事告訴你:是「利益」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 當在職場被排擠,比起當事人被動消極,或是不友善的環境,更深層的原因在於職場利益。
  • 在團體裡,有人少做就得有人多做。個性較被動的同時,容易音為業務不均久了而出現怨言。
  • 你可以不加入虛假的社交,但請展現「主動協助同事」的積極性。等價交換,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被排擠?個性與人際利益界線種的因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一位來諮詢的社會新鮮人,表示自己在辦公室被排擠,快要過不下去了。

這位女孩說剛進公司時還好,大家都客客氣氣,幾個月後她卻被排擠,原本還有說有笑的人也沒了交集。女孩性格內向被動,覺得沒交集也沒關係,做好份內的事就好,但慢慢有人在業務上刁難她、在背後說她的不是,最後就連平常不會找她的主管也來訓話,認為是她跟同事處不好,要她「態度積極一點」。

「有哇,我認真做事,進度從不延誤,如果要我幫忙,有空我也是會去的。」她抱屈地說:「我只是不擅交際,可不會背後道人長短,也不會害人。難道個性被動也錯了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我和她談了幾次,女孩的被動來自過去的挫折,社交時常常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所以總等他人下指示。不過她做事勤快、老實單純,只要指令清楚,通常都能做得很好。

安分守己的人在辦公室也許不見得受歡迎,但照理說也不致惹人招怨才對,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被排擠是個人問題,還是環境因素?

女孩曾經詢問前輩究竟怎麼回事,但他們都只回那模糊的一句:「態度要積極一點!」

到底要怎麼積極?要她學習外向活潑,和人八卦哈拉實在困難,不符本性的事她做不來。甚至有人說她不笑的時候臉很臭,認為都是她個人的問題,讓她倍感挫折,結果更退縮。

女孩說之前待過幾家公司,最後也都變成這樣,所以好像真的是個人問題,但這樣一想,她的負面情緒就止不住,掉入一個為了生存必須扭轉性格的困局裡。長期矛盾下,她開始焦慮、失眠,出現憂鬱症狀。

這樣的遭遇到底是當事人被動消極,還是不友善的環境所致?又到底要改變自己,還是離開這間公司比較好呢?

利益才是被排擠的真正理由

「態度不夠積極」確實是一種模糊說法,我們若分析辦公室環境,會發現職場上的同事不適用朋友的定義,同事關係的基礎與職場利益相連,辦公室的事需由全體共同承擔。只做好自己的事,沒有參與群體,確實影響關係。

以下分兩點解釋:

一、彼此不熟悉,自然難親近

作者回想自己初入職場時也有類似經驗。因性格關係,我也不擅交際哈拉,中午不和同事一起用餐,下班也不參加聚會,久而久之同事只認識我的工作角色,不知道我個人在想什麼,而我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自然不是同一群。

既然彼此不同掛,很多事自然也不會提醒或邀約,甚至分工後也鮮少溝通討論。在我做完自己的事後,通常會回到位置上等待他人指示,但因為不是同一群,他們也就不太找我再做什麼,於是這種被動,看起來便很像我什麼都不做。

自己的形象被誤解後,同事就在背後傳著:「這人不會主動幫忙,是不是想偷懶」、「這人不苟言笑,不知道在想什麼」、「這人臉好臭,好像都會拒絕幫忙別人,不好相處」等閒言閒語。其實我根本沒有不願幫忙,只是我被動,他們也不主動就是了。

然而職場上,並沒有誰非得主動做什麼不可的義務與責任,於是雙方都紋風不動、維持自己的小圈圈各自為政。如果剛好出現一點誤會,那個小圈圈就會歸咎於某個不熟的人,是他不合群、難相處,所以都是他害的,讓原本只是疏遠的感受轉變為排擠。

因不認識而誤解的情境因果,促成了不經意的排擠,被動的人漸漸會變成代罪羔羊。相對地,當事人也從他的角度解釋,認為:「我為何會被排擠呢?是不是他們不友善、小心眼?」使誤會更加深。

二、有人少做就得有人多做

雖然小團體外的人我們不會傷害,他們也不會沒事故意陷害我們,但一個職場裡不太可能一直各做各的,總會有交集與合作之時,例如大型活動的瑣碎雜事、公司大掃除,或小一點的事如請假代理、公文發送、臨時交辦事項等。這些業務涉及全辦公室,是「總量」的概念,有人不做就得有人多做,而且沒有明文規定怎麼分配。

既無明文規定,也不可能有人出面主持分工,於是全靠職場平時的關係與默契(社交詞彙叫「互相幫忙」),你主動做一點、我主動分一點,共同完成。無論事情大小,誰多做、誰少做,互相都看在眼裡。安份守己的人或許本職學能做得很好,但全辦公室的事沒幫上忙,事後便很容易被排擠。

既然被排擠,與同事鮮少交集,那麼一般小事也不會刻意再叫他分擔,團體便多做了一定量的其他事。一開始還好,但業務不均久了便會出現怨言,團體心裡雖期待當事人主動撿回應該分擔的瑣事,但又沒人願意說破,於是原本的排擠就會進一步變成討厭當事人的情緒。

小團體討厭當事人,而他也感覺到不友善,於是離他們更遠,陷在互相誤解的惡性循環裡,最終變成只要有機會,潛意識就會做出推事情給對方的補償行為。不僅如此,壓抑的情緒還會在碰巧的時間點自動出口氣,例如說壞話、推業務、傳八卦以宣洩心頭小怨。

個性被動錯了嗎?當然沒有,但自己被動對方又不主動,長期累積整個辦公室的小怨,兩件事組合起來在講求人際社交(其實是利益和諧)的社會情境下,被動的人必定被當成代罪羔羊。

人性就是如此,此狀況在任何地方都會出現,雖然不是故意,但每個人都被這個漩渦捲進去了。

個性被動沒有錯,但自己也要負一半的責任。與其等待有人來替自己申冤,不如主動弄清楚人際情境的利益界線,做自己能做的事,不要放任大家誤解卻悶不吭聲。

等價交換,做自己能做與想做的事

職場就如宮廷劇,自己可以不爭皇后、與世無爭,但也要適時擺明己意安頓其他娘娘的心,保護自己免遭暗算。你可以不必認為都是自己的錯,不必抱屈承受一切,只要做一件簡單的事就好:「主動協助同事。」

不論是大型活動的瑣碎雜事、全公司大掃除,或者是小一點的臨時交辦任務,做自己能做的,主動前去幫忙。當你發現或聽見團體在分工討論,就直接走過去問:「我可以幫忙嗎?」、「我可以做些什麼?」涉及全辦公室的每件事情都起身去問,率先去做。若想更進一步的社交,才在團購、聚餐、聊八卦等人際情境多參與。

主動參與是讓團體有認識自己的機會,人際交流是種加分,在自己能力範圍內選擇一些去做就可以。記得,涉及全辦公室的事若不主動參與便會被扣分,職場關係有共同利益,是沒有辦法讓人完全置身事外的。

同事喜歡或討厭自己,都與共同利益有關,想要被接受就必須等價交換,在涉及利益的事上主動付出、分擔,如此便能冰釋團體的不滿前嫌,藉著任務合作讓別人多認識自己,便能減少誤解和排擠。

個性內向也沒關係,職場的人際經營不須扭曲本性,因為我們仍是為了自己的平和與安寧做一點行為調整,挑自己能做的與想做的,主動幫忙並換取尊重。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沒有錯,職場有內隱的遊戲規則,而我們有所選擇。

TIP:「工作效能與利益」永遠是職場關係的第一優先,在這前提下仔細觀察辦公室的人際模式,再挑自己能接受的部分適度參與。

職場與人生,何時該配合演出,何時可當主角,你知道嗎?更多內容詳見《挑對時機做自己>>>

〉〉真正人緣好的人都懂「人際美感」:不攀關係,才能贏得更好的關係

★ 一鍵加入Cheers【LINE@】好友:職場最新資訊完整掌握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6
  • c
    就是運氣不好遇到一個看你不順眼的人而已 做再多都枉然 不是說連續遇到就一定是你的問題,78人那麼多,他們本來就會找好欺負的欺負
    2021年09月03日16:53
  • Fiona
    因利益關係產生的朋友,一旦利益發生衝突,很容易行同陌路,交心的朋友比因利益結合的朋友走的長遠
    2021年09月03日14:38
  • Illy米
    文章真扭曲,怎麼看都是文章的小團體自己懷惡意排擠的問題,他們不主動就不算被動嗎? 這種人看多了,對方就是想找個人欺負,主動幫助人也沒有用,你做的再多都被無視,你主動示好還是讓你踢鐵板,再到在主管面前說你壞話,搶你功勞再抹黑你沒做事,根本不是這個人個性的問題,這個人也不是被動內向,而是遇到小心眼的人你也只能被迫內向 內向被動這個名詞就是這些人發明出來的,用來掩飾自己的惡劣沒品的性格
    2021年09月04日01:33
  • c
    我想再補充一下遇到事情最好不要去找所謂的心理師諮詢,他們只會把錯都推給你,然後看完會覺得更糟糕。找好朋友說說話就好,或家人
    2021年09月04日15:32
  • HN成瑋
    音為
    2021年09月10日05:0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