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京城銀衝數位金融 不求吸客只重留客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20年11月13日03:43 • 發布於 2020年11月04日07:54 • 許雅綿

成軍72年,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的京城銀行,2008年由戴誠志接手,將虧損累累的小行庫,改造成獲利穩健、深耕南台灣的地區性金融機構。面對純網銀開業、數位浪潮來襲,京城銀如何接招?

過去十年,總部設於台南,七成分行設於雲嘉南地區的京城銀行,雖然只有66家分行,總資產規模不到3000億,但經營績效不輸大型金控,過去10年創造400億獲利,保持每股EPS約三元的成績。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幕後操盤的靈魂人物,就是京城銀行董事長戴誠志。

他堅持非主流路線,不設信用卡部門、不擴張分行,當銀行同業競逐海外門票時,京城銀行卻始終專注在「社區銀行」的定位,深耕在地的中小企業利基客群。

例如,不殺價競爭,而是替中小企業主提供客製化的貸款方案,獲取較高的利息收入;其次,吸收雲嘉南地區的存款(占全行的84%),都會區則以企金放款為主(占全行85%)。「南錢北用」加上客製化放款服務,維持優於同業水平的利差空間。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為節省租金成本,京城銀行在全台都會區的分行,也大多設置在二樓或以上,和一般銀行總搶在黃金地段設點,有極大的差異。

曾承接京城銀行主機更換的普鴻資訊董事長林群國觀察,戴誠志是執行力強、非常精明的生意人,上任12年,交給股東的營運成績單有目共睹,每年都配發法定範圍內最高的1.5元現金股利,讓京城銀行在雲嘉南地區首屈一指。

事實上,戴誠志在投資圈是大名鼎鼎的一號人物,不但擁有顯赫戰績,商界人脈更是綿密。

2002年,時任誠泰銀行董事的戴誠志,動手整頓誠泰銀行,歷經三年的打銷呆帳調體質,讓誠泰銀在2005年,以每股28.2元、高於淨值近一倍的價格「嫁」給新光金控,締造當年最昂貴的併購紀錄。

京城銀翻身,賺贏三大金控

而後,他受高雄地王蔡天贊之託,接手京城銀行的改造重任。當時,有「投資銀行教父」之稱的前高盛投資銀行亞洲區副董事長宋學仁,還特別投資五億元,認購京城銀行私募股權,力挺戴誠志。

靠著修整與聚焦業務,戴誠志將京城銀行從虧損連連的小銀行,逐步改造成獲利穩健的社區銀行,股東權益報酬率一度高於中信、富邦與兆豐三家大金控。

在投資圈,戴誠志更有「投資巨鱷」美名,總是把握逢低買進的機會,不隨意出手,但一出手就正中紅心。

2009年底的歐債危機,他危機入市,大買歐債、歐股,獲利超過一倍。

逆勢操作手法,曾經被外界視為豪賭,低調的戴誠志卻在一次法說會後藉機反駁,直說接掌京城銀行後,獲利持續成長,如果只是憑藉運氣,那大概是「賭神」等級了。

一名資深投顧高層分析,京城銀行海外布局以投資等級債券為主,類似壽險公司操作思惟,穩中求勝。

「戴誠志與南部的企業客戶黏稠度高,」該高層讚許,京城銀行幸好走自己的路,若打價格戰,很難贏過玉山等大型銀行。

京城銀行不追求資產規模成長,堅持做「不一樣的銀行」。張智傑攝

京城銀行不追求資產規模成長,堅持做「不一樣的銀行」。張智傑攝

加快數位化,靠策略留客

的確,近幾年來當所有銀行都在搶攻消金市場,京城銀行卻不動如山,堅守過去的企業金融、投資交易等利基業務。

今年5月,當京城銀推出「Goyee數位帳戶」時,市場相當好奇其背後的盤算。

「數位平台發展速度很快,京城銀行也盼能急起直追。」京城銀行副總尤其偉坦言,過去京城銀行主要的企金、投資、存款和理財業務,都以面對面的形式來推廣,發展數位通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重要的是更全方位服務客戶,創造獨特價值。

此外,京城銀不想單靠優惠吸客,在乎的是如何「留客」。

鮮少受訪的戴誠志對《遠見》說,京城銀行在投資方面游刃有餘,他接下來在思考的是,如何照顧客戶。

戴誠志說,京城銀存款戶年紀偏大,很在乎「儲蓄」,但保守的他們需要被照顧。

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在網路世界裡,做一個實實在在的銀行,讓客戶覺得與京城銀往來有保障,再來則是想辦法保護客戶的資產,讓客戶10年、20年,都能安安穩穩過日子。

一直以來,京城銀行放款給比較有創造力、有發展的企業,戴誠志強調,現階段企金營運模式已經成形,展望未來消金部分,想把存款戶照顧好一點。

他說,過去只能提供定存或買個保單,內部也在思考該如何透過數位平台,提供給客戶資產保值的想法及選項。說來容易,但背後牽涉龐大且複雜的運算。

時代所趨,數位化非做不可。在戴誠志的腦海裡,有個數位發展的藍圖。他想運用科技,幫助存戶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中「不落後」;同時也想透過數位的力量,提供一個平台,給存戶更多資產保值的選項。

維持一貫不隨波逐流、貿然行事的作風,戴誠志正在儲備數位能量,對他而言,商品要慢慢打造,心中有一塊夢想藍圖,「但就慢慢畫吧!」他說。

許雅綿整理

許雅綿整理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