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婦女癌症首要殺手,根據衛福部公佈的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報告,乳癌與食道癌是唯二死亡率上升的癌別,其中又以乳癌死亡率的年增率4.6%較高。令人費解的是「為何過去二十年乳癌新藥蓬勃發展,而在十大癌症死因中,乳癌的死亡率卻不降,反而緩步上升?」應該如何降低乳癌死亡率?還有哪些盲點待突破?
台灣乳癌死亡率偏高3大原因
在解答此問題前,臺北榮民總醫院曾令民副院長帶大家看數字真相: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台灣乳癌死亡率偏高、難以下降,即使近年乳癌醫療技術進步、新藥蓬勃發展,台灣乳癌死亡率仍持續上升,關鍵原因之一便是發生率增加太快,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近26年來每年新增乳癌患者人數增加3.5倍。
曾令民副院長補充說明,台灣從1995年到2021年統計,乳癌發生率增加3.5倍,乳癌死亡率增加1.56倍,關鍵原因是即使藥物治療進步,但健保給付未完全跟上;反觀美國乳癌發生率2001年以後未明顯增加,藥物治療的進步下乳癌死亡率遞減。
降低乳癌死亡率三支箭:篩檢、早期治療、晚期治療
如何降低乳癌死亡率,是當前重要課題!他山之石,可以借鏡!美國乳癌死亡率自1975至2019年共降低58%,優異的表現可歸功於「篩檢」、「早期治療」與「晚期治療」三支箭。
台灣儘管乳房攝影篩檢政策成功,但是,初診斷第四期乳癌仍逐年增加,一年約增加1200人第一次篩檢即診斷為乳癌第四期,比例太高。現階段我國也將篩檢列為乳癌的主要防治策略,期待藉由強化早期篩檢、持續治療、規律回診追蹤的衛教,加速實現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1/3的「健康台灣」目標。
曾令民副院長提醒,乳癌篩檢有助早發現乳癌,但無法阻擋乳癌不發生,避免乳癌年輕化除了日常生活規律之外,也要避免長期飲酒,尤其每周飲酒包括紅酒或白酒超過三次,每次超過約150cc,或是每次超過350cc的啤酒,或1.5盎司約45cc的威士忌,都要小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此外,台灣乳癌與第二型子宮內膜癌年輕人多,學者認為與環境荷爾蒙有關,也應該減少曝露。
除了早篩檢,早期治療尤其是降低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復發風險,也是避免乳癌惡化,有助降低乳癌死亡率的重要一環!台灣癌症基金會於2024年7月24日至8月12日,針對全國第1至3期的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友進行線上問卷調查,總計回收715份有效問卷,並於10月乳癌防治月公佈結果,提醒病友注意追蹤與規律服藥。
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術後,仍有復發風險
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表示,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逾5成(52.7%)病友不知道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術後20年內仍有1至5成的復發風險,顯示關心不足,且接近1成(8%)癌友低估長期復發風險,因此,如何增進病友對於復發風險的正確認識,進而管控風險並降低風險,成為未來衛教的一大重要課題。
本次調查同時發現近2成病友未遵照醫囑按時服藥,進一步分析癌友未按時服藥的前5大原因,結果以忘記、擔心副作用最常見,分居前兩名。其他原因還包括:「因為按時追蹤,不需吃藥長達5年」、「身體還有其他疾病,擔心吃藥太多」、「覺得荷爾蒙陽性不嚴重,不用吃藥長達5年」等。
蔡麗娟副執行長表示,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友擔心復發,但對風險的實際程度卻不完全瞭解,因此輕忽每天按時服藥與回診的必要性,進而讓自己暴露復發風險隱憂之中。
注意荷爾蒙乳癌「長程復發」風險
乳癌每年新增約1萬5千人,其中近6至7成屬於荷爾蒙陽性乳癌,9成確診時為早期。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郭玟伶主任表示,在過去,「眾中之眾」的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被視為「溫和的癌症」,復發風險低,然而,隨著醫學進步,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相較於HER2或三陰性乳癌等荷爾蒙陰性乳癌,復發主要集中發生在術後3至5年,而荷爾蒙陽性乳癌術後5年內復發風險雖較低,卻會持續20年存在復發可能,往往容易被輕忽。
根據國外最新大型研究,原本被視為最溫和的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第3期癌友在術後20年內每2人就有1人復發轉移;第2期癌病每3人有1人會面臨復發轉移。20年的長程復發風險,打破傳統認為術後5年治療就算治癒的迷思,呼籲乳癌病友要提高警覺,謹慎以待。
乳癌即使淋巴無轉移,也不能掉以輕心
由於乳癌細胞會經由血液或淋巴結循環轉移侵犯身體其他器官,淋巴結有無轉移是判斷癌細胞擴散與否的重要指標。以往認為乳癌未發生淋巴轉移,代表惡性較低、較安全,但研究顯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即使淋巴無轉移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每10人就有1人在治療3年內復發,每5人就有1人在治療20年內復發。
對抗乳癌復發堅持追蹤20年,遠離風險
由於荷爾蒙陽性與陰性的乳癌復發風險特性不同,抗癌策略也應與時俱進。郭玟伶主任表示,對抗早期荷爾蒙陰性乳癌就像短跑,術後積極奮戰5年就能減少復發;而預防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復發就像跑馬拉松,建議癌友堅持20年定期追蹤,隨時關注醫療進展,遵從醫囑持續治療,並且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遠離復發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