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華砇實驗教育機構|重新設計校舍和課程:「教育實驗還沒完成,但持續在前進」

翻轉教育
更新於 04月26日06:21 • 發布於 04月26日06:21 • 賓靜蓀
華砇實驗教育機構|重新設計校舍和課程:「教育實驗還沒完成,但持續在前進」

台北市信義區寸土寸金,從捷運後山埤站出來步行6分鐘,就看到兩棟灰色建築,一塊小小的招牌「華砇國際數位實驗教育機構」,很低調貼在門口。這是一所私立的實驗教育機構,招收小學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的學生,課表和一般公私立中小學都不同,採四學期、大課堂制(每兩節課共80分鐘),以五年級為例,每周上六節品格語文(中文)和 CLIL 英語、四節 STEM 數學、三節程式設計和大統整,以及各兩節的音樂/美術/健體,顯見教學重點在跨域和五育並重。

空間不同,鼓勵學習和創作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對華砇校舍的第一印象是,外觀跟隔鄰的「房東」協和祐德高中很像,但走進租來的教學大樓,感覺走廊、教室特別寬敞,還有一整片樂高牆讓孩隨興集體組拼。原來,華砇並沒有將就著使用舊空間,而是重金請設計師蔡青昔重新打造,用淺色系、原木、圓角家具、留白空間,組成低調簡約且有意義的學習空間。例如每間教室都是24坪大(有參觀者驚呼「可隔成三房兩廳了」),一面是窗,另外三面都是白板,方便師生紀錄、回味學習的內容和歷程,不用立刻擦掉;又如教室外的牆面,留給老師、學生策展,例如數學漫畫、我的人生金句、小王子夢想書展等。

華砇圖書室,沒有固定高度的桌椅,用原木、圓型書櫃吸引孩子各種姿態的閱讀。黃建賓攝

華砇圖書室,沒有固定高度的桌椅,用原木、圓型書櫃吸引孩子各種姿態的閱讀。黃建賓攝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創辦5年,目前共有210位小學生、7位國一生在這裡學習。除了原本就在蒙特梭利、華德福等幼兒園體系就讀的孩子,也有很多來自公、私立學校的轉學生。

華砇各科的學習都連結真實生活情境,因為是實驗學校,教材也不受限108課綱。

二年級英文課,主題是布置你的家。十幾個孩子桌前十幾張小貼圖,都是學過的各種家具和居家用品,這天的任務是把小貼圖擺進自己畫的「我的家」平面圖裡,並向隔壁同學解釋家具的位置,有些孩子更開心的要幫任教的 Michael 老師布置。「有些孩子是全美語環境,有些孩子從零開始,所以低年級按照程度分三組、高年級組別更多,這樣比較能幫助學習,」老師陳宗慶解釋。華砇採用《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雜誌)的英文教材 Our world(我們的世界),是一套分程度、從周遭世界取材、有豐富影音素材、結合遊戲、活動的完整教材,幫助孩子邊玩邊唱邊學。

課程不同,培養三語、十力 家長說明會四分鐘額滿

五年級的大統整課,分六組發表上週到台北車站訪談「多元文化」的綜整心得。結合語文課學過的採訪大綱寫作,每組按照老師王定昕提供的工具,將受訪者個人資訊、採訪內容,用倒金字塔、六何法(6W分析法)清楚呈現在白板上,再向全班報告。王定昕特別邀請各組善於書寫但較少發言的成員上台練習,「去享受大家的目光」。

每間教室的大片白板,成為記錄學習歷程的最好地點。黃建賓攝

每間教室的大片白板,成為記錄學習歷程的最好地點。黃建賓攝

各年級都有的大統整課是華砇的特色課程之一,主軸搭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依孩子發展共同討論各種議題,例如「我們的創意防災公園」、聰明消費「設計我的健康餐盤」等,目標是「讓學生學習自主搜尋、整理資料,第一步要先學會過濾資訊,多半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任務導向題,」王定昕說,他也發現轉學來的孩子需要一段時間調適,才能適應「老師不會一步步告訴你要做什麼」的學習方式。

中國生產力中心前總經理石滋宜深感競爭力必須從品格和基礎教育著手,在82歲高齡與現任「現代企業經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文國良,共同創辦華砇,「砇」(音「民」也念「文」)字即結合兩人姓氏。2019年信義校區正式開學,2021成立關渡校區,2023往上辦7-9年級,標榜透過品格力、溝通力、移動力等「十力」的學習歷程及多元評量,培養三語溝通(中、英、程式語言)的跨界統合思維人才,每個學生每學期學費18萬元台幣,吸引都會菁英家長。去年家長說明會午夜十二點開放報名,四分鐘就五十人額滿,只好再加開一場。

乍看華砇結合中外教育精華的課綱,感覺包山包海,要如何落實?

校長蕭福生對《親子天下》表示,透過自編教材、基金會、教師顧問團,和大人每天的以身作則,「我們把品格結合國語文、每週二次體育音樂課,又有移地學習的探索教育,好像飛天鑽地什麼都會,你可以說我還沒做好,但是你不能說我沒做,我是持續努力的在做。」

決勝關鍵在品格

蕭福生曾任台北市文昌、南湖國小校長共15年,並多次獲資訊領導獎,以及師鐸獎,退休後赴安徽合肥康橋學校擔任校長4年,經歷中、台公私立各種教育體制,看到中國私校的家庭「花了120%的力氣在奔跑競爭,卻永遠不滿足」,他曾焦慮台灣孩子的競爭力,但後來發現,「大陸的孩子容易在框框裡面遵循一個規矩,比較善於模仿,但台灣的競爭力在創意和合作。」

他更確信最後決勝的關鍵在品格,華砇實驗教育從注重品格開始,是未來的趨勢。「假設未來想要有一個台灣自己的實驗教育,現在就要開始做,「砇」是寶石的意思,我們把每個孩子培育成寶石,希望未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華砇。」

教室外大片的樂高牆,鼓勵孩子隨時創作。黃建賓攝

教室外大片的樂高牆,鼓勵孩子隨時創作。黃建賓攝

華砇和一般私立實驗教育機構不同,背後有「現代企業經營學術基金會」支持。蕭福生說明自己不需要看財務報表,華砇目前沒有後顧之憂,「只要我們的學生數到達220,就損益平衡,小學的部分其實已經達到,但又成立中學部(目前只有7人),未來目標再成立高中部,希望有一天可以收滿1-12年級250名學生。」

基金會也聘用教師顧問團,透過每週觀課、議課、備課,強化華砇老師在語文、數學、社會科學領域和班級經營的成長進修。華砇除了有公校退休的資深老師,部分老師前一份工作在補習班任教。英文老師陳宗慶和數學老師李柏萱都不喜歡「補習班太過考試導向,太要求正確答案,教學就是一直塞一直塞的填鴨」。陳宗慶轉換工作到華砇最大的調適就是「更細膩的和家長溝通,不要太快給答案,要引導孩子自己想」。李柏萱則受益於顧問團的專業陪伴,「部分顧問來自台北市教育局輔導團,也輔導公校,幫我們釐清每一個知識概念、下面的脈絡等等, 幫助我們做差異化、把概念轉化成適宜的教學活動」,李柏萱說。

像教育體系的醫療機構 期待改變家長的升學迷思

華砇辦學最大的挑戰,是家長對升學的傳統迷思。蕭福生觀察,部分家長還是不了解不論國內外升學,多元入學都占了八成以上,世界對孩子的學習和未來成功的定義也已經大幅改變,「他們按照自己的經驗,想藉著孩子的考試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和傳統私校不同,華砇重視多元評量,小學多元試探,協助孩子發掘興趣,中學則收斂於能力的增長,「例如六年級升七年級 ,一般私校都是國語數學的考試,但我們是操作實驗、做報告、寫作文等等。」蕭福生說,一般私校和家長只要成績高分,不在乎生活細節、品格培養,或者是同學互動、情緒教育等等,很多孩子的身心問題卻因此而生。

「華砇好像是一個教育體系的醫療機構,有部分轉學來的孩子是在公校或私校受到學習挫折,我們協助培養他自主學習的興趣、能力,但等他傷養好了,就走了,家長會想回到主流教育,或者再回私校。」他承認「有一點點傷心和落寞,但還是祝福」。

教育經驗豐富的蕭福生,跟每一位想申請入學的家長面談一小時,聊出很多家庭故事,也發現「實驗教育考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他期望靠著不斷溝通、示範、用心教學,以及持續往上發展高中部,有一天能平息台灣父母的教育焦慮。

華砇國際數位實驗教育機構|小檔案

  • 所在縣市與行政區:台北市信義區
  • 辦學型態:小學全年段(2019年開辦小學部)、中學七年級(2023年開辦中學部)
  • 教學特色:標榜都會、微型、菁英教育,必修課程有三語(品格中文、英文、程式語言)、全球議題(大統整課程)、健康生活(視覺/聽覺/表演、健體課程),移地/探索體驗、資訊科技等

(責任編輯:劉映均)

加入翻轉教育LINE好友看好文

延伸閱讀:

實驗教育怎麼看?6個提醒,給正想去參觀實驗教育的你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lesane
    希望能不同於古老普遍的 風格,即: “別問多有用,你就説看起來有多強,身分有多高低”這類的 教材。那種舊式評法可能有關於從前看太多布袋戲。 所以看完布袋戲,才會有人什麼都沒記住,只記得一個比一個還強,越來越強,管它名字叫什麼,內容是什麼,最後關心的話題總會只剩一個“誰最強”。這樣的話,其實不必學那麼多科目,只要抽撲克牌比大小就行了。 千萬別滿嘴雅可比涵數,貝索方程,格林定理這種外籍全名星的 純拼音式名稱大招式,但 卻不重視時間常數這種有直覺意義的 簡單東西。 黑貓白貓,能溫暖人心的 就是好貓,不會抓老鼠沒關係,像小叮噹一樣也很棒。
    04月28日17:3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