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元宵「炮炸寒單」民俗活動名揚國際,「肉身寒單爺」自願赤裸上身接受炮竹轟炸,展現虔誠及勇氣,也滿足信眾求財求好運的願望。肉身寒單昂首在火花與硝煙中高人一等,贏得眾人仰望。
但下轎後的肉身,脫去「寒單爺加持」,得獨自承受火炮燎身的傷痛。眾寒單爺在活動結束後,湧入急診室,當地醫院也早已做好迎接炸傷寒單的準備,甚至有肉身寒單因傷勢嚴重,住進加護病房。在民俗信仰中,炮炸是辟邪、求財象徵,代價是肉身的犧牲。曾治療嚴重燒燙傷寒單、乩童的醫師聯絡《報導者》,試著提問:民間信仰與醫療代價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抬轎手一舉起神轎,鞭炮如雷鳴響亮,震撼著空氣,排炮忽高忽低,在肉身寒單旁炸裂成絢爛光芒,紅色炮紙向四周傾灑而下,氣場磅礴的肉身寒單與燙人炸裂的鞭炮互相較勁。臉上塗著特殊紋彩的肉身寒單氣宇軒昂,花紋象徵太陽,依照寒單爺*臉譜繪製,彷彿神力加持就能烈火不侵,在巨響與火光中勇猛前進,受眾人膜拜。
*寒單爺:寒單爺名叫趙公明,是指封神榜中的天官財神,善聚財為中路武財神;面容威嚴,黑面濃鬚,怒睜圓眼,頭戴鐵冠,一手執鐵鞭,一手捧天帥印。
煙霧瀰漫,肉身寒單居高臨下,手持榕枝*、頸掛天師印,打著赤膊迎接鞭炮洗禮。信徒深信炮火愈旺、財運愈旺。抬著寒單藤轎的轎夫無不包得密不透風,帽子、護目鏡、披上大毛巾,就怕排炮往自己身上招呼。
*手持榕枝:肉身寒單手上的榕樹枝,除了用來驅散炮灰之外,也可用以暗示要求下轎。據傳,早些年並未有此護身工具,但有次遶境時,因鞭炮煙霧瀰漫,轎手看不清路線,連人帶轎撞上榕樹,肉身寒單順手摘下枝葉擋避炮灰,此後成為慣例。
炮手之間無聲默契,不斷向上丟出炮仗,要有戲劇張力、又要小心不要太靠近肉身寒單,火花一明一暗,編排出震耳欲聾的聲光震撼劇碼。肉身寒單一旦穿上紅色短褲、頭綁頭巾、站上神轎,立刻從沒沒無聞的凡人,搖身一變,成為添財降福的肉身神明,在民俗儀式中展現出英勇、氣魄。
炸寒單,是花蓮、台東地區傳統的民間信仰,有一說,寒單爺本為商朝武將趙公明,每年元宵節寒單爺出巡時,信眾以火炮為他驅寒取暖;炸炮也有求財之意,如同鹽水蜂炮謝神恩,都有「愈炸愈發」的寓意。
走下神轎的肉身神明,皮肉傷痛纏身
贏得滿堂喝采的背後,走下轎、神明退駕,寒單爺回歸凡人,滿身皮肉傷是信仰激情留下的印記 。
連續兩年擔任肉身寒單的黃健誌,一下神轎渾身通紅發汗,幾處已皮開肉綻,連講話都有點喘。他邊擦拭傷口邊說:「全身都很痛,尤其今年下雨,炮炸完還黏在身上,特別痛。」
記者目睹劇痛讓他的傷處肌肉不由自主地抽動。幾分鐘前,英姿颯爽,站轎上繞了4圈,赤裸身軀承受炮火猛炸,黃健誌描述,「痛的感覺就像拿石頭丟你,而且是用很燙的石頭。」加上煙霧瀰漫,難以呼吸;即便他早有前一年的經驗,知道必須繃緊每寸肌肉,直到被放下轎,才能鬆口氣,卻也飽嚐炮轟肉身寒單的代價。
一下轎就被廟方人士拖到一旁,全身噴上草藥水。他深知,「今晚恐怕沒辦法睡覺,皮膚又熱又脹、痛到不行。」如果要開車,「背和手臂的皮膚會一直和衣服摩擦,至少要3~5天才會比較好。」
多數肉身寒單們傷勢一週內雖可痊癒,恢復正常生活,但並非每一位都如此幸運。
「我像是烤熟的肉」,體無完膚的換藥地獄
23歲的小湯(化名)已有3次擔任肉身寒單的經驗,去年(2024)卻因此住進加護病房半個月。
小湯說,他和朋友相約到花蓮看炸寒單,意外被拱上轎做活動最後一組*肉身寒單,和朋友只著短褲站上雙人轎*威風凜然,卻深陷猛烈炮陣硝煙中,不間斷的排炮不停歇地在兩名肉身中炸開,炮竹像是咬住皮膚,想閃卻躲不掉。小湯回想起來,「前兩圈開始有點燙,第三圈皮膚開始燒,想著下轎後應該很慘。」
*活動最後一組:每個肉身寒單有固定需要使用掉的炮量,但若有肉身提早下轎,最後一組的肉身寒單必須使用完剩下的排炮,因此炸的時間可能較長,傷勢也可能較嚴重。
*雙人轎:炮炸寒單的椅轎分為單人轎、雙人轎兩種,以單人轎較為常見。早年椅轎為鐵製,現在多為藤椅,也會放上寒單爺神祇。
果不其然,下轎之後,皮膚上幾處焦黑、多處破皮,整個人像是熟透了。小湯衝到醫院掛急診。他急著想回家休養,婉拒醫師的住院要求,一、兩天後卻愈來愈不對勁。
「我記得很清楚,右腳漸漸不能彎了,皮膚很緊繃,肚子開始起水泡,衣服沾滿皮膚滲出的組織液──這下知道大事不妙了。」
返回桃園後,小湯一路被轉診到林口長庚醫院燒燙傷中心,評估為體表面積(TBSA)*22%的深二度燒燙傷*,一度以為要截肢。住院期間像是惡夢開始,在加護病房每天清理換藥就像是酷刑,尖叫、哀嚎聲響徹整間病房。小湯自嘲「就像是烤熟的肉」,刺青下裸露出少了皮膚保護的鮮紅色傷口,偶爾還會滲出鮮血。「護理師每天拿紗布把我傷口上的皮全都刮掉,」他說,即便打了嗎啡,也止不住那種撕開皮肉的劇烈疼痛。
*體表面積(TBSA):燒傷面積的大小是以燒傷面積所占身體面積的百分比來表示,通常採用「九則計算法」來估算。九則之計算方式,是將身體表面積估為100等份,再將身體各部位所占相對面積劃分為數個9%,依此估算,可計算出面積。
*深二度燒燙傷:二度燒傷通常落在表皮層與真皮表層,淺二度會皮膚紅腫、起水泡,有劇烈疼痛及灼熱感;深二度皮膚呈淺紅色、起白色大水泡,癒合約需21天以上,會留下明顯疤痕。
住院期間的小湯並不孤單,站雙人轎的朋友隔天也住進加護病房,成了名副其實的難兄難弟。
林口長庚醫院燒燙傷中心的治療「功力」,在民俗界「食好鬥相報*」,贏得盛名。光是2024年2、3月期間,林口長庚醫院燒燙傷中心一共就收治7名肉身寒單,來自不同場的炸寒單活動。受傷的肉身們燒燙傷部位主要為胸部及四肢,約占20~30%體表面積,最嚴重達到40%,需要清創,深度為淺至深二度。
*食好鬥相報:Tsia̍h hó tàu sio-pò,台灣台語,原指吃到好東西,對外廣為介紹,引申為若有好東西,大家會口耳相傳。
當時受傷最嚴重的小李(化名),上半身跟手都是燒燙傷,受傷過了一年,至今僅恢復8成。他第一次擔任肉身寒單卻傷勢嚴重,先是脫皮、紅腫、起水泡,皮膚一碰水就痛,連他自己也嚇壞,「重新長出來的皮膚感覺較緊,還沒完全恢復正常,工作中邊復健邊努力拉開,不論手還是腳,因為疤痕攣縮*,活動還是受限。」
*疤痕攣縮:疤痕隨著傷口癒合開始增生,其特性是紅、凸、硬、攣縮,如果不治療,纖維會逐漸積聚並變得僵硬,可能會導致關節活動受限,稱為「疤痕攣縮」。
鞭炮造成的燒燙傷威力驚人,但大部分人都輕忽了,以為只是聲音大而已。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權秀河說,受了燒燙傷之後,「不管是皮膚外觀、活動功能都會受影響,尤其如果是傷在關節部位,後續需要長時間復健,才能恢復功能。」
權秀河說,每年春節期間確實會有因為民俗活動遭鞭炮炸傷的患者,但去年一次收治多名肉身寒單,屬於特例。
當地醫院成炸寒單第二戰場,急診設置「寒單爺」專用通道
民間傳說,如果真的神明附體,上轎被炸者都不會覺得痛。台東馬偕紀念醫院急診主治醫師兼醫務部主任王仲毅說:「若當下不會痛,醫療上的解釋是可能受到腎上腺素作用影響;但是,當傷者到醫院治療、換藥時,就算神明附體也可能痛到跑掉,因為真的是疼痛難耐。」
19年來,王仲毅在急診第一線觀察,多數肉身寒單都是健康年輕人,後續恢復狀況良好,「元宵節前後平均一天會收治約10位肉身,需要住院大概就3、4位,最後願意住院的常常只有1位。」他推測可能是年輕人並不知道燒燙傷治療十分麻煩,也可能是因為「寒單爺住院」聽來有點丟臉。
台東馬偕醫院急診醫師鄭宏熙回憶,他執業生涯中,遇過最嚴重的肉身寒單個案是在7、8年前,一位患者不只吸入性嗆傷*、燒燙傷面積超過60%,狀況非常嚴重,轉院到其他醫院,最終仍不幸過世。
*吸入性嗆傷:吸入外來物質引起呼吸道受損稱之,常見原因如吸入高溫氣體導致呼吸道熱燒傷,上至鼻毛、鼻腔、口咽,下到整個氣管都會有燒焦甚至水腫的狀況出現,當聲帶或氣管因水腫或灼傷而腫脹時,會導致呼吸道狹窄,無法進行氣體交換,進而出現呼吸困難及衰竭的問題,嚴重時可能需要進行早期插管或進加護病房接呼吸器來維持呼吸,即使康復後也有可能造成肺纖維化、呼吸道變形與阻塞性肺病等後遺症。
醫師分析,若某一場炸寒單的炮手下手猛攻、排炮品質較差、加上天氣較炎熱,受傷的肉身寒單人數就可能愈多。位在遶境路徑上的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往往是出事後首當其衝的院所。想到元宵節,急診值班的醫護都忍不住露出苦笑,每年炸寒單,就是急診的一場硬仗。
為了加速看診流程,台東醫院急診室今年及早做足準備,設置專門的「寒單爺通道」。
一進急診,牆上貼滿「寒單掛號者必須先沖涼水10分鐘」的標示,提早安排沖水區,包括止痛藥、燙傷藥膏早已補足。台東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黃京葦說,如此安排,是參考往年湧現的寒單潮,「短短3、4小時擠進很多人,平均一天將近有30~50位肉身寒單、或是被炮炸傷的民眾前來就醫,整個急診室都是炸藥味。不只燒燙傷,也遇過肉身摔下轎子,手骨折。」
肉身寒單就醫,褪去在轎上的神氣,有人痛到坐立難安、有人在急診室內哀嚎。黃京葦說,也有肉身不滿炮手丟炮丟得太久,害他受傷,兩人直接在急診鬧起來。
「考量急診還有重症病患,擔心一下子太多肉身(寒單)就診,若沒有SOP,現場會非常混亂,」黃京葦解釋,所以「寒單爺通道」應運而生,「院方也會加派人力幫忙,」一起協助肉身寒單通過人生至痛的考驗。
傷疤視作「戰績」,炮炸聲中的階級轉換
看似堅強的肉身寒單,靠毅力完成由炸炮巨響及火力交織的一場信仰考驗。倘若探究他們的內心深處,「討皮疼*」到底追求什麼?
*討皮疼:台灣台語,意指討打、自討苦吃。
「我祈求家人身體健康。」
「之前很不順,希望能改運。」
「如果阿媽多活一年,我就多炸一年。」
「單純想要贖罪。」
不同的信念支撐炸寒單的運行,台東大學體育系退休教授吳騰達曾在《台東的寒單爺與民俗藝陣》一書中,如此詮釋:「這樣的廟會文化是帶有一種特殊心理的文化活動,它在社會發展史上以獨特的形式出現,並有著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藉由儀式本身,可以強化在社群之間的認同與地位。」
道教與民間信仰共同滋生屬於台東特有炸寒單文化,不少資深肉身都共同說道,「炸寒單會上癮!」
享受下轎前的榮耀與掌聲,勝過萬般灼熱與刺痛。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榮譽理事長張家麟從宗教意涵剖析:「肉身在扮演寒單爺時,被外界視為神,信徒會對他產生敬意與膜拜,觀察大多肉身是中下階級的人,無論原本社會階級,站上去就是階級轉換,神人合一。」
小人物瞬間轉換成贖罪英雄,炸傷後的疤痕,更像是向外炫耀的戰績。為了還願連炸3年的阿泉(化名),不僅自豪地露出背部傷疤,還拿出前年受傷照片給圍觀民眾欣賞,整個背部皮膚呈現蠟白色、焦炭狀,大面積二到三度燒燙傷,他仍堅持不看醫生,光靠吃消炎藥、止痛藥,傷口一個月才慢慢癒合。
被問到「明年還要來炸嗎?」終於完成連炸3年約定的阿泉,這次死命地搖搖頭:「這樣就夠了。」
正因為炸寒單作為節慶重頭戲,成了台東縣政府與民間宮廟合作的觀光活動,每年需要的肉身數量也愈來愈多,以台東一間主辦宮廟玄武堂為例,一週活動下來就需上百名肉身。如今擔任肉身寒單者也有別於過往多為道上兄弟,各行各業都有人想挑戰,舉凡退休軍官、警界人士、老師等,但多數還是以傳統廟方人士互相引薦居多。
一場「寒單爺」炮炸活動,背後潛藏商業規則,例如商家以10~30萬元邀請宮廟前往店門口炸寒單,政府部門也主動編列預算辦理活動。近年來台東、花蓮不只一組炸寒單隊伍,活動趨於常見,宗教意味卻逐漸淡化。
消防單位的兩難:無形文化資產與安全法規的抗衡
台東炸寒單爺信仰與歷史文化脈絡眾說紛紜,文史記載已有70~80年的歷史,由台東移民的信仰孕育而生。其一說法是,寒單爺又稱玄壇爺,名叫趙公明,在民間被奉為「武財神*」。玄武堂前堂主、現任台東縣議員李建智說,他曾經到中國考察,玄壇爺生性怕冷,所以稱為「寒丹」,也有人認為是「邯鄲」的諧音。元宵節出巡時,信徒以大量鞭炮轟炸替祂暖身;地方商家為祈求生意興旺,也會聘請寒單爺來炸旺店家,並額外包紅包給肉身寒單。
*武財神:起源於《封神演義》中把祂封為龍虎玄壇真君,管轄的包括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等財神的緣故。現今台灣廟宇所供俸的趙公明,除了玄武堂以外,其餘面容皆一樣。
另一說法是寒單爺是地方惡霸,欺壓百姓,每到元宵節自願被欺辱者炮炸,以求贖罪和改邪歸正,民間也才有「流氓神」的說法。玄武堂法師也說,早年擔任肉身寒單者多為道上兄弟,尚未解嚴時,警方常常在炸寒單活動中抓通緝犯,後來肉身「開臉*」躲避查緝。
*開臉:在肉身臉上塗上紅、綠、白三色油彩,早年是為了不讓警方認出身分,隨著時代改變,現今肉身鮮少開臉,改為包上濕毛巾遮住口鼻。
李建智在1990年接手玄武堂後,試圖扭轉流氓神的形象,甚至辦理體驗營,讓素人站上寒單爺藤轎,安全經歷一下炸炮的聲光效果;還致力國際交流,神明分會已經遠到香港、新加坡。他強調「炸寒單是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註)*」,交通部觀光署更以「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三大民俗活動向國際推廣來台旅遊,打響寒單爺名號。
*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1998年台東市公所開始與玄武堂合作,將炮炸寒單爺提升為元宵節的重頭戲,並成為台東代表性的民俗之一,在2007年正式登錄為台東縣無形文化資產。
在地人對此民俗文化也有兩派看法。由台東返鄉青年成立、記錄當地觀光與文化的組織「台東製造」創辦人廖佑笙認為,「以我在地台東人來講,炸寒單是少數讓我們驕傲的文化;整個元宵的鞭炮聲雖然很吵,長輩說就把它當成祝福。」
但也有些人不同意,在2009年民俗藝陣與炸寒單的學術研討會中,就有研究者引述*,有人並不認同這種「近乎義和團式的表演」,以肉身接受炮炸殘害身體,助長青少年錯誤認知。
*有研究者引述:時任台東縣寒單文化觀光促進會祕書長林崑成,在〈台東炮炸邯鄲的研究-從玄武堂寒單爺田調談起〉引述:「有些人還是以不為然,不認同這種近乎義和團式的表演,以肉身接受炮炸殘害身體,對社會教育無益,反而會助長青少年錯誤認知,不值得頌揚與傳承,當然有相當人數持這種衛道式的看法。台東警方以檢肅流氓的法令,勒令炮炸寒單活動,就是上述看法的代表。」
消防單位也有所擔憂。台東消防局預防調查科祕書陳振文指出:「廟方準備的排炮量,常因便宜行事於同一場地,常常會有超過管制量*的情形,又因民俗節慶擴大舉辦讓有限的消防人力難以查緝,如果是在燃放當下接獲檢舉,往往到場時已經施放完畢。」
*超過管制量:依據「爆竹煙火管理條例施行細則」,摔炮類火藥量管制量為0.3公斤或總重量1.5公斤,摔炮類以外之一般爆竹煙火為其火藥量5公斤或總重量25公斤;但排炮及連珠炮管制量為火藥量10公斤或總重量50公斤,爆竹煙火種類在兩種以上時,以各該爆竹煙火火藥量或總重量除以其管制量,所得商數之和為1以上時,即達管制量以上。
達管制量以上之爆竹煙火儲存場所,其位置、構造、設備與安全管理等,須符合「爆竹煙火製造儲存販賣場所設置及安全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否則若遭查獲將面臨罰責。
廟會炮竹煙火具有一定風險,每年內政部消防署都會公布幾起廟會施放炮竹煙火的危害案例,像在2020年台東元宵神明遶境祈福活動的炸虎爺轎儀式,有民眾過度靠近神轎火炮陣,全身著火、導致60%燒燙傷。
不管是意外,還是自願被炮竹轟炸,都得面臨很長的治療期。台北馬偕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劉映君指出,去年一名廟宇的乩童,自稱神明附體,不會受炮竹侵害,在儀式中赤裸上半身躺在炮竹上,點燃後硝煙彈雨下,全身60%二度燒燙傷,住院長達兩個月,至少要兩年才會康復。
消防署通報僅是冰山一角,若民眾自行就醫,消防署就不會有紀錄。陳振文強調,「合格的炮竹上都有標示,絕對禁止對人施放,或是拿在手上燃放,」但炸寒單屬於無形文化資產,在維護傳統文化與機關執法之間確有難處。
當信仰與人身安全衝突,與時俱進調整儀式的可能?
今年元宵節連續3天罕見下起大雨,每場炸寒單依舊炮聲猛烈,雨水與炮火交融,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雨水澆熄了炮火的殺傷力,讓今年就醫的肉身寒單人數減少。
王仲毅解釋,「燒燙傷急救最重要的就是『沖脫泡蓋送』,雨水就等於是第一步『沖』,有效為傷口降溫。」黃京葦也有同樣的觀察,今年就醫的肉身,傷勢都比去年輕微。
近年來,玄武堂也逐漸重視肉身安全,與時俱進調整施炮措施。玄武堂堂主李哲指出,早些年炮手是由希望祈福的店家擔任,現在訓練專業炮手*,同時禁止竹竿炮*、蛋糕炮*等方式,減少對肉身傷害,選用的炮也有所不同,從排炮改用萬頭炮,視覺效果更好,對肉身傷害也較小。
*專業炮手:炮手有專業技巧,排炮得夾在左手臂,左手持香,用右手擲炮,並在適當時機點丟向空中,依據每年排炮廠牌不同,丟炮時間點需經過事前練習。
*竹竿炮:將炮竹纏繞於竹竿上,舉著竹竿便可貼近於肉身,易造成嚴重傷害。早年商家炮手用竹竿炮再加上用糨糊強行往肉身上引爆,下轎後肉身都會不滿與炮手打架,讓警方很頭疼,一度讓該活動禁止舉辦。
*蛋糕炮:將排炮捆在一起,纏繞成像是蛋糕的形狀,3門排炮綁成稱為「新貴派」;5~6門排炮則為「蜂蜜蛋糕」;20門以上則稱為「雞蛋糕」。
此外,他們也要求肉身上場前禁止喝酒,提早吃消炎藥、下轎後塗抹草藥水讓傷口快速結痂。黃京葦直言,這些方式不會有效,頂多是心理安慰效果,無法忍受疼痛的人最後都會來打止痛針。
並非每間廟宇都有紀律與規模,有些幾乎沒有任何教育訓練及防護措施,甚至以紅包吸引參與者;有些場次肉身人數較少,「吃炮*」時間較久、自然傷勢也比較嚴重。小湯說,「嚴重受傷那次,感受到炮手就是卯起來丟炮,就是要把你炸下來,不管我們也是有感覺、會痛的;相較之前在玄武堂,他們炸得很『漂亮』,身體卻不會受傷。」
*吃炮:炸寒單中慣用語,意指每個肉身寒單站在轎上被炸的意思。
當民俗信仰遇上醫療代價,該如何取捨?醫師看到民眾因參與民俗活動導致燒燙傷,皮開肉綻,療程漫長,不免多有感觸。權秀河說,民俗活動很難改變,參加的民眾只能多多保護自己。王仲毅則說,以全民健保角度來看,健保是由全民繳費支撐,原本可以避免、卻自願導致的受傷也必須給付,不太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但在宗教自由之下,只能尊重。
即使歷經寒單爺炮火洗禮已經一年,曾站上藤轎當肉身寒單的小李說,同場上轎的肉身寒單就有3人住院,但是廟方只有口頭關切,並不負擔健保之外的醫藥、住院等費用。「肉身都是自願當的,沒有人逼你,」小李也只能自己吞下,算是對神明的敬重,但是,「不會有下一次了。」小李說,這種炙燒震撼真的一次就夠,即使身上美麗的刺青遮去了大半的火傷,但那夜已深烙靈魂深處,以及每一吋受傷的肉身之上。
唐 陋習,炸一炸這樣能祈福求財?
浪費社會醫療資源才是真的
2天前
Sam 迷信真的不可取
又會製造環境污染跟公共危險 .
2天前
Remona 不能改用其他方式炸寒單嗎?
2天前
維 就一群白痴,沒什麼好說的
2天前
蔡高文 想要好運的不要浪費健保
2天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