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中維藥師
顯影劑是在影像檢查中可能會使用的藥物,主要目的是增強醫學影像的敏感度和診斷準確率。
顯影劑被廣泛應用於多種檢查中,包括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心導管檢查等。當患者需要進行這些檢查時,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顯影劑,以便更清楚地觀察體內結構和功能,幫助診斷疾病。
顯影劑的類型與作用機制
顯影劑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含碘顯影劑和非含碘顯影劑。在進行電腦斷層掃描和某些放射線檢查時,常使用含碘顯影劑。這類顯影劑進入體內後,會阻擋X光的穿透,增加體內組織之間的對比度,使影像更加清晰。而在核磁共振檢查中,則常使用含鋅的順磁性顯影劑,這種顯影劑能改變局部磁場,提高影像清晰度。
顯影劑含有輻射嗎?
食品藥物管理署在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中指出:顯影劑本身並不產生輻射。檢查中所涉及的輻射主要來自於使用的X光或其他放射性技術。顯影劑的作用是增強這些輻射的成像效果,而不是增加輻射。核磁共振檢查則不涉及離子輻射,因此在這種檢查中使用的顯影劑是完全無輻射的。
使用顯影劑留意急性腎損傷副作用
雖然顯影劑對診斷有莫大的幫助,但仍可能導致一些副作用,臨床上最擔心的是使用顯影劑後發生「急性腎損傷」。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使用含碘顯影劑後,尤其是在有慢性腎病或糖尿病等健康問題的患者中風險較高。不過,急性腎損傷的風險可以透過適當的預防措施,如確保充分水補充以及時使用腎保護藥物來降低。
高風險族群
- 年齡75歲以上
- 腎功能不全
- 有尿蛋白
- 糖尿病
- 術前體液不足
- 高血壓或低血壓
- 鬱血性心衰竭
- 肝硬化以及腎病症候群
其他顯影劑相關不良反應
過敏反應是另一種使用顯影劑後常見的不良反應,表現為蕁麻疹、皮膚搔癢,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在進行含碘顯影劑的檢查前,通常需要評估患者的過敏史,並在必要時給予抗過敏藥物進行預防。完成檢查後,患者通常會被要求在醫療院所中留觀15至20分鐘,以確保沒有急性過敏反應發生。
配合醫囑使用顯影劑通常是安全的,但為了減少副作用發生的風險,醫師、藥師和醫療團隊會仔細評估每位患者的健康狀況,並根據個別情況進行必要的預防措施。若過去有使用顯影劑相關的過敏史,應告知醫療人員,以便醫師做出最佳的醫療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