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孩子成長需要的不是夠多的玩具,而是探索的能力!蒙特梭利專家:2關鍵養出孩子的獨立與自信

未來Family
發布於 07月08日02:28 • 陳培思

蒙特梭利幼兒園對許多現代家長而言並不陌生,其實,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可以在家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是一套透過客觀、科學性的觀察,了解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身心理內在需求後,創造出回應孩子需求的完整教育方式,孩子分成四個發展階段:0到6歲的幼兒期、6到12歲的兒童期 、12到18歲的青春期,以及18到24歲的成熟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從事幼教超過20年、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認證導師羅寶鴻強調,「在孩子0-6歲時期,從蒙特梭利核心理論出發,順應兒童內在發展需求,能有效幫助孩子獨立茁壯。」

出生開始兩個月 奠定信任世界的基礎

孩子打從一出生,就有身心理發展需求,生命起始的8周,是母親跟孩子之間重要共生期,彼此依賴生存互惠,媽媽和寶寶從生理連結,轉化為心理連結。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羅寶鴻強調,「在孩子剛出生的這56天,如果能受到主要照顧者細心照顧,就會慢慢開始覺得,來到這個世界是被接納的、是受歡迎的,對世界產生了第一個基本信任,有助於往後的人格和心理發展。」

孩子天生就有探索環境的動力,因此,蒙特梭利主張,從嬰兒時期開始,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就盡量允許孩子自由探索。

當孩子能自己爬行到餐桌、能用手推倒東西, 會從中感受到,「原來我能運用身體影響世界,」藉由經驗不斷累積,相信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透過身體力行努力,就能夠做到,建立起自信。

在這一連串探索過程中,也因為要集中注意力並反覆嘗試完成動作,會同時鍛鍊發展出意志力及專注力。

過去在幼兒園工作時期,羅寶鴻常遇到一些孩子無精打采,遇到事情就哭著說「我不會」、「我要阿公阿嬤」,很可能是在更小的時候,被成人過度限制和保護,沒有機會探索環境,各項動作發展機會也被剝奪了,沒有自信面對任何挑戰。

「0到1歲培養出對世界的信任,以及相信自己的能力,是人類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心靈上的兩隻腳,」羅寶鴻強調,奠定這個基礎後,隨著孩子自主能力越多,就能更進一步探索世界,獲得更多獨立與自信。

打造預備好的環境 讓孩子盡情探索

蒙特梭利教育中很獨特的兩個關鍵,其中一個,就是要建立「預備好的環境」。

「提供適合的環境,必須從孩子需求角度出發,而不是成人主觀認為應該要給予什麼,」羅寶鴻笑著說,以布置嬰兒房為例,「很多爸爸媽媽把房間打造的很夢幻,但孩子並不需要,孩子需要的是和真實世界連結。」

孩子必須透過活動去適應環境,因此,家長應該提供孩子「預備好的環境」,環境中所有東西都是適合該年齡段孩子的敏感期(孩子成長過程中特定行為與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以及可以操作的成熟度,以回應孩子種種內在發展需求。

有些家長覺得嬰兒爬來爬去、到處亂摸,會發生危險,索性把孩子限制在嬰兒床裡,給些玩具打發無聊,「事實上,這樣就麻煩了,」羅寶鴻提醒,「孩子發展要的不是玩具,需要的是適應環境。」

被限制在嬰兒床柵欄裡的孩子,雖然有照顧者提供認為孩子可以玩的玩具,但孩子沒有東西可以探索,身心理發展沒有被回應,內心感到匱乏,產生越來越多哭鬧。

0到3歲的孩子為了求生存,會有人類與生俱來想要探索、適應環境的內在衝動,當孩子充滿好奇想探索時,因為家長怕髒、怕危險、怕弄壞而制止,很多事情「不能」、「不可以」,孩子情緒就會越來越糟。

然而,因為家長不理解,常覺得自己已經無微不至用心照顧,孩子還是這麼「壞」,採取更強硬的方式壓制,甚至開始體罰打罵,陷入惡性循環。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問題,都是因為環境出現問題,」羅寶鴻說,「環境符合孩子當下發展階段,當孩子內在發展需求被滿足,身心理發展平穩,情緒相對也會穩定。」

這一切都是環環相扣,提供孩子預備好的環境,給予孩子探索自由,就能幫助孩子發展動作、手眼協調,手部動作變得更加精細,同時發展意志力、專注力,培養出自主能力、自信心以及獨立性。

模仿 是孩子與生俱來生存的能力

「自由探索,絕對不等於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羅寶鴻釐清其中與放任的差別,「問題在於,沒人示範給孩子看,東西應該如何正確使用。」

當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做,就會照自己所認為的,東西抓起來就是甩、咬、敲、打、扔,接著又拿起另一樣東西,重複相同動作,就家長來看,認為孩子「亂弄」就會加以制止。

因此,重點在於必須給孩子提供示範。

當孩子拿到遙控器,家長示範按下紅色按鈕電視就會開啟,再按一下電視就會關閉,之後再把遙控器給孩子,往往會驚訝地發現,孩子會照著剛才的方式做,羅寶鴻解釋,「孩子要適應環境,想做到成人能做到的事情,這是人類必然的內在潛能。」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經常可以見到1歲半的孩子,拿著小水壺裝水澆花,或2歲孩子用小水壺自己倒水喝,喝完後把水杯放到水槽,甚至獨立清洗好杯子。

「只要提供符合孩子成熟度的環境探索練習,孩子是能夠獨立照顧自己日常許多事情的,」羅寶鴻說道。

當一個3歲以下的孩子要完成這些日常,必須非常用心控制動作,過程中,會促進孩子發展專注力、意志力,以及身體的控制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且孩子內心更會因為自己能做到大人在做的事情,產生滿足感以及成就感,成為面對未來種種挑戰的自信。

成為預備好的家長 避免錯誤期待

要能提供預備好的環境,必須有「預備好的成人」,也就是蒙特梭利另一項獨特關鍵所在。

曾有家長向羅寶鴻抱怨,孩子每次收玩具,總是收一下就開始玩,媽媽得不斷提醒,甚至要發火,孩子才會繼續收,但往往收完之後又莫名大哭,讓媽媽相當頭痛。

追問之下,知道孩子年紀是2歲9個月,羅寶鴻解釋,「孩子3歲以前,本來就需要成人陪同收拾,如果讓孩子自己收拾,『玩玩具的衝動』會遠比『收玩具的意志』強,當然一下又開始玩。」

如果家長錯把對大孩子的期待放在小小孩身上,就很容易陷入認為孩子「講不聽」、「教不會」,造成親子間許多不必要的對立以及衝突。

要落實蒙特梭利 父母必須先安定內心

這些年來,羅寶鴻發現很多時候,父母雖然知道怎麼做,卻做不到,「原來問題出在,家長自身有很多負面情緒,卻不懂得如何調適。」

許多父母都有相同的教養困擾,不知道如何面對孩子情緒,最根本的問題是,成人自己往往都不知道如何調節情緒,經常只是逃避不理,自然也沒辦法面對孩子情緒,靠著不斷說教、討好安撫,往往沒有成效,最後惱羞成怒。

面對孩子情緒、問題行為,蒙特梭利教育中,家長必須懂得透過觀察,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不以成人角度誤解孩子需要。

要能具體落實,羅寶鴻認為,父母內心必須先安定,學習整理自身情緒,「如果爸媽心煩意燥,看到孩子的,往往都只是自己負面主觀詮釋,就無法回應孩子真正需求。」

羅寶鴻也提醒,很多父母會陷入誤區,不斷質問為什麼我看了這麼多書都沒用?為什麼這些方法在我孩子身上無效?「這些都聚焦在問題本身的自責,只會陷在問題裡打轉,家長應該要思考,還有沒有其他方法?有沒有其他可能?才能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行動,繼續前進。」

圖:shutterstock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進來看看。
    07月08日12:0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