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的龍埔國小是全台灣第一、也是唯一一所通過「Google Reference School」(簡稱GRS)認證的小學,代表校內多數老師善於運用數位工具提升教學成效,科技能力獲得Google肯定。
新冠肺炎疫情,是龍埔脫穎而出的關鍵契機。2021年5月18日,教育部宣布全台大停課,多數學校一時兵荒馬亂,但龍埔卻因為老師們的數位能力高,能無縫接軌線上教學。
疫情後,數位學習能力被高度重視,龍埔因此獲得更多資源挹注。
龍埔國小教務主任王柏文指出,龍埔有今日的成果並非一蹴可幾,是源於幾位老師無私撒下種籽,多年來,由下而上一步步蓄積能量,「不是為了取得Google招牌而做,是科技融入對教學真的有幫助,不然就只是曇花一現。」
科技融入教學的領頭羊,實踐數位共好
Google國際認證的效應,讓龍埔國小如魚得水,也驅動新北市成立智慧學習中心GRS推動辦公室。今年暑假起,每個月都有相關的研習課程、認證考試,在龍埔國小登場。
只見龍埔科技社群的夥伴們,斜槓擔任Google講師,傳授Google各式數位工具,要跨校幫助更多老師一起增能,實踐共好。
輔導室特教組長施信源,是龍埔國小科技導入教學的靈魂人物。7月,Google第一梯次的研習由他打頭陣,面對台下滿座的國小教師,他一開場就舉起Chromebook往下摔,好比購物台示範機器有多耐操,戲劇張力十足。
施信源是2020年教育界最高榮譽「師鐸獎」的得主之一。他的教學深具感染力,結合數位平台,很能開闊聽者視野、點燃學生熱情,多少教師、名家搶著觀摩,連推動翻轉教室浪潮的美國高中化學老師柏格曼(Jonathan Bergmann)都大力讚揚。
但8年前,可不是這般光景。
從無人響應到眾志成城
當年,施信源號召成立「龍埔科技融入學習社群」,第一次分享會選在週間半天課的下午,但老師們對數位教學還很陌生,竟無一人出席,「阿源老師在教室擺滿iPad,像等待客人上門的夜市攤位老闆,最後再默默一台台收起來。」王柏文形容。
跑太快的施信源沒有氣餒,透過持續的公開觀課、分享,終於盼來夥伴們並肩前行。如今,龍埔的科技社群有40多人,凝聚全校超過三分之一的老師,氣氛熱絡、彼此互通有無,在各自教授的學科領域上,融入數位工具。
例如本科是美術教育的王柏文,她的自畫像課,會讓學生先自拍、用Chromebook內建的功能修改照片圖層效果,再拉回實體創作。
社群初始成員之一的蔡昀靜,剛從導師轉戰資訊專科教師。龍埔國小全四年級的學生,跟著她學習所有Google入門款的應用程式,包括用Google簡報的共編功能,在畢業海報寫下給學長姐的祝福;建立YouTube播放清單等等。
學生們從一開始誇口:「老師不用教啦!YouTube我們都比你厲害!」到被考倒後、下課圍著她討教。最後一堂課,甚至有學生偷偷寫Gmail感謝她,附上課堂學到的表情符號,讓蔡昀靜直呼感動。
「老師很多的動力不是來自薪水,而是孩子們的回饋。從孩子的需求上,我看到自己的價值,原來會這些數位工具是件很棒的事情!」她說。
教師課堂實踐,讓班級成為品牌
另一位社群成員蔡怡俊,代理教師時期就跟著施信源,深受啟蒙。他的數學課,會任意搭配多種線上平台,例如均一看任務影片、挑戰類似Kahoot的互動問答遊戲等等,再結合課本、手寫,強化理解與記憶。
蔡怡俊分析,龍埔位於三峽北大特區,鄰近國家教育研究院,學生來源較均質,讓老師較有動力和餘裕,在教學上嘗試創新。
但他強調,龍埔科技融入教學得以遍地開花的最大關鍵,仍在於「課堂實踐」,也就是說,一切改變都從「教室」開始,而非由行政端強行推動。
校史僅12年的龍埔國小,校風自由開放,老師自發性創新教學,激勵學生學習動機,一旦成效顯現,班級便成為一個個品牌,「品牌會獲得家長認同,家長信服你、就不會質疑你,教學上就有更多彈性。」蔡怡俊說,另一方面,課堂實踐的正向循環,也會持續提升教師專業,透過社群再增能。
「教育現場的夥伴關係很重要,學生會畢業,但身邊的同事、夥伴能支撐你走下去,這是社群最大的幫助。」王柏文說。
從一位熱血教師的召喚,到成為科技融入教學的示範學校,進一步獲得Google認證。龍埔國小證明了那句老話,「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不論科技如何變化,只要教學的本質不變,這群老師總有十八般武藝,攜手迎向挑戰。
照片:龍埔國小施信源老師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