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個人化AI助理、「同理心」機器人,五年後將常伴你左右?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1月04日09:55 • 發布於 01月03日06:48 • 吳季柔

近年,人工智慧(AI)成為全世界的顯學,2020年以來,AI驅動的生產力革新,不僅加速產業的轉型升級,更催生新的商機和企業營運模式。對於2030年,AI未來的樣貌,《華爾街日報》深度剖析,從企業、情感陪伴、醫療場域切入,分析2030年AI的全新樣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2020年末開始,人工智慧(AI)對生產力帶來巨大改變,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如何與AI結合的挑戰,而無法適應時代浪潮的企業,則紛紛退位。甚至,《富比士》財富500強的企業名單中,有一半已重新洗牌,由新興崛起、市值上兆的巨頭取代。

從市井小民的角度來看,許多職缺隨著AI蓬勃發展,炙手可熱;另一方面,部分產業也面臨轉型或被取代的命運。各界專家也開始猜測,到了2030年,AI在人類社會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勝過人類的AGI還不會出現!個人化「AI助理」先問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首先,在幾乎所有領域中,都可以贏過人類表現的「通用人工智慧」(AGI),2030年恐怕還不會出現。《華爾街日報》報導,一些專家預測,AGI最早可望在2033年誕生,但另一派認為,理論與實際技術上仍存在巨大落差。

其中,神經科學家、被Uber收購的機器學習公司Geometric Intelligence創辦人馬可斯(Gary Marcus)在其著作《馴服矽谷》中,對2030年前實現AGI抱持懷疑態度。他指出,2020年至2022年8月之間,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能力快速成長,但當前已經放緩,LLM仍存在眾多幻覺和錯誤。

要讓LLM進步,需要餵進大量有價值的資料,「訓練資料幾乎已被消耗殆盡,接下來,AI恐將被自身產製的幻覺淹沒窒息。」演算法至今仍像是「黑盒子」,缺乏根本解決AI幻覺的方法。

看來,距離AGI實現,仍有漫長的一段路要走,不過在2030年,人類可望先獲得個人專屬的AI助理。

趨勢與策略預測公司「未來今日研究所」(Future Today Institute)執行長韋伯(Amy Webb)推測,個人大型行動模型 (Personal Large Action Model)預計將獲得廣泛使用,它們像是更先進的AI代理人,透過穿戴裝置、平時使用的設備,學習、模擬人類的決策行為,像最了解用戶的私人助理般,協助處理生活大小事。

「未來五年AI發展的轉捩點,將是AI代理人的進步。」Gartner人工智慧研究主管布雷特努(Erick Brethenoux)也認同,「AI代理人」(AI agent)將成為真正的合作伙伴,過濾資訊,處理不重要的電子郵件和訊息,整理對用戶重要的會議內容,徹底改變工作、購物、學習,以及互動溝通的方式。

麥肯錫尖端人工智慧部門QuantumBlack全球領導者辛格拉(Alex Singla)則指出,到了2030年,AI 將嵌入許多企業營運的環節,成為員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就像2000年問世的網路般,AI廣泛融入企業的發展過程將如出一轍,「2030年的AI,和現在最大的不同,在於與企業結合的程度。」

在2030年,人類可望先獲得個人專屬的AI助理。(僅為情境示意)取自Unsplash

在2030年,人類可望先獲得個人專屬的AI助理。(僅為情境示意)取自Unsplash

企業以「任務」拆分工作,「AI加值」更高效!

面對AI浪潮襲來,企業究竟要如何善用AI,使其效益最大化?這是全球所有企業家都想知道的大哉問。對此,善於協助公司導入AI,制訂生成式AI策略與實施計畫的新創Workhelix,該公司的兩位創辦人,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及米林(James Milin),一起向《華爾街日報》透露其中心法。

首先,「並非盲目陷入AI熱潮,而是根據不同任務,策略性地應用不同方法。」身兼史丹福數位經濟實驗室主任一職的布林優夫森指出,這是應用AI上大獲成功的企業,擁有一項共同點。

他解釋,企業應依照「任務」,而非職位、產品或技能,作為公司面對AI轉型的基本單元,而非全面、未經過考慮的砸錢採購AI,「AI徹底革新某些特定任務,如程式編寫、客戶服務,然而,其他任務則相對未受影響。」具體來說,Workhelix使用E0、E1 和 E2三個等級,評估AI對各種任務的影響,以核心問題「生成式AI是否能將任務執行速度提高一倍?」作為分類標準。如果50年後,AI都無法加速完成效率,那就屬於E0分級,如需要人類搬運的重物。

另一方面,GPT-4就足以事半功倍的任務,如總結大量文件,就屬於E1級;介於兩者之間的是E2級,這類任務需要更進階的技術,例如,建立結合「檢索」「生成」的RAG模型,將AI與企業的專有資料庫連結。透過這個分級制度,Workhelix幫助企業優先聚焦在最容易、短期效果最顯著的E1任務,逐步累積AI應用經驗,逐步發展更全面的數位轉型,讓「AI加值」的效果更明顯。

AI陪伴崛起,專屬兒童的「同理心」機器人將到來?

儘管科技日趨發達,與遠在他方的親友聯絡再也不是難事,「孤獨症」卻仍成為現代社會的共同問題。2023年10月,智庫「蓋洛普」(Gallup)釋出一項與臉書母公司Meta合作的調查,指出全球逾十億人長期感到孤獨,占比約四分之一。各年齡層中,19~29歲的年輕人,以27%的比率,成為「最孤獨的世代」。

隨著可與人對話的AI聊天機器人更加普及,AI成為許多人傾訴心事的對象,各式主打「AI陪伴」的應用程式,如雨後春筍冒出,積極搶食這塊大餅。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德佛烈塔(Julian De Freitas)與兩位學者共同研究,更證實這股趨勢。

團隊挑選五款熱門AI陪伴應用程式,分析這些APP有關的五萬條評論,發現使用者對「緩解孤獨感」提及次數愈多,應用程式的評分往往也愈高。為對比「AI陪伴」與AI助理之間的區別,德佛烈塔的團隊也分析ChatGPT的用戶回饋,發現僅4%的ChatGPT評論提及孤獨感,與AI陪伴型應用程式有明顯區別,其中一款與孤獨感相關的評論比率,甚至高達兩成!

研究進一步指出,與AI陪伴互動的參與者,孤獨感顯著降低,效果甚至與真人互動不相上下,遠勝過單純瀏覽YouTube等活動。而AI陪伴的關鍵,在於「被傾聽、理解」的感受,這也是和AI助理最大差異之處。

其實,不只寂寞的成人,青少年與孩童也亟需可提供陪伴的機器人,像是由Embodied AI推出的孩童陪伴AI機器人Moxie,螢幕臉龐上有著大而靈活的眼睛、眉毛、嘴巴,以及可揮動的手臂,把它喚醒時,還會打一個大大的哈欠,就像孩童一樣。

把Moxie喚醒時,還會打一個大大的哈欠,就像孩童一樣。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倫理學教授哈爾彭(Jodi Halpern)預測,到了2030年,市場將出現許多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陪伴、關愛,以及主打「同理心」的AI機器人,「對年紀較小的孩童,將出現像是『玩伴』(buddies)般的機器人,或許是有著豐富表情、天線寶寶形象的機器人。對年紀較長的青少年,或許是穿戴式的智慧裝置,無時無刻傾聽,並頻繁提供肯定的回應。」

然而,他也警告「同理心」機器人恐帶來的風險,不只是心智不成熟的孩童恐過度倚賴虛擬情感,這些為提供同理心打造的機器人,仍難以取代真人互動中的學習成長,「儘管將機器人設計成會提出否定、拋出疑問,也只是單向的模擬同理。孩童無法從中學到,另一個人類個體真實的內在。」

AI賦能的醫療保健,提升效率與經驗傳承

2030年,透過AI輔助,醫療保健系統可望更準確與智慧。AI可學習病徵、整理研究數據、判讀掃描圖檔,給與病症判讀建議;透過統整過往的醫療紀錄,包括圖像、文字等,可協助醫師判讀時有更全面的參考資訊,也有助於提升效率,降低門診工作量。

美國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主任古爾詹(Metin N. Gurcan)認為,未來AI 將與醫療保健系統深度結合,協助診斷、治療和監測病人的健康狀態,例如,監測心電圖,以避免突發性中風,或是根據病人過往就醫紀錄,提醒醫師潛在的惡化問題,使醫療保健更個人化和預防性。

麥肯錫於2024年第一季展開的研究調查指出,超過七成的受訪醫療保健中心表示,他們正在嘗試或已經整合生成式AI。雖然僅有少數醫療院所量化整併AI後的成效,但近六成的受訪者認為,AI帶來正面的投資報酬率,可見AI加值醫療保健的前景指日可待。

2030年,距今僅五年的時間,但放諸AI的維度中,極可能再度對人類社會帶來天翻地覆的感變。五年後,人類與AI共存的未來將是何種面貌,無人可以準確預料。科技的發展軌跡往往充滿了驚喜和意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AI將繼續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工作以及與世界的互動方式。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