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自費療育,預防發展遲緩,也能幫助孩子發展更好

媽媽寶寶
更新於 01月10日04:45 • 發布於 01月10日04:00

隨著「發展遲緩」的議題愈加為人所知,對於照顧孩子,父母不再只注意體重和身高,也愈來愈重視孩子的心智發展是否符合里程碑。若在特定年齡,該發展出的能力仍遲遲未出現時,多會提高警覺,擔心是否有發展遲緩的狀況,畢竟這些能力都是未來一生的發展基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發展遲緩邊緣的孩子不符早療補助,怎麼辦?

為了觀察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問題?過去,父母可利用《兒童健康手冊》,還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的「兒童發展檢核表」或「臺北市兒童發展圖像篩檢互動網」,依據各年齡層的發展重點予以自我檢測;如今,政府極力推動提升兒童健康照護,自113年7月1日起,提供完善的兒童發展篩檢服務,凡是未滿7歲的兒童,家長可依篩檢服務補助時程,帶孩子到住家附近的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院所接受服務。

若篩檢異常,並經評估確認有發展遲緩的孩子,符合早療需求,可申請早療補助或申請特殊教育單位接受療育。然而,有發展遲緩狀況的孩子未必都符合早療補助的資格,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廖笙光指出,「必須確定診斷為疾病者才符合健保給付,不過,有些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有問題,但到醫院評估並沒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可是這些在發展遲緩邊緣的孩子的確也需要幫助」。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其實屬於發展遲緩邊緣的孩子有相當比例,根據統計,大約有15~25%的孩子在發展遲緩邊緣,既然不符健保給付資格,父母只得另闢蹊徑,因此,自費的療育課程應運而生。

自費療育以家庭為中心,找出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

廖笙光執行長以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為例,「我們除了收在發展遲緩邊緣的孩子外,也有一些父母基於預防性需求,送孩子來上課,避免產生發展遲緩的風險;當然,也有部分父母對孩子有所期許,例如:之後要進美國學校,為了面試順利,提早演練相關能力」。

他進一步說明,真正可能有問題的孩子,多是老師或保母觀察到孩子與他人明顯不同,請父母留意;有一些則是基本上沒問題,但學校進度較快,例如:多半小一下、小二上才要求孩子抄寫聯絡簿,但有的大班就開始讓孩子抄寫,當孩子跟不上時,不免被懷疑是否有能力不足的問題。

廖笙光執行長表示,「自費課程與健保療育課程不同的是,健保是針對確定診斷的疾病,直接對孩子進行療育;自費課程則是以家庭為中心,採一對一與父母溝通教養態度並找出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避免產生親子衝突」。

因應不同歲段有不同發展任務.適時調整教養方式

大家對於「心智發展」的認識,多半著眼於動作發展的能力是否與里程碑相符,廖笙光執行長指出,「心智發展」固然以能力做為具體呈現,卻更是一連串的歷程——孩子先天潛能與後天經驗交互作用的歷程,隨著年紀成長,孩子的心智發展會有不同的成熟度及能力表現,這些先天和後天交互作用的歷程充滿各種變化,孩子的發展也展現了其獨特性與個別差異。

他指出,歷程發展包括:

.0~1.5歲:建立安全感

.1.5~3歲:發展自我概念

.3~4歲:自信心建立期

.4~5.5歲:發展權力欲望的概念

.5.5~7歲:自我控制期

「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因應各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教養上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尺度拿捏或鬆或緊也隨不同階段而有所調整」,所謂的「個性」是基本人格,在不同階段,教養方式與拿捏鬆緊度必須經過微調,才能讓孩子的心智發展逐漸成熟。

廖笙光執行長說,「教養應鬆緊有度,在兩歲之前,為了讓孩子有安全感,尺度可放寬;4歲之前的孩子,環境適應度不佳,也需要多一點包容;4歲之後,要適應社會規範以進入團體,就必須嚴格以對」。他提醒,「建議孩子不要直接讀大班,應該從中班開始,剛好是學習社會規範的階段,不然,讀小一時,容易有衝動控制不佳的狀況,或許學業表現看似沒有問題,可是挫折忍受度低,難以融入團體生活」。

很多父母不知該怎麼教養孩子?廖笙光執行長強調,「先了解孩子的狀況,學習用釋懷的態度看待,並調整適當的教養方式。不能順著孩子的個性,但又把他放在不適合的地方」。

四大課程幫助孩子培養能力

廖笙光執行長表示,該中心目前規畫四大課程:專注力、語言力、情緒力、學習力。他說明如下:

專注力

一開始的課程以「專注力」為主,「上課不專心可說是很多父母極為擔心的問題,只是不專心的原因可能不如父母所想,因為專注力並非一件事──可以持續專心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而是『四件事』」。

他指出,專注力包括:參與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選擇性注意力與分離性注意力等四種,必須四種能力的組合並適時切換,同時,也要仰賴許多基礎能力的支撐,「請父母對孩子多一點耐心與包容,針對表現弱的能力加強練習,以培養出真正的專心」。

語言力

不是會說話就表示有語言力!語言力分成三大類:構音準確、語言理解(接收性語言)、語言表達(表達性語言)。「接受不當,表達不佳,都容易被誤會」,就像亞斯伯格症者,很會講,卻聽不懂言外之意,因此,容易讓他人誤解。聽懂對方說什麼並做出正確的回應,是需要學習的!

幼兒從觀察與模仿開始學習溝通,他們觀察親人的臉部和嘴巴動作,以及聆聽聽他們說話的聲音,廖笙光執行長表示,「疫情期間,大家戴口罩,對牙牙學語的孩子而言,語言學習多少受到阻礙,包括模仿嘴型、觀察表情」,但這些可透過其他方式補強。

情緒力

雖然情緒與社交密不可分,但究竟是情緒問題還是社交問題,仍可釐清,「若在學校和家裡都有的話,是情緒問題;只在學校有,則是社交問題」。而情緒發展並非單一事情,而是包括情緒察覺、情緒理解、情緒表達與情緒控制。在學習駕馭情緒之前,要先幫孩子培養出同理心,「不過,對觸覺敏感的孩子而言,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難與其他人有相同的感受,在社交發展會產生困擾」。

挫折忍受度低的孩子輸不起,若能在5.5~7歲的自我控制期受到好的引導,懂得正確宣洩情緒的方式,而不是動輒摔東西或武力相向,導致造成他人的危險。廖笙光執行長提醒,「7歲仍輸不起的話,可能在情緒發展有問題」。他補充,「在循序漸進的引導下,即使是有妒忌心,也能昇華成因羨慕而奮向前進的動力」。

學習力

想要提升學習力,必須先學會許多技巧,例如:手眼協調、運筆的書寫能力、掌握閱讀理解的策略等等,透過技巧的運用,讓學習事半功倍。

廖笙光執行長指出,四大課程不是各自存在,「來上課程的孩子,都會先評估其狀況,然後,將四大課程綜合規畫出適合孩子的學習內容」。主要是讓父母與孩子相互了解,當父母真正了解孩子,自然會調整教養的方式與尺度拿捏,也才能看見孩子的亮點。

教養路上,父母需要專業協助以了解孩子與確認方向

真正發展遲緩的孩子,需要的治療時間可能長達三、五年,廖笙光執行長建議,以醫院的療育資源為主;對於發展落後的孩子,「父母的角色更顯重要,很需要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了解孩子的特質與想法、找到對的方向引導孩子學習。畢竟父母總是忘記自己曾經是孩子的模樣」。

過去幾年,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對孩子的心智發展造成的影響,比想像來得大,不只是在語言發展的構音上,有不少4、5歲的孩子需要協助,「因為語言發展慢,情緒表達力顯得較弱,當想法與表達有落差時,為情緒發展帶來大問題。還有以前的父母最常擔心孩子喜歡跑跑跳跳、坐不住,但疫情期間多待在家裡,沒有足夠的空間活動,就慢慢變成懶得動,導致父母現在的煩惱是孩子不愛動,怎麼辦?」

廖笙光執行長表示,「疫情的影響是一時的,大約再兩年就能結束疫情帶來的影響。而孩子的心智發展一直都需要父母的關心與用心」,他認為,自己不是在當孩子發展上的「教練」,而是在當孩子與爸媽之間的 「橋梁」,「我深信一切從了解孩子開始,當父母正確地察覺兒童的感受,了解行為產生的背後原因,自然就會能提供適當地引導,才能將衝突真正的解決!」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融合教育不說教!直接給孩子機會觸動內心,自然啟動同理心
育兒用5力,成長更順利,慢飛天使更需父母陪伴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