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僅會嚴重損害生活品質,還可能提高整體死亡風險,時有所聞,知名藝人因髖部骨折而最終不幸辭世。也讓骨鬆的健康議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醫師表示,根據研究數據統計顯示,髖部骨折後1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4%1,門診更有70多歲的舞蹈老師因骨鬆骨折被迫中斷職涯,骨鬆性骨折的風險絕對可以有效管理,關鍵在於「提升骨密度」。
骨鬆嚴重影響健康 高危險群要及早預防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高醫岡山醫院骨科主任林松彥主任指出,骨質疏鬆症最大問題是增加骨折風險。研究顯示,髖部骨折後1年內死亡率高達24%1。根據臨床觀察,很多患者都是在做X光檢查時才發現骨折,顯示篩檢意識不足。常見骨折部位包括髖部、脊椎及手腕,其中髖部骨折的後遺症尤其嚴重,不僅影響行動力,更可能導致永久性失能,甚至提高死亡風險。
林松彥主任指出,民眾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仍存在許多迷思,隨著人口老化及生活型態的影響,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已不限於老年人。林松彥主任特別提到,停經婦女因雌激素驟減,骨骼代謝失衡,骨質流失速度遠超過生成速度,讓骨鬆風險顯著增加。臨床研究顯示,女性停經後5年內骨密度可能下降3-5%2,50歲以上的女性中,每3人就有1人因骨質疏鬆性骨折而影響生活,而第一次骨折後再次骨折的風險高達50%3。
除了停經婦女外,糖尿病患者、甲狀腺功能亢進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慢性病患者,也屬於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提醒民眾應定期檢測骨密度,了解自身疾病風險並採取預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骨質疏鬆症帶來的健康威脅。根據WHO定義,骨質疏鬆症是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認定,T值小於-2.5就是有骨質疏鬆症4。一般人通常每2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即可,高危險族群應該要提早檢查。「駝、矮、痛」是骨質疏鬆症的警訊,特別是發現身高如果是低於年輕時最高身高4公分以上,或下背痛更要有所警覺。
先「促骨生成」再接續「抗骨流失」,是治療新方向 搭配良好生活習慣預防骨鬆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骨質疏鬆症治療選擇更加多元。根據2024年最新治療指引5建議,採取「先行增加骨密,鞏固骨骼」的策略。林松彥主任表示,促骨生成藥物能有效增加骨密度,特別對脊椎部位的改善效果顯著。與僅使用抗骨流失藥物相比,促骨生成藥物的治療能短期內提升骨質結構,增加將近3倍的治療效益,對於重建患者的骨骼健康與生活品質有明顯的正面效益;患者若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也會建議先自費使用促骨生成藥物來強化骨骼健康。
林松彥主任分享過去門診有一位70多歲的女性舞蹈老師,因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經過多次手術也更換人工關節,雖然可以行走,但已經無法重回舞台,此外因當時未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無法有效預防後續骨折。相對地,林主任也分享近期有一名接近70歲的退休高階女主管,由於對於自身健康意識相當敏銳,在感覺到腰痠背痛不適時即去看診,也在初期骨質疏鬆時就以促骨生成藥物提早介入治療後續抗骨流失治療,不僅改善既有症狀,精神、活動力都好很多。
面對骨質疏鬆症除了藥物治療,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忽視,建議攝取足夠的鈣、維生素D、蛋白質及深綠色蔬菜,並進行負重、有氧、平衡與伸展運動,以強化骨骼與預防跌倒。林松彥主任呼籲,治療骨質疏鬆症可以有效減少骨折發生,早期篩檢與適當治療至關重要,民眾如果有進一步疑問,都能透過諮詢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專科醫師,提早做好疾病預防,維持生活品質。
若想了解更多骨質疏鬆症的相關資訊,歡迎前往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官方 Facebook 粉絲專頁,獲取最新健康知識與活動訊息,或點擊以下連結觀看衛教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toa1997/videos/1087637382531145/?rdid=HvNm8v653BqhQ9dx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N-785-1224-8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