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習慣都是平等的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明白習慣是為了滿足特定需求而形成(像是準時完成一項任務,或是分散注意力以減緩不適感),但我們需要知道的不僅止於此。有時候,有待被滿足的需求是一種神經化學物質或實質性獎勵(例如:尼古丁帶給大腦的強烈刺激、看到心儀對象朝你微笑時胃部產生的緊張感,或是在完成艱鉅任務後獲得晉升)。
談到獎勵,內在獎勵(例如:滿足感、意義感或強烈的情緒轉變)遠比外在獎勵(例如:金錢)更能有效預測新習慣的形成。獎勵愈大,你學會渴望它的速度就愈快,重複相關行為的動力也就愈強。
我的個案安妮塔是個積極上進的人,對於消滅待辦清單事項和掌握各種高效工作術有著無比熱情。當恐慌症開始發作,她感覺自己彷彿就要死去或瀕臨「徹底瘋狂」,這是所有恐慌症患者都會經歷到的感受。為了解決恐慌症發作帶來的極度不適,她馬上開始行動,瘋狂閱讀各種探討如何應對焦慮的部落格,嘗試呼吸與著陸(grounding)練習,以及各式各樣有科學根據的應對技巧。然而無論她如何努力,都無助於改善恐慌發作的情況。
當安妮塔前來求診時,我對她多方嘗試克服恐慌症的勇氣感到佩服。身為一個曾經歷恐慌發作的過來人,我深知它有多麼可怕。每當它開始肆虐,我只想蜷縮在床角,祈禱有什麼東西或是有誰可以解除我的痛苦。安妮塔嘗試過幾乎所有的建議,只不過她做得並不夠,因為每次她嘗試一個方法,發現「沒效」就立刻轉而嘗試下一個。我這麼說並無貶意,第一次嘗試這類技巧確實會讓症狀加劇,因為這些技巧會讓你關注過去自己拚命想忽視的感覺,讓你腦中的警報聲愈來愈響亮。大腦彷彿在不停對你尖叫,警告你這樣做就像是在燃燒的油上澆水,若不馬上停手,象徵著你的這棟房子將完全付之一炬。但事實並非如此,當你面臨焦慮問題時,這些練習至少會是部分解決方案。正如我告訴安妮塔,必須用賴以維繫性命的態度進行練習,直到它們變得習以為常,在需要緩解焦慮的時刻能夠立即派上用場。
剛開始,安妮塔覺得內心很掙扎,得要格外留心才能記得做呼吸練習,卻看不見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缺乏獎勵回饋來激勵她養成新習慣。儘管如此,她還是繼續堅持下去,她設定手機行事曆,每天提醒自己定時做五次呼吸練習。持續呼吸練習一陣子後,某天她的恐慌突然消失。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內在獎勵)更激勵她努力練習。到後來,只要開始放慢呼吸,她的心情便會同時放鬆下來。
在內在獎勵出現並與特定行為完成連結之前,你需要投入時間和大量練習,然而一旦完成連結,內在獎勵就會變得更強烈、出現得更快,讓新習慣變得更加牢固。這就是為什麼我先前會說:「人的動機是出現在行動之後,而不是行動之前」。
建立核心習慣
只要讓安妮塔看到能夠提升效率的機會,她肯定不會輕易放過。大約一個月後,她告訴我自己正嘗試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生活中的另一個領域。身為一名自由工作者,她發現自己明明知道該寄發帳單給客戶,卻經常不斷拖延,即使設置多次提醒,自己依然會刻意忽略,所以從未養成準時寄發的習慣。她問道:「為什麼會這樣?照理說,能夠收到白花花的現金,就應該足以激勵我養成寄帳單的習慣呀。」
安妮塔拖延寄發帳單的原因很多,但關鍵是從「帳單寄出」到「客戶付款」會間隔一段時間(通常至少要一個月),這意味著她從未將「行動」與「獎勵」清楚連結在一起。由於缺乏明確、即時的獎勵,寄發帳單成為一個必須勉強自己去做的例行雜事,只有在發現銀行帳戶餘額下降時,她才會有開始行動的動機。
為了改變拖延的行為模式,我們決定試著讓寄發帳單成為一種習慣。怎麼做呢?我們想出每週讓她與朋友進行一次線上會議,並規定她們必須先處理掉手上最無聊的任務。沒錯,你猜對了!就是寄發帳單。當時間一長,「先處理掉手上最無聊的任務」成為第二天性,她就克服拖延寄帳單的問題。
安妮塔後來成功建立起《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的作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所說的「核心習慣」,也就是會連帶影響生活其他方面的習慣,例如:誠實(因為這會間接影響你所有的人際關係)、早上醒來時就做出當日詳細的行動計畫(因為這能幫助你整理和思考當日的優先事項),以及定期冥想(因為這有助於調整你的心情和抗壓能力)等等。
形成新習慣的關鍵在於:如果你有能力完成某個任務,並能從中獲得夠大的獎勵,那麼只要獎勵能出現在完成任務的時間點附近,就可能逐漸讓它成為你的習慣。不過,這可能需要持續一段時間。研究顯示,養成習慣通常需要花上兩週半至九個月。正如我之前提到,養成習慣的速度受許多因素影響,像是任務本身的難度、執行任務的頻率,以及你能從中獲得獎勵的多寡。然而有些事情真的單調乏味(例如:寄發帳單),我們也只能硬著頭皮勉強自己去做。
Tip:你需要知道什麼樣的獎勵才是你想要的。就像每個人的習慣不可能完全一樣,你我想要的獎勵也不會完全相同。獎勵愈大、回饋愈及時,習慣養成所需時間就愈短。這個經驗法則適用於所有的習慣。
下一步?如何解鎖其他四種困境?請深入閱讀:《卡住你的不是人生,是選擇:跳出5種心理困境,活出自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