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傳承四代,且能一代比一代更有活力,這是怎麼辦到的?潘連進父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答案。
屏東潮州果農第三代潘連進,因父親農藥中毒,轉向追求高品質栽種,且技轉蜜雪芒果及珍翠芭樂,要以品種力打出天下。潘家的第四代,小兒子 16 歲隨父親下田,26 歲就當選全國百大青農,大兒子將家中農產設計成精製禮盒,甚至受到香港議員的青睞,年年都被搶訂!
潘連進的媽媽也是奇蹟,今年快 70 歲,務農一輩子風吹日曬,至今皮膚外型都健康亮麗。問潘媽媽的保養秘訣,她說,「吃芭樂就對了啦!」
父親農藥中毒,潘連進發奮要做「知識農」
潘連進是被芒果養大的農三代,家族種芒果超過 60 年,他從國中開始就跟著父親下田,不過,傳統農民學識不高,栽培多仰賴自身或親友經驗,以及農藥行。潘連進細數,約八成老農在田間遭遇病蟲害問題時,第一時間會向農藥行求助,但農藥行根本沒去過農民的田,只會輪流推薦不同農藥。
潘連進的父親在農藥行推薦下胡亂用藥,最後中毒倒下。潘連進因此下定決心,「我一定要聽懂別人在說什麼」,他開始唸書、去農改場上課學習,1998 年到藥毒所考取農藥管理人員資格,確保自己具備正確的農藥知識及用藥觀念。
這也幫助他在自家果園施用農藥時更加精準,例如:潘連進會在第一次噴完藥後,觀察半小時,確認資材是否有有效,才會進行下一步動作。
愛交朋友的他,經常到其他鄉鎮觀摩別的作物。傳統農民為了增加收入,種植總以提高產量為目標,但潘連進看過外銷等級的蜜棗、荔枝、鳳梨等,發現品質好、具有特色的農產品價格更高,他便開始思考轉型,「我要做精,不要再做多了」,於是他將生產目標由「高產」改為「高品質」。
品種區隔市場,潘上至因爸爸愛上農業
提升作物品質的關鍵之一為「品種」。潘連進說明,以芒果為例,常見品種為愛文,所有果農的盛產時間接近,且消費者不易辨別品質好壞,不利於市場區別,因此必須種植不同品種。
他在高雄區農改場上課時,聽聞研究員正在育種,便也花時間觀察、詢問品種特性,最後向高改場技轉高雄 4 號「蜜雪芒果」與高雄 2 號「珍翠芭樂」。
潘連進對果樹的用心,孩子都看在眼裡。小兒子潘上至國中畢業後,因對課業興趣缺缺,在潘連進邀請下,白天跟著父親在果園工作,晚上在高職進修。十年來,潘上至漸漸愛上了農業,看著果樹成長、開花、結果、果實慢慢成熟等過程,心裡會被成就感填滿,潘連進細心、專業的模樣,是潘上至追隨的目標。
26歲就已經累積10年功力,要傳承務農師傅精華
儘管從農十年,但潘上至仍自認有許多不足。他表示,芒果一年一收,但每一年會遭遇的天候環境不同,操作過程也要微調。
父親每年剪枝、幫芒果套袋時,都會找枋山、枋寮的專業師傅幫忙,這些師傅多已是頭髮花白的七旬老人,但父親會要求他跟在一旁學著做,「否則師傅退休,農業技術就會出現斷層」,他必須把握時間,汲取老師傅們的經驗精華。
芒果開花後會套袋保護果實,但「套袋」卻並不容易上手。潘上至表示,套袋是否成功,關鍵在於袋口有無收緊,厲害的老師傅們套袋後,袋口形狀會很接近倒三角形,「連雨水都無法滴入」。
另外,不僅套袋講究,潘家採收芒果時,為了避免樹液流到果皮、影響外觀,所有芒果都必須用「剪」的。
不甘父親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潘彥升學行銷、開發禮盒
潘家對芒果的付出,一開始並未反映在收入上。大兒子潘彥升畢業於東吳大學中文系,就學期間的興趣便是逛超市、看水果。大三時有次逛百貨公司時,看見自家芒果以每顆 300 元價格販售,但農家實際分的利潤可能只有 50 元,「心情很複雜」。
在他看來,父親為提昇品質,努力學習、做了很多墊高人工成本的付出,「爸爸應該可以賺更多才對!」
受到刺激後,潘彥升開始接觸商業類課程、演講等,並大量閱讀行銷相關書籍。2019 年返鄉,潘彥升決定成立品牌銷售自家水果,然而,光是取名字「挽菓子」,他就被家人數落一頓。
潘彥升認為,簡潔有力的名字更有記憶點,無論是套袋、採收,爸爸對每粒果實都很溫柔,非常符合「挽菓子」意象,但家人們卻覺得品牌名應直白表達地名和作物,叫「挽菓子」反而意義不明,「他們認為要叫『屏東潮州潘爸爸芒果園』」。
潘彥升堅持以「挽菓子」為品牌名,開始經營粉絲專頁、架設官網,並設計 logo、禮盒,不過,禮盒定價對家人來說,又是一次衝擊。
潘彥升解釋,家中芒果過往都是交給批發、拍賣,家人對芒果價格有既定印象,無法想像禮盒價格可以拉高到「 6 顆賣 1500 元」。不過水果禮盒的功能並不只有吃,還有社交、送禮等功能,因此,禮盒可謂是所有「誠摯心意的集合」。
潘家的芒果禮盒除了具有設計感的外盒,果實更是萬中選一。潘彥升與潘連進在收成時,仔細挑選大小、形狀及成熟度一致的果實,包裝時也盡可能讓擺放位置、方向齊一,箱內更也附上食用建議說明,並用冷藏宅配寄送。如此一來,打開禮盒時不僅驚喜感,也能吃到完美風味的果實。
為分散風險種珍翠芭樂,獲得家樂福青睞
潘家的芒果禮盒推出後受到好評,2022 年 5 月因香港議員訂購而登上新聞爆紅,至今供不應求。潘彥升必須在每一批芒果收成後,揀選包裝並限量販售,每一次禮盒開賣都是短時間內完售,如同明星演場會門票一樣搶手!
近年氣候異常,使得芒果欠收,也促使潘家開始種芭樂。潘連進坦言,芒果一年一收,收成不理想就會影響收入,為了分散風險,他必須再種別的作物,芭樂終年可產,是他認為的理想選擇。
有了芒果的經驗,他決定再以品種來做市場區隔,於是向高雄區農改場技轉「珍翠」芭樂,有別於市場常見的珍珠芭樂,珍翠芭樂果實碩大渾圓、高產抗病、不容易軟芯,吃起來口感脆、微酸帶著清甜。
目前芭樂已成潘家主力作物,8 公頃果園中有 5 公頃為珍翠芭樂,潘彥升也比照芒果禮盒的作法,推出珍翠芭樂禮盒,兩種作物的禮盒販售所得,佔農場總收入的三成,潘家優質的芭樂也獲得家樂福等大通路的青睞。儘管通路增加,但潘家為了維持生產品質,並不打算再擴增面積。
互補的兄弟未來不分家,技術、品種都是台灣農業的寶
父子三人各有所長,且分工明確。對於自家農場後續走向,今年 28 歲的潘彥升及 26 歲的潘上至一致表示,「未來不會分家」,因為兄弟倆完全互補,擅長行銷、販售的潘彥升需要有好的產品才能發揮,擅長田間實務、栽種的潘上至則需要好的銷售來展現務農的價值,「少了彼此,我們都很難走下去。」
身為青農,兩人對於台灣農業的未來有期待也有擔憂。潘上至認為,儘管科技越來越發達,但實務面有許多操作是經驗累積而來,從農人口老化,對台灣農業未來最大的衝擊會是「農業技術出現斷層」,所有青農都應把握時間,盡可能向老農請教、留下經驗及技術。
潘彥升則認為,當從農人口減少,農業勢必會越來越精緻,台灣農業最可貴之處在於品種的研發,新品種可為消費者帶來新鮮感,並刺激市場,讓生產及消費端都受益,優質的水果品種能夠不斷帶動產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