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人到中年想學好英語?請先建立 3 項價值觀

換日線
更新於 09月12日10:31 • 發布於 08月23日13:47 • 楊逸飛/不惑大叔留學筆記
人到中年想學好英語?請先建立 3 項價值觀

要分享語言學習的相關心得,對我來說不太容易,因為在我過去的觀念中,似乎是外語能力好的人才能談論這項議題。

我自己學習英文時,看著市面上許多「短短 N 天內達到 OO 程度」的成功案例,越看越覺得自己一輩子都沒辦法做到,而越是這樣思考,我越無法往前踏出一步。我總想著,有沒有「英文不太好,但又可以分享自己怎麼學英文」的案例呢?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雖然我並非專業的語言工作者,但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明白學習的途徑因人而異,他人的成功自有其脈絡,卻不一定可以完全複製。學習這件事情,還是要找到與自己生命時區相契合的路徑,才能走得更長遠。

因此,在「英文不太好,但又可以分享自己怎麼學英文」這個命題背後,我其實想探討的是:如何讓自己持續學習英文不中斷?

從挫折滿滿到下定決心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我對學生時代學習英文的印象,總是辛苦與挫折居多,因此可以說從高中畢業以後,就幾乎不太有動機想要接觸英文了;即使有動機,卻也提不起「勇氣」面對。出社會後,由於工作上用不太到,於是和英語漸行漸遠,但我心中卻始終留有「好想學好英文」的遺憾。

隨著人生進程來到婚姻和育兒階段,這股遺憾始終沒有消失,但每次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英文時,總因為面臨到很多挫折,過沒多久又放棄……這樣的循環不知已經輪迴了多少次。

現在的我只記得自己在某一年,因為職場上發生了一些不如意的事,因此想轉換人生態度跟信念,就在那時讀到了《40 歲學英語,絕對來得及》這本書。書中提到,由於 40 歲有一定的人生歷練,也有足夠的學習輔助技巧,因此在此階段學習英文的能量會遠大於學生時代。

當時的我 35 歲,對該書相當有共鳴,相信自己可以比書中說的表現得更好,於是開啟了中年學習英文的路程。我也在這段歷程中,慢慢發現了 3 項重要的價值觀,幫助了我持續學習英文且不中斷,透過這篇文章,想與同屬中年時區的讀者們分享。

一、優先學習時間管理,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邊工作邊育兒,還要擠出時間學習語言,實在不容易。因此一開始我其實是先學「時間管理」,讓自己能在每天的例行作息中,擠出特定時段學習語言。

時間管理的方法有很多,而我採行的是態度上的轉變。過去在學生時代,我們被教導「先做該做的,才做想做的」;可是出了社會、開始工作以後,我發現所謂「該做的事」似乎永遠做不完,且往往有一大部分都是「別人認為」該做,而非自己真正的想法。所以,我稍微調整了自己的工作態度,轉變成盡量「先做想做的,才做該做的」。

所謂「想做」,指的是我想要學習與投資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事實上,當時也正因為要邁入中年,因此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價值、職涯危機等議題,我逐漸明白,我的職位沒有重要到無可取代,但自我投資與學習這件事卻是非我不可,因此決定「先做想做的,才做該做的」。養成了每天有一點固定時間之後,我才算是真正進入自學英文的歷程。

其實,做好時間管理也並不單純是為了學習英文,社會變動快速,今天的工作很可能明天就會被取代,學習時間管理、好好投資自己,才不會在變動發生時措手不及。正因為是中年階段,我們更應該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試著練習,每天都要把「自己想要的學習進度」放在第一順位。

二、放棄用英文程度來評價自己

過去學英文時,我總抱持著一定要「聽說讀寫都精通」的理想,只要有一項不夠好,就會開始感到焦慮,接著否定自己。

來到日本後,聽聞當地友人分享,由於日本人對於學習很要求完美,所以在學英文時只要說得不好或出錯,心理就會抗拒、不願開口,因此給外國人不太敢說英文的印象。回頭想想,我自己也有這樣的心態,而這種自我設限確實阻礙了學習,於是我決定先放棄「用英文來評價自我」。

雖然嘴巴上沒說,但我相信不少人內心多少都有這樣的觀念:英文不好是一件「丟臉」的事。但說來奇怪,我們對於自己數學不好、美術不好,卻不會抱持著同樣程度的挫折感。

現在在讀這篇文章的你,還記得三角函數中的 sin、cos、tan 嗎?即使已經遺忘,卻也不會因此否定自己。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知道,在自己的生活圈裡用不到這樣的數學知識;而小學六年級以前的加減乘除,就足以涵蓋我們多數人的生活了。因此,我們不會去追求自己用不到的數學知識,更不會因此而認為自己能力不好。我想,學英文也是類似道理,不需要把英文知識全都學會,只要學到自己夠用的程度就行了。

總結來說,英文不好並非你學習能力差,只是在生活中沒有太多使用的機會而已。所以,請先放棄用英文評價自己,「英文不好」不代表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不好;同樣地,「英文好」也不表示自己什麼都好。因為英文,終究是一種工具。

三、英文是我的工具,不是我的目的

回想當初下定決心學習英文,並不是要成為專業的翻譯人員,也沒有要閱讀精深的英文書籍,或是聽什麼偉大的演講。我僅僅是想知道與自己工作領域相關的內容,以及想跟外國人互動交流。

說白一點,我重新抱持著「我就爛」這種沒有要成為頂尖英語使用者的心態,理解學習英文並非我的目的,真正「目的」是想讀懂國外關於幼兒教育的文章、看懂國外幼教 YouTuber 的節目,以及能跟外國人日常對話、認識外國的生活樣貌,僅此而已。

為了達到我的目的,我需要英文這項工具──是的,我把英文當作是工具,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而這兩種心態,實際上會有什麼差別呢?

單純把英文視作「目的」,我們會一直追求卓越的語言能力,但因為終究不是英語母語人士,所以很難將英語用得像母語人士那般流利。越是想追求母語人士的語言程度,我們越可能感到挫折,也就越容易放棄。

然而,若把英文作為「工具」,抱持著能使用就好的想法,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現有的能力實際踏出去,接觸自己想要做的事,或者與外國人互動。就算英文能力不夠好也沒關係,只要慢慢學習自己會用到的英文知識就可以了。

過去的我也以為,英文能力不夠好,會導致沒辦法與外國人交流,實際上卻不是如此。正如同我們不會預設歐美人士中文要說得多好,也不會因對方的中文程度不好而拒絕與之交流。

再者,英文能力究竟要怎樣才算「好」呢?用多益、托福成績來定義嗎?要等到考滿分才開始跟外國人互動?如果是這樣,那我恐怕這輩子永遠沒辦法和外國人談話了。

試著調整學習的心態,可以減輕自己學英文的壓力。把英文當作工具,在這樣的基礎上,就算英文測驗分數不高也無妨,因為你已朝著自己的目的持續前進了。

結語

先學時間管理、不以英文程度評價自己、把英文看作一種工具,這 3 項價值觀幫助我持續學習英文到現在,未來也依然不會放棄。

我明白自己學習英文不是為了精通聽說讀寫,而是為了中年的自我投資,讓職涯可以更長遠。正因如此,現在的我已經不太在意自己英文到底好不好這件事了,也不會去和其他學習者相互比較,最終,學習英文還是回歸到自己身上:讓自己在中年職涯擁有更不一樣的視野。

【延伸閱讀】

●【打破學語言的迷思】學外語,值得嗎?──自學改變人生的「內向大叔」經驗分享
●關於台灣人學英文的一些大實話:承認吧!流利沒口音「聽起來就是比較厲害」,但學校通常無法教你這些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2
  • Isaac+Tian+In+Jesus+
    長篇大論一堆廢話沒人想看
    08月24日15:13
  • lesane
    很多事情的 瓶頸上面還有瓶蓋。 先準備好對策 於 萬一挖一挖地道挖到懸崖邊要怎麼處理。 就像打拳擊鑽到別人身邊了,然後呢?要怎麼接著出拳?別人會怎麼出拳? 人到中年學英文可能有一點難度,但 仍相對地容易一點 較於 中到年學梵文。
    08月30日03:5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