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環境組織昨(12)日發表最新《氣候風險指數》(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CRI)報告,十大氣候風險國涵蓋加勒比海小島國、強權中國、歐洲大國,顯示富國與窮國均躲不過氣候災害。
國際抗暖化決心動盪,美國總統川普也大舉裁撤對外補助。明(14)日慕尼黑安全會議登場,緊接著德國2月大選。「德國看守」(Germanwatch)呼籲,否定氣候變遷不會讓危機停止,國際社會應持續減碳,並填補氣候災害調適的資金缺口。
從小島國到超級大國 長期蒙受氣候災害
多米尼克名列長期氣候風險第一名,主因是國家小又處於經常發生風暴的加勒比海地區,所以相對損失高。這裡平均兩年就發生一次巨型風暴,光是2017年的颶風瑪莉亞(Hurricane Maria),多米尼克的災損幾乎是GDP的2.7倍。
中國則是因龐大的災損規模排在第二。這30年間發生的極端天氣事件超過600起,損失7060億美元,4萬多人死亡。1998年和2016年的長江洪災讓數十萬人撤離家園。沿海地區的颱風,北部與西部的熱浪都是常見災害。
富國未能躲過極端天氣,義大利、西班牙和希臘三個歐盟國家也名列風險最高的前十名。
災害癱瘓全國 2022年巴基斯坦、歐洲都是重災區
從單一年度來看,2022年氣候風險最高前三名為巴基斯坦、貝里斯、義大利。台灣則排在123名。
以2022年來說,造成最多人死亡的災害是熱浪,影響最多人數的是水災,而經濟損失最高的則是風暴。災害也可能以複合、接連的形式發生。
巴基斯坦在2022年春天經歷一場極端熱浪,夏天又遭逢史上最嚴重洪災,近1/10國土泡在水中,是全球最嚴重的極端氣候災害之一。歐洲熱浪導致義大利、希臘、西班牙、葡萄牙與保加利亞均列入前十名。美國則因颶風、高溫、暴風雪等災情列在第七名。
排碳少受害高 美撤出援助資金缺口擴大
影響災損的除了災害規模,也與平時的調適、災害因應措施有關。報告作者之一,德國看守政策顧問阿迪爾(Lina Adil)指出,缺乏財務和技術來進行氣候調適的南方國家蒙受巨大損失,國際社會須加強氣候變遷減緩行動,提出新一輪的國家自定貢獻(NDCs),將升溫控制在1.5°C以下,並協助這些國家。
德國23日即將進行大選,遇上歐洲右翼勢力興起,氣候政策面臨極大挑戰。謝弗表示,2022年德國氣候風險指數排在第17位,也受到嚴重氣候災害,政府應增加氣候調適行動,持續減碳,並信守氣候資金承諾。
備註
[1] 德國看守2025年CRI最新報告在指數設計上有若干修正。過去的基礎資料採用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這次改以國際災害資料庫(EM-DAT)配合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數據為計算基礎。
[2]德國看守說明,並非所有的氣候災害都是氣候變遷造成,目前已有愈來愈多的「歸因研究」分析氣候變遷對極端天氣的影響。這份指數報告僅以經濟損失和傷亡人數為基礎,無法確認多少災害占比可歸因於氣候變遷,而是藉此觀察各國受影響的程度。
參考資料
- 2025 全球氣候風險指數
Hanson Lin 少數關心地球,多數破壞地球。
人類最終會毀滅人類
02月13日10:4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