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勞動力由外國人士組成,政府也繼續強調吸引國際頂尖人才的重要性。它對各國人才的需求仍然很高,特別是在科技、金融、工程和生物醫學等領域。
但同時,新加坡也需要緩解本地人對外國勞動力不公平競爭的擔憂,因此政府也同步採取各種措施,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例如自 2023 年起陸續提高了各項就業簽證的最低工資要求。
雖然這些政策可能會增加外籍人才赴新加坡的門檻,但另一方面也是確保企業抬高人才素質,並且間接提升了赴新加坡發展的期望薪資。同時,由於新加坡人口少且持續邁入高齡化,加上其長久以來致力科技創新,2025 年該國對外國人才的需求仍將強勁。
2025 關鍵職缺在哪些產業?
展望未來一到兩年,出現強勁人才需求的關鍵產業及相對應的熱門需求職缺如下:
- 科技產業:軟體工程師、人工智慧專家、網路安全專家
- 金融服務與金融科技:金融分析師、風控與法遵專家、區塊鏈開發人員、金融科技產品經理
- 生醫科學:醫學研究人員、臨床科學家、生物技術專家
- 先進製程與機器人技術:機器人工程師、自動化專家、精密工程專家
- 綠色經濟:永續發展顧問、綠色金融專業人士、再生能源工程師、碳管理專家
解析求職技巧與管道
具潛力的職缺需求更不止於此,對考慮在新加坡就業、卻相對缺乏經驗的年輕人來說,參考上述關鍵領域,並對相關產業進行研究,將有很大幫助。例如,新加坡人力部(Ministry of Manpower,MOM)會定期發布就業率、各產業職缺成長和平均薪資等數據。持續追蹤這些趨勢,將有助於求職者評估其所選領域的需求和未來潛力。
關注當地就業市場動態也很重要。Jobsdb、LinkedIn、Glassdoor 和 Indeed 等平臺經常會有新加坡各大企業的招聘資訊和趨勢分析,並能從中得知不同職位所需的具體技能和待遇。
與已經在新加坡工作的同領域專業人士交流,更有很大的幫助。因他們往往能提供更務實且即時的產業洞察。新加坡的專業人士普遍使用 LinkedIn 網絡,可從經營此平臺開始,嘗試建立更多聯繫管道。
用當地證照、語言能力加分
在許多專業領域,擁有與新加坡市場相關的國際或當地證照,並藉此熟悉當地法規、產業標準等將對求職者極為有利。因此,提早熟悉相關資訊,並於工作之餘或課餘取得有效的認證,將有助於你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其次,對臺灣人才來說,提升英語能力不只有助創造更多機會,更能輕鬆地融入當地。因為中文(華語)在新加坡社會上仍被廣泛使用,中英語均流利的臺灣專業人士,往往相較歐美人才更能發揮「接地氣」的優勢。
另外,如科技、金融和醫療保健等產業,經常會有約聘或專案合作等職位需求。這類職務待遇與保障雖不若正職理想,但因新加坡雇主普遍偏好「有當地工作經驗者」,因此仍不失為一個值得嘗試的跳板。
熟悉簽證新制,尋找最適舞臺
新加坡的工作簽證分級制度,事關赴星發展的薪資待遇與停留時限、發展空間,更是必修的一門課。
粗略來說,適合臺灣白領人才的簽證有兩大類:專業人才簽證(EP)和中階技能員工的 S 通行證(SP);另外較偏基層勞動與服務業需求的外籍勞工,則以工作准證(WP)為主。近來前兩者均調高了最低月薪要求:EP 申請者自 2025 年調高至 5,600 新幣(約新臺幣 13.6 萬元);SP 為 3,150 新幣(約新臺幣 7.6 萬元),金融業則為 3,650 新幣(約新臺幣 8.6 萬元)。
自 2023 年 9 月起,更有一項關鍵變化:新加坡採用互補性評估框架(COMPASS),從薪資、學歷與證照等不同面向,評估 EP 候選人是否符合要求。有志赴新加坡工作者,可以此梳理自身目前條件,並加強較為不足的部分。
另外,2023 年新加坡政府還推出了「頂級專才准證」(ONE Pass),鎖定在不同專業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外籍人士。該簽證要求 3 萬新幣(約新臺幣 72 萬元)的頂尖月均收入,但允許持有者與不同雇主合作、攜眷於新加坡居住,甚至在新加坡創辦自己的企業,從而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延伸閱讀】
●別因台灣的環境,小看了你自己── 25 歲這年,我在新加坡
●拒絕低薪血汗!──我在新加坡第一份工作就拿台灣 3 倍薪水的經驗分享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