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本文包含劇透,為不影響讀者閱讀感受,在閱讀本文前,建議先讀過小說)
「莉莉,沒有誰是壞人,我們都只是有時會做壞事的人。」──萊爾
親密關係暴力是個複雜的議題。在《以我們告終》這本半虛半實的小說中,這種複雜性被完整地呈現了出來。而且,其實在小說的前幾頁,作者就為這樣混沌的人性留下了伏筆。
(延伸閱讀:揭開性暴力的迷思:她當時為什麼不反抗?聆聽當事人的心理糾結,避免二次傷害!)
圖片|Photo by RDNE Stock project on Pexels
親密關係暴力的初步輪廓
一〇一年,內政部曾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的潘淑滿教授與其團隊,以量化調查、質性訪談的方式,彙整出一些台灣近期親密關係暴力的初步輪廓。團隊發現,親密關係暴力之受害者,仍以女性為主,平均年齡約四十歲。
而在暴力形式部分,被害人主要遭受的是精神暴力(包括口語暴力)為主,肢體暴力次之。在互動雙方的關係部分,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有九成是婚姻關係或前婚姻關係(要結婚前的狀態),而約有一成是伴侶或前伴侶關係。
讓施暴者失控的常見因素則包含:一、物質等外在因素,如經濟壓力、失業,或施暴者本身酗酒、吸毒等。二、人格或精神因素,包括妒忌心、疑心病、權力、控制欲、精神疾病、人格特質等。三、人際因素,如發現或猜疑對方外遇等等。
在看完《以我們告終》之後,讀者會發現,作者其實將這些輪廓背後的元素默默拆解,並一路安置於劇情發展線上。
作為讀者,我們或許有機會透過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理解,「施暴者」一詞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組成,他/她有他迷人的一面,也許是投入工作的熱情、對妳/你展現綿密的愛與追求;
但在某些時刻,這些愛與動力可能反過來變成一種占有、控制與吞噬你的欲望。就像水火一樣,控制得宜就是維繫關係的工具,控制不當,則可能會將雙方彼此淹沒或燒盡。
(同場加映:親密關係的 6 種警訊:朋友不喜歡你的伴侶、用做愛來解決衝突)
圖片|Photo by MART PRODUCTION on Pexels
為什麼妳/你不離開?
心理學家蕾諾爾.沃克(Lenore Walker)曾提出暴力循環理論,用來描述受暴者與施暴者之間的依存關係。第一階段:緊張升高期,施虐者展現憤怒、指責、雙方爭吵。第二階段:暴力期劇烈虐待事件,不管是言語、肢體或性暴力。
即便源自小事,但通常受暴者難以阻止。第三階段:蜜月期溫情懺悔,施暴者表示懺悔,淡化其所造成之傷害,承諾會改變或補償。
無論在哪個階段,受暴者心中始終抱持著一個期望:伴侶總有一天會改變暴力行為,不再對自己施暴。然而,期望愈大,失望隨之而來。正是因為緊抓著這樣的信念,而後接續出現的暴力,則不斷讓自己感到失望。
受暴者可能已竭盡所能去避免、去改善對方潛在的暴力發生但卻未果,因而落入了「習得的無助」。
(推薦閱讀:為什麼親密關係暴力受害者,會選擇沉默?所有的挺身而出,都是劫後餘生)
圖片|Photo by MART PRODUCTION on Pexels
從莉莉小時候對母親的憤怒,或者更精確地說,是對母親「變成習得的無助」的憤怒,一直到換了一個位子,莉莉終於能去理解那種愛恨交織,想改變卻又發現自己無能為力的複雜感受。
莉莉也終於能體認,受暴者選擇不離開,或許是看似不明理卻又合情合理的選擇。因為,留下來意味著你相信期待仍有發生的機會。而選擇離去後,要面對的未知與風險,與留下來的狀態相比,在某些時刻似乎又讓人感覺無法招架。
與內在的勇氣連線,才有機會「以我們告終」
本書原文書名 It ends with us 並不容易翻譯。不過,在看到莉莉最後的選擇時,這幾個字的意涵慢慢浮現。「就讓它在我們之間終止吧!」,或者「就讓它在我們這一個世代終止吧!」
而要讓「它」──指的是關係暴力、沒有限度地期盼與相信得以終止,最終最終仍要回歸到我們內在的愛與勇氣。說實話,在看到本書結局時,我有點小小詫異了一下。不過,在繼續往後讀完〈後記〉之後,剛剛的詫異又轉變為暖滋滋的感受。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要選擇打破這「期望、接著失望,又再次恐懼地盼望」的循環,走出這個讓人痛苦的舒適圈,背後的答案我猜應該是勇氣:出自「愛」的勇氣。
圖片|Photo by Melvin Vito on Pexels
而我們終於相信,真正能給自己愛與用氣的人,不再僅限於你曾經的摯愛,而是我們自己。同時,也是其他在這世界上愛著我們的人,無論他們被稱為家人、親友、閨蜜,還是孩子。
「太扯了,如果我是莉莉,我早就跟他分手了!」在看到本書二分之一時,如果你曾出現這樣的想法,並且在看完小說時,對於這類想法開始不那麼肯定的話,那我覺得作者寫下這個故事,希望讀者一起重新認識、思考這些議題的意圖就成功了。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或許更能夠感受到,莉莉最後的選擇是多麼具有勇氣。
本文為蘇益賢臨床心理師為柯琳.胡佛所著之《以我們告終》撰寫之書評。由大塊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Tung🥳 關係不正確就是壓力⋯
2023年12月05日04:3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