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希莫依 圖.吳永森(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9 P.26)
拍攝源自想紀錄的心理,而紀錄是認同瞬時有成為永恆的必要,「若一個人一輩子沒被拍過,真的也不會怎麼樣,但完全沒有攝影師來留下重要畫面的話,好像又不對勁了。」水下攝影師吳永森這段話,道出攝影的珍貴與照片被賦予的價值,兩者間的落差,「說穿了,一張照片能賣出的金額,遠遠不及水下攝影付出成本的十分之一,客觀來說這是沒有意義的,但,若不把生命浪費在沒意義的東西上,那生活到底有什麼好玩呢?」
水下攝影的真本事
一張精實的水下照片,講究顏色還原度外,物種稀有性也是攝影師們相互較勁的戰場,要拍出得獎大作,實力和運氣幾乎同等重要。吳永森從二○一二年開始潛水至今,累積氣瓶數量超過七千支,每一次的下潛都是在和運氣拚搏,「稀有魚出現,攝影功力不夠也白搭,若把自己練到奧運金牌,我就有十足的把握,只要眼前看得到的,就能拍到!」實力並非狹隘地單指拍攝技巧,而是廣義地囊括對生物習性、海洋環境的熟稔,腦中多建檔一項生態知識,運氣對作品的干涉就下降兩個刻度。
Mola mola(翻車魚)生活在水下一百到兩百公尺的深海,相較於水肺潛水的極限深度四十公尺,牠的棲地縱使背兩支氣瓶也無法觸及。二○一七年吳永森抓緊Mola mola游上海面清潔身體的生物特性,在峇里島拍下了橫掃當年度各大國際攝影獎的Mola mola沙龍照,「這張照片,最難的地方是我只距離牠三十公分左右。」替Mola mola除去身上寄生蟲的小魚,擔起警戒周圍的大任,小至一顆泡泡的波動,就足以驚擾小魚們一哄而散,Mola mola也因此從放鬆狀態甦醒、一溜煙逃離。「當時強迫自己的呼吸規律到如白噪音,像是隱形人在玩一二三木頭人,不讓小魚發現我正在靠近。」十三度冷流襲來也絲毫不敢顫動,深怕一個閃失便和Mola mola錯過。不間斷潛水十一天,吳永森總算潛行到能清晰注視Mola mola身上的每一分紋理,「這時,我才甘心按下快門。」
海底世界的初始設定
「越靠近海洋,就越想遠離人類,遠到多數人都到不了的地方最好,所以去了大溪地。」大溪地的「美」用一種春天陽光的方式,不過度渲染,卻也不壓抑地散發著,海洋生物就像太陽每日都會升起般,理所當然地存在,「這是我潛水以來,見過最壯觀的場面,但我心裡知道,這個壯觀應該要是常態,這是每一處地球海洋原本的樣子。」鯊魚是海洋守護者,位處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一片海域的生態系統穩定與否,從水下的鯊魚數量多寡就能判定,「普遍來說,一次下潛,若能看到十隻鯊魚,就是頭獎了。我在大溪地,每一潛都至少能看到四百隻鯊魚,有時候甚至超過一千隻以上!」
愛護地球是一件門檻低,但多數人卻無法落實的行動,「不拿吸管、不用竹筷、帶環保杯,這些都很簡單,大家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會改善很多。」吳永森和朋友在菲律賓共同經營潛水渡假村,讓原本從事捕撈魚群的當地漁民成為開潛水船帶遊客欣賞海底世界的船長,水下生物擺脫被過度捕撈的命運,「像我前面說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我能多做一些,我就會多付出。」
「大家都要嘗試潛水,那裡是生命的源頭。」
母親在懷胎大約第七週的時候,從超音波圖可以看見胎兒原本像魚一樣的腮跟尾巴逐漸消失,這才慢慢產生人形,原來,黑色背景綴著白點與漩渦的超音波圖,並不是拍攝子宮裡的宇宙,而是紀錄一片孕育生命的海洋,「開始潛水後我才深刻感受到,我是住在地球上,不是住在自己家裡。」吳永森說,這是海洋教會他的第一件事,「開始潛水,改變就會發生。」
--
本文著作財產權為日日好日x雜誌所有未經日日好日授權請勿任意重製編輯
轉載也請務必註明轉自日日好日x雜誌 ▌No.29 家的形狀 ▌
--
與日日好日有更多互動
通路總覽→ https://linktr.ee/edisgd.mag
手刀索取本季限量雜誌→ https://reurl.cc/vvlyNo
日日好日Podcast 頻道〈日日GOODDAY TALK〉 → https://ppt.cc/fnYVVx
日日好日X雜誌 FB→ https://reurl.cc/l9e07Y
日日好日X雜誌 IG→ https://reurl.cc/Dd3voR
--
《日日好日》目前不接受任何廣告頁,希望給予讀者最單純、舒適的閱讀感受,若你認同我們的理念,願意支持優質文章
歡迎捐款至 (812)台新銀行-七賢分行
戶名:崴邦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帳號:2025-01-0000511-7
(若您習慣使用線上捐款,也歡迎使用線上捐款連結:https://reurl.cc/o92xnM)
所得將全額使用於刊物印刷費,捐款完成後別忘了到FB私訊日編,讓我們將您列為下期最新雜誌訂閱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