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湳經貿園區位於臺中市西屯區與北屯區的交界,原址為臺中水湳機場,占地面積達254公頃。整體開發以「智慧、低碳、環境共生」為核心理念,共規劃了經貿、生態住宅、文化商業、創新研發及文教等五大專用區,並投入多項重大公共工程建設,期待透過本園區帶動臺中城市發展,擘劃更具前瞻性及創意性的國際城市。其中,中央公園是園區亮點之一,不僅提供市民與遊客休閒、運動、遊憩及參與藝文活動的空間,同時打造多樣化地景和生態棲息地,成為都市中的綠洲。此外,園區內的公共藝術設置也成為一大亮點。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表示,為量身打造園區特色公共藝術作品,並呼應中央公園以「低碳」、「智慧」及「環境共生」為設計理念,將全案分為甲、乙、丙三案分別執行:甲案採邀請比件,由喜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策畫9組(件)國內外藝術作品;乙案透過公開徵選,遴選出形意藝術空間有限公司、紅聲數位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何理互動設計有限公司、相樣創藝有限公司及物件美好設計有限公司,共創作5組(件)藝術作品,皆已設置完成;丙案則以邀請比件方式進行,國內科技藝術家陶亞倫運用AR擴增實境技術,設計出虛實結合的創意作品,展現與甲乙案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計畫旨在透過藝術創作,讓水湳經貿園區成為兼具自然與人文的藝術廊道,並讓民眾透過公共藝術與環境產生互動與對話,進一步認識水湳的歷史與發展,增進對園區的印象。
《綠蔭.菁菁》形意藝術空間有限公司/吳建福
《綠蔭.菁菁》以五色鳥為發想,五色鳥是臺灣特有種鳥類,顧名思義共有五種羽色,常見於低海拔地區與都會公園。《綠蔭.菁菁》將其轉化為將近10公尺的大型景觀雕塑。觀者可走進作品內部休息,坐在裡面享受光影的變化,通透的支架構造,讓陽光與風能穿透其中。
作品位於中央公園的芒果山森林綠地,作品以不鏽鋼及馬賽克為媒材,內部結合手工製作的釉燒陶板;羽毛部分則嵌入琉璃,在陽光的照映下閃閃發光,使作品色彩更顯生動。此外,五色鳥的周圍設置3顆蛋形馬賽克座椅,增加公共藝術與民眾的互動性,呼應藝術、民眾與環境共生的概念。
藝術家吳建福的作品《綠蔭.菁菁》。圖片來源/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蕴蘊之湳 Pipe》物件美好設計有限公司/賴亭玟、馬君輔
「湳」的原意為積水、泥濘地,也可想像成「水氾濫」的樣態,「蘊」有枯草、亂麻的意思,也象徵「恣意生長」,象徵水源與綠意的自由生長。作品以巨大的水管為靈感,與周圍草坡融合,且形體扭曲變形,猶如融化一般,讓觀者感受日常物件的全新詮釋。
該作品為一組2件組成,分別位於中央公園平衡體驗區下方乾式滯洪池兩側,作品尾端站立著猶如融化的青蛙和貓咪雕塑,極具趣味性。水管中間部分,藝術家以不鏽鋼為媒材,以手工敲打出不規則的波浪曲線,使其在夜間時於燈光照映下,呈現波光粼粼的光影變化,為夜晚的公園營造奇幻效果。
藝術家賴亭玟、馬君輔的作品《蕴蘊之湳 Pipe》。圖片來源/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綠野遊蹤》相樣創藝有限公司/郭國相
《綠野遊蹤》以大小不同的連續圓弧,排列出形似毛毛蟲的造型,全長接近10公尺,彷彿毛毛蟲自在地匍匐前進,遊走於公園的綠色草地間,象徵中央公園豐富多元的自然生態。
作品位於園內紅、藍步道交匯處,白天時,大人小孩都可以進入作品內部與其互動,感受不一樣的公共藝術;到了夜晚,內置照明將其轉變為燈光長廊,提供民眾穿越時光隧道的體驗,藉由互動讓民眾更加親近大自然,與自然環境產生共鳴,實現空間美化與環境永續的目標。
此外,《綠野遊蹤》於近期國際舞臺大放異彩,連獲2024倫敦設計獎(London Design Awards)、繆思設計獎(MUSE Design Awards)、法國設計獎(French Design Awards)以及瑞士BLT設計獎(Built Design Awards)等四大國際設計競賽建築設計類公共藝術金獎,除了是對藝術家的肯定之外,也讓臺中市推動城市美學的努力獲得國際肯定。
藝術家郭國相的作品《綠野遊蹤》。圖片來源/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島球訊號》紅聲數位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陳昱廷
《島球訊號》作品結合藝術與科技,12顆大小不一的球體,彷彿氣泡飄浮在森林中,與樹木交織共存,讓觀者有如置身異想世界。作品以氣泡的造型,呈現呼吸的意象感,球體表面的感應裝置會隨著環境溫度而變換著各式色彩,猶如在呼吸一般,降低了人造光的使用,最大限度去減少對環境的干擾,傳遞低碳永續的設置理念。
作品位於生活體驗區旁洞洞板區,遠遠看去,一連串大大小小的氣泡,與球體、樹木、天空和大地融為一體,如同來到科幻世界,到了夜晚時分,球體,充滿了夢幻感。
藝術家陳昱廷的作品《島球訊號》。圖片來源/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微觀複印》何理互動設計有限公司/葉彥伯
《微觀複印》係由一組4件裝置組成,以「映照觀察」為核心概念,利用「鏡像成影」技術,激發觀者對環境的細膩感知與探索行為。此作品將觀看作為感知的起點,喚起觀者對自身在場性的覺察,進一步探索民眾、藝術、環境三者的關係。透過裝置中的鏡面,公園內的自然景觀被複製和再現,展現「藝術」與「自然」結合的可能。
作品位於中央公園生活體驗區後方密林區,作品透過鏡面、金屬及燈光,作品以「鏡像」反映周遭環境的景貌、樹影、雲彩及日光,將環境中的景色刻印於作品中,作品的樣貌也因為環境、視角及光線而幻化出無盡的變化。
藝術家葉彥伯的作品《微觀複印》。圖片來源/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除了公共藝術的設置外,民眾參與也是公共藝術計畫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藝術家分別舉辦馬賽克拼貼工作坊、植物拓印工作坊、泥光計畫mdash泥作工作坊、氰版藍曬工作坊、創意造型體驗工作坊、金工手作體驗工作坊,藉由藝術手作教學,推廣本案環境永續概念,讓小朋友們除了體驗不同材質的手作趣味之外,也深刻理解公共藝術結合環境、永續與共生的重要性。
透過《綠蔭.菁菁》、《蕴蘊之湳 Pipe》、《綠野遊蹤》、《島球訊號》與《微觀複印》等作品,水湳中央公園塑造了低碳智慧的生態場域,並以公共藝術作為媒介,促進人與環境的互動與共鳴。這不僅為臺中市民創造了一個融入自然與文化的幸福空間,也為未來城市綠化與公共藝術的結合提供了重要啟示。
歡迎市民到水湳中央公園感受公共藝術之美,與家人朋友一起共度美好的休閒時光。相關訊息可至「水湳展新顏」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huinan.Public.Art)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