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社會現象與文化潮流總能反映出深層的時代精神與社會變遷。在當代網路文化中,「獻忠」與「躺平」成為了一個中國的兩種表述,成為一個中國年輕世代應對社會壓力時兩極而截然不同的的文化符號。這兩者雖然看似無關,卻都折射出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回應,表現出年輕人對未來的不確定與對當下困境的思考。
「獻忠」的過去與現在
「獻忠」一詞源自明末清初的歷史人物張獻忠。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活躍於明朝末年的大動蕩時期。張獻忠因其殘酷的行軍策略與暴力統治而惡名昭彰,尤其是在四川地區,他的屠殺行徑被後人稱為「嘉定三屠」。歷史記載中,張獻忠雖然以反抗貪腐、打破封建壓迫為初衷,但其暴虐行為卻使得許多民眾淪為犧牲品。
然而,張獻忠並非單純的暴力象徵,他的行為也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絕望:在極端的社會壓迫下,暴力成為了一種宣洩手段。這一歷史形象在現代網路文化中被重新塑造為「獻忠文化」,專指一種激烈反抗或極端暴力的表現方式。特別是在多起隨機傷人事件後,「獻忠」一詞成為網友對社會現象的一種嘲諷與批判性標籤,既映射了對暴力行為的恐懼,也揭示了對社會不公的深層反思。
「躺平」的文化崛起
與「獻忠文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興起的「躺平文化」。「躺平」最早源於網路論壇中一些年輕人的生活態度,他們拒絕「996」(早9晚9,每周6天工作制)的高壓生活模式,主張降低欲望、不參與過度競爭,以消極的方式面對生活壓力。「躺平」成為了一種對當下社會現狀的無聲抗議:高房價、高壓力、內卷化的工作環境讓年輕人看不到未來,而「躺平」是一種消極而平靜的反應,既不對抗也不迎合。
與「獻忠文化」不同,「躺平文化」更像是一種對現實的放手。它表現出的是對主流價值觀的不認同,認為現行的成功標準(如高薪、買房、婚姻)並不適用於自己的生活方式。雖然「躺平」表面上是無爭,但其背後蘊含的社會批判卻不容忽視。年輕人通過選擇不參與體制性的競爭來表達對現行社會規則的失望。
「獻忠」與「躺平」的共性與差異
儘管「獻忠」與「躺平」表面上是兩種極端的表現形式,看似南轅北轍但卻共同反映了中國當代年輕世代在面對社會壓力時的不同應對方式。兩者都起源於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並且以極端或極端消極的方式進行回應。兩者是一種直接行動與被動式反抗的分別,「獻忠」的暴力化與激進性,象徵著直接的對抗;而「躺平」的退縮與消極,則是一種間接的抵抗。而兩者為何會出現?其實都反映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之中,兩者都源自社會的現況,民眾就透過兩種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對現行體制的不信任,因此,無論是「獻忠」的激烈反應,還是「躺平」的低欲望生活,都在折射出中國人民目前一種「生存危機」的共同感知。
但他們不同的地方在於,「獻忠文化」是一種向外的投射,甚至是破壞性的投射,其行為的表現方式是充滿對抗性的,將他們的不滿通過暴力或激烈的言語表達出來;而相對而言,「躺平文化」則是內化的,是對高壓環境的默默抗議,內化至其生活的方方面面,「獻忠」的怒火,而「躺平」的冷漠,在中國近代的社會中形成強烈的對比。
當代中國社會的縮影
「獻忠」與「躺平」不僅僅是文化符號,更是當代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這兩種文化現象反映了現代社會中的兩大矛盾:一方面是快速發展帶來的競爭壓力與貧富差距;另一方面是個體在體制中的孤立感與無助感。這些矛盾驅使年輕人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有些人選擇激烈反抗,有些人則選擇默默退場。
「獻忠」與「躺平」象徵著當代年輕人兩種對立的應對方式,也折射出中國社會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無論是張獻忠所代表的激烈反抗,還是「躺平文化」中的消極抵抗,這兩者都在提醒我們,當社會壓力和個體需求失衡時,極端的情緒與行為往往會成為必然的出口。中國社會的現況值得我們借鏡,在未來我們的社會也需要更公平的分配機制與更多元的價值觀,才能讓每一個人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在「獻忠」與「躺平」之間作出艱難的抉擇。
作者》關山月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Jimmy 媽的死中共
11月26日15:32
RT 看到一些台奸在下面留言想轉移話題我就安心了
果然戳到痛點
11月26日17:21
Hâu Tì-gī (智議) 應該不是年輕人而是整個社會都這樣的僨為~~~~只能說中國的社會現在只缺少導火線!!我們應該可以看的到中國內亂!!
11月26日23:14
LaoXiao老蕭 我的天,「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是明朝末年清兵入關時在揚州和嘉定的屠殺事件,怎麼扯上張獻忠了?這個撰稿人該重修中國通史課!
11月27日03:29
王昭文 笑死,臺灣年輕人都毫無壓力?不需要關心?連臺灣國的中央廣播電台都比較關係中共青年🤣🤣?
11月26日21:2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