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為培養適應快速變遷社會的跨域學士人才,教育部參考臺大「校學士學位」的經驗,113學年第2學期起推動「跨域彈性修業試辦計畫」,攜手8所大學培養跨領域學士,大學生可選擇跨學科課程,設計自己的專屬跨領域學士學位,各校可依各自輔導量能,規劃1%到5%不等的名額。
臺灣大學112學年度出現首位「校學士」學位畢業生,由學生根據個人需求,選擇不同領域的課程並設計屬於自己的學習路徑,最終獲得跨領域的學位。教育部今(26)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參考臺大「校學士學位」的成功經驗,也推出「跨領域學士學位」試辦計畫,鼓勵學生培養跨域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
教育部表示,試辦計畫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東吳大學、長庚大學等8校參與,預計113學年第2學期起受理校內學生提出申請,其餘學校若準備好也可申請加入。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表示,全球化與數位時代的來臨,業界型態快速改變,單一領域教育模式難以滿足跨域人才需求,例如程式設計師,除了懂技術,還要懂商業模式、使用者心理等;如果擔任主管,也需要和其他單位溝通,因此不能只懂單一領域。
葉丙成指出,早年高教注重專才,後來開始推動跨域人才,如第二專長、輔系或雙主修、雙專長等,教育部推出「跨域彈性修業試辦計畫」,和8所大學合作,培養第4代跨域人才,透過課程模組或領域專長等模式,提供跨域課程的靈活選擇,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與職涯規劃來選課,並設計專屬學習計畫來獲得學位
葉丙成提到,學生將有更多自主性,可選3到4個副專長,可以組合跨學院課程模組,像是資訊、經濟、心理學等不同領域,並以跨領域學士學位畢業,畢業證書會載明有哪些專長。學生修習跨領域學程需經老師輔導,考量學校輔導量能,參與試辦計畫學生以每校5%為上限,未來希望有更多學校參與。
計畫辦公室主持人、臺大教授詹魁元表示,過去學生是繞著主修去學習,跨域學習則是讓學生以任務為目標去學習;教育部鬆綁學位授予法,打破系所藩籬,未來將鼓勵大學建立彈性學制和友善的跨域學習機制,學生可串連有相同目標的課程,學校則輔導學生建立專屬的學習軌跡。
陽明交大副校長陳永富指出,校內將推動校自學學士學位,學生可自由組合微學程、學分學程、跨域學程等,另外還設置學習規劃辦公室,提供完善學習支持,如學習規劃師、校自學專屬導師,幫助學生跳脫單一學系框架,充分探索找到有興趣領域,讓大學「入口有限,出口無限」。
政治大學副校長詹志禹表示,政大校學士包括跨領域學習學士、自主學習學士,學生可選微學程、學分學程、雙主修等大、中、小型的套裝課程模組,或自己創造個別化課程模組,學校也會安排學術導師、人生導師輔導陪伴,「校學士」學程限學士班非延畢學生申請修習,預計明年春季4、5月受理申請、秋季開始修業,名額不超過2%,每個年級約40名、4個年級共160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