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泰勒絲法律學」來襲:夫妻竟因門票鬧上法庭?

換日線
更新於 01月16日09:04 • 發布於 2024年12月26日09:59 • 彭孟嫻 Jessica/海外法律人的生活觀點
「泰勒絲法律學」來襲:夫妻竟因門票鬧上法庭?

泰勒・艾莉森・斯威夫特(Taylor Alison Swift)──我們熟知的「泰勒絲」──這位出生於 1989 年的創作歌手,憑藉其驚人的才華和引人入勝的表演,近 20 年來席捲全球,成為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並在各個年齡層中贏得廣泛的喜愛與支持。

泰勒絲的演唱會不僅是音樂盛事,更帶來龐大的經濟效應。以 2024 年 11 月她在加拿大多倫多(Toronto)連續 6 天的「時代巡迴演唱會」(The Eras Tour)為例,預計將為當地經濟貢獻高達 2.82 億美元(約新臺幣 91.32 億元)的收入。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演唱會門票風波:夫妻反目鬧上法庭

然而,這場演唱會意外引發了一樁罕見的家庭法律糾紛──一對夫妻因爭奪泰勒絲演唱會門票,竟鬧上法庭。

這對夫妻在去年結婚時購買了門票,但在演唱會舉行前感情破裂並分居。由於雙方對這些高價門票的所有權爭執不下,案件成為加拿大家事法庭中少見的爭議案例之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類案件相當棘手。一張演唱會門票在轉售網站上的價格可能高達數萬美元。法庭究竟會裁定出售門票並平分收益,還是判定由其中一方保留使用權?這成為案件的關鍵焦點。

由於涉及隱私,案件的詳細情況未被公開,但門票已被視為財產的一部分,納入分割範疇,最終的處理結果則並未對外透露。

此事再次讓人感嘆泰勒絲的巨大影響力,不僅撼動文化領域,甚至在法律層面也掀起波瀾!另一方面,也不禁讓人好奇,一張泰勒絲演唱會的門票究竟有多昂貴?

根據《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的報導,在票務轉售平臺巨頭StubHub 上,最便宜的門票售價超過 2,000 美元(約新臺幣 64,000 元),而最貴的票價則高達 38,000 美元(約新臺幣 1,200,000 元)。面對如此高昂的票價,我深感敬佩粉絲那份毫不猶豫、全心全意支持偶像的忠誠。

此外,演唱會當天,儘管許多粉絲無法買到門票,他們仍選擇在場地外席地而坐,聆聽從場內傳出來的音樂。記者採訪了部份場外聽眾,他們表示,雖然無法進場親身感受演唱會的盛況,但能與其他粉絲聚集在場外,依然感受到濃厚的參與感。對他們來說,這種特別的氛圍已經足以令人滿足。

「泰勒絲經濟學」背後的隱憂:假票詐騙

泰勒絲演唱會帶動的「泰勒絲經濟學」效應顯著,從飯店和餐廳預訂的暴增到周邊商品的熱銷,均成為各地經濟的亮點。然而,與此同時,與演唱會相關的「假票詐騙」,也成為警方與法院極須處理的社會問題。

由於票務需求過於強烈,許多歌迷試圖透過非官方管道購買門票,結果卻成為詐騙的受害者。他們紛紛表示,本以為從可信賴來源購得的票,沒想到最終卻發現是偽造的。

例如,加拿大渥太華(Ottawa)有 32 位居民透過同一位票務經紀人購票,結果損失高達 25,000 加元(約新臺幣 57 萬元)。當受害者發現這場交易其實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詐騙時,無不感到震驚,因為詐騙者甚至提供了「確認碼」和「座位號碼」,使交易看似真實可靠

詐騙者利用粉絲對偶像的熱愛以及渴望親臨現場的心情,輕易騙取他們的錢財,讓原本期待已久的粉絲陷入深深的失望。有些受害者甚至眼泛淚光,無法掩飾心中的失落。即便後來能透過警方追回部份金錢,但他們仍錯失了親眼見證泰勒絲在舞臺上演出的珍貴機會。

因此,在此提醒所有歌迷一定要保持理智,購買演唱會門票時,最安全的方式依然是透過官方網站,以避免成為詐騙的受害者。儘管泰勒絲充滿魅力,但保護自己的權益,還是遠比眼前的票務更為重要。

從法庭到課堂:泰勒絲掀起的法律、學術熱議

泰勒絲所帶來的經濟效應,以及由票券所有權引起的夫妻訴訟和詐騙等問題,與法律層面息息相關。因此,學術界對這些議題表現出極大關注。

加拿大著名學府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同時也是我的母校,於 2024 年 9 月開設了一門聚焦泰勒絲法律問題的「娛樂法」課程。這是加拿大首門以泰勒絲為主題的法律課程,且由法學院學術政策副院長親自授課。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皇后大學首次開設與泰勒絲相關的學術探討。早在兩年前,該校英文系便已推出一門文學課,專門探討「追星行為與學術分析之間的平衡」,避免學生盲目崇拜,因而無法從批判性角度剖析泰勒絲的作品。

授課講師梅根・伯里(Meghan Burry)表示,她希望藉由這門課程討論社會與政治問題,涵蓋票價是否溢價、私人飛機對環境的影響、以及〈Wildest Dreams〉音樂錄影帶在非洲拍攝卻未見非洲人等議題。

此外,比利時根特大學(Ghent University)也開設了一門相關課程,從泰勒絲的歌曲角度審視英國文學。例如,泰勒絲在〈This Is Why We Can’t Have Nice Things〉中提到:"feeling so Gatsby for that whole year"(那一整年都感覺很奢華),顯然是引用自《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這也展示出她對文學的深刻理解與詮釋。

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等學府也已開設與泰勒絲相關的英語、政治學和商業課程。由此可見,學術界愈發重視流行音樂文化的影響力,這不僅限於對創作過程的關注,更透過全新的視角,激發學生對經濟、法律、文學和政治等領域的興趣。

音樂巨星跨越舞臺的影響力

我對泰勒絲在音樂創作上的卓越成就深感佩服,也十分認同大學開設以她為題的相關課程的意義。

從十幾歲起,泰勒絲便踏上音樂之路,憑藉與生俱來的天賦、後天的不懈努力,以及全家人對她音樂夢想的全力支持,最終成就了今天的她。

2023 年,她更被《時代》(Time)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人物。自 1927 年以來,《時代》每年都會選出一位年度人物,過去的得主多為政治領袖或工業巨頭,包括 14 位美國總統、5 位俄羅斯或蘇聯領導人,以及 3 位教宗。然而,泰勒絲以流行音樂人的身分獲得認可,這讓大眾對成功的定義有了更廣泛的接受度。

除了備受喜愛的表演風格,泰勒絲獨特的人格魅力更讓她獨樹一幟。作為一位充滿熱情的創作者,她在 2022 年獲得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榮譽博士學位時的致詞,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在人生中,你難免會說錯話、相信錯誤的人、反應不足或過度、傷害那些不該被傷害的人、想太多、什麼都不想、自我傷害、活在只屬於自己的世界裡、毀掉本來可以很美好的時光、否認錯誤、不去改正、感到深深的內疚、讓內疚折磨自己、跌入低谷、最終面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嘗試下次做得更好,再重蹈覆徹。說實話,這些錯誤會讓你失去一些東西。但我想說的是,失去並不僅僅意味著失去。很多時候,當我們失去一些東西時,其實也會得到收穫。

(In your life, you will inevitably misspeak, trust the wrong people, under-react, overreact, hurt the people who didn’t deserve it, overthink, not think at all, self sabotage, create a reality where only your experience exists, ruin perfectly good moments for yourself and others, deny any wrongdoing, not take the steps to make it right, feel very guilty, let the guilt eat at you, hit rock bottom, finally address the pain you caused, try to do better next time, rinse, repeat. And I’m not gonna lie, these mistakes will cause you to lose things. I’m trying to tell you that losing things doesn’t just mean losing. A lot of the time, when we lose things, we gain things too. )

我認為,人生如同泰勒絲所言,難免會經歷感情的波動、人際的起伏以及生活中的挑戰。我們應該不斷地鼓勵自己,即使失去一些事物,也要透過檢視過程,發現更美好的未來。

雖然我們並不擁有如泰勒絲般的資源,但無論是明星還是平凡人,都必須經歷人世間的考驗。人生中的每一次經歷,都是獨特的色彩。如果將「不如意」視為無用之物,它便只會黯然失色;但若將它視為獨特的顏料,則能勾勒出與眾不同的絢麗圖畫。

泰勒絲獲得了無數通往城市的大鑰匙(註),而我們,也能憑著自己的努力,以小鑰匙開啟屬於自己人生的小門。

註:獲得「通往城市的鑰匙」(Key to the City)是對一個人的社會貢獻或成就給予的表彰,象徵此人是尊貴嘉賓或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

【延伸閱讀】

● 7 萬台幣看泰勒絲演唱會很划算?美國「玩樂通膨」的代價,可能讓你大吃一驚!
●美國大學搶開「泰勒絲研究課」:揭開名校課程亮點!一窺天后如何征服年輕世代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