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古明政速攀百岳遇石頭崩落「像放鞭炮」 登山遇強震該怎麼辦?

環境資訊中心
更新於 2024年04月10日09:46 • 發布於 2024年04月10日09:46 •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0403花蓮地震至今已過一星期,截至10日早上時,共有13人死亡,逾1100人受傷,當中超過一半死者魂斷山區步道上。在強震當日,中央山脈越野跑紀錄片《赤心巔峰》主角之一古明政正進行速攀百岳活動,見證石頭崩落的聲音「像放鞭炮」;在「無明斷崖」上,石頭都錯開、移位了。

消防署救災救護組接受《環境資訊中心》訪問則提醒,登山客可配戴岩盔保護頭部,遇震時應尋求空曠地區待援,事前亦應落實留守人機制,定時定點向外界通訊報備。

古明政2024速攀百岳行動。非地震當日拍攝。圖片來源:「赤心巔峰-越野挑戰中央山脈」粉絲專頁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古明政︰整個山壁冒起煙塵 不敢逗留拍照

登山專家古明政於3月31日起進行「速攀百岳」計畫,從雪山登山口出發,以獨攀方式預計30天內走完百岳群山。由於須在山上快速移動,他輕裝上山,每天單攻約35公里,早、晚餐及過夜睡袋由補給團隊協助背上山,身上只有簡單雨衣雨褲。補給團隊2~4人一組,提早在設定夜宿點進駐。但4月3日早上的規模7.2強震,令活動劃下休止符。

那是獨攀的第四天早上,古明政剛攀過中央尖山、「死亡稜線」和中央尖西峰,在遠處一片樹林裡休息時發生主震,他往回一看,兩個山峰「石頭崩落的聲音像放鞭炮,哩哩啪啪這樣一直放」,整個山壁冒起煙塵。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古明政以往也曾在山上遇過地震,本以為「一下子就過」,但沒想到「搖得越來越大」,不過由於訊號不佳,他沒注意到外界的地震消息,所幸他配戴着個人追蹤器,每10分鐘透過衛星發射座標資訊到地面,山下團隊能追蹤到他移動的速度和位置,知道他無恙,也發信息詢問他狀況,「我馬上回給他說,『我人員平常,但周邊的狀況有點危險』。」

這時有點進退兩難,他邊走邊評估路徑。進入北二段、接近下一個地標「無明斷崖」時,他才發現山況「比之前想像的還嚴重」,在裸露的岩石上,「石頭整個都錯開掉、移位了」;路寬只有30~40公分,兩邊是懸崖,他每踏一步都先踢一下石頭,「如果是晃動我就不踩它」。他的速度因此變得非常緩慢,也不敢停留拍照,深怕這一兩秒的動作,如再遇地震「可能就直接摔下去」。

無明斷崖。圖片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

古明政當下決定終止活動,他認為地震後山區會出現很多隱藏的危險,地面可能龜裂、石頭鬆動,某些原本的踩點可能就裸空,建議地震後不要繼續留在山上,「第一是我自己的安危,我要讓我的家人放心,第二是補給團隊,他們的安全我也要負責。」

在下山的路上,他遇到三隊登山團隊,也逐一勸止上山,「他們沒有看到落石或危險狀況,但他們不知道更高的山裡面已經更危險了。」4月4日清晨,古明政順利下山與團隊會合。他想像,如果地震發生在連假,死傷人數必定更多。

消防署救災救護組︰登山客遇震應尋求空曠地區待援

台灣的山分為郊山/淺山、中級山及高山,古明政認為由於郊山比較便利,登山客也較多,相對可以在地震後提供更多山況資訊,而復原也會較快;但在高山則需要更多有經驗者登山才知道是否有危險,相對資訊也較少。而以這次地震為例,他評估至少半年至一年才能知道該處山區地質、石塊是否已穩定,裂縫是否已修補等。

消防署救災救護組則向《環境資訊中心》表示,在山搖地動情況下,任何人都應該遠離山側、崖邊,避免被落石砸傷或滑落邊坡,非不得以才迅速通過高風險路徑,尋求空曠地區待援。民眾入山前應留意山域管理機關所公布山區資訊,且活動前應預警心態,規劃避難或集合地點,以便於發生事故時能快速集結,行進間配戴岩盔、安全盔保護頭部,可起到保護作用。

古明政評估,花蓮強震後,至少半年至一年才能知道山區地質、石塊是否已穩定。圖片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粉絲專頁

救災救護組續稱,在山區行動電話未涵蓋範圍內,民眾可選擇衛星定位設備,例如Garmin Inreach或是無線射頻發報設備,便於發報求救訊號,提供救援單位定位派員,最好還能攜帶衛星電話可通話聯繫;另外落實留守人機制,定時定點與事先約定之人通訊報備,跟所屬親友、學校或同事預告爬山計畫,就算通訊手段失效,救援人員仍可查訪相關人員,推測事故者可能位置,以補強山區通訊聯繫不易的風險,增加獲救機率。

消防人員山上救難同樣擔心被掩埋

0403花蓮強震後,不少高山遭重創,其中太魯閣國家公園因多處山崩,多條知名步道嚴重損毀,將無限期休園,園區內的登山步道包括合歡山、奇萊山、南湖大山群峰等,也會封閉。雪霸國家公園雖沒有封園,但遊憩科於8日亦在臉書發文,稱園區有山徑出現崩塌地形與地表裂痕,也有崩塌落石掩蓋部分山徑,希望民眾自我承擔是否出隊的風險,「是否用生命來學習登山的代價,只有自己給得起。」在一些登山群組中,亦有山友互相提醒「山永遠都在」,近日不要冒險登山,也避免救援人員危險。

太魯閣國家公園目前無限期休園。圖片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粉絲專頁

救災救護組稱,根據2015年4月23日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第25次會議決議,我國山難救援機制是由山域管理機關第一時間就近動員,並擔任行政綜合總指揮,視事故情況申請地方消防機關馳援,由消防機關擔任人命救助指揮,兩者權責分明;但實務上,因民眾習慣撥打119作為緊急服務,消防人員以人命救援為先,一接獲報案,還是會派員前往馳援。

當消防人員接報後,將會同山域管理機關(國家公園或林業保育署分署)衡量其轄內山域哪個路線較容易進入,或容易緊急避難,或民眾可能會在哪路線上進行分析,嘗試山區民眾通訊及引導民眾避難。消防人員再同山域管理機關之巡山員或職員前往救援地區。

在救援方面,淺山鄰近城市,交通相較便利,通常抵達現場耗時短,後送就醫也較快;中級山及高山環境上則有不同程度風險,但對消防人員來說,並不因中級山或高山就有難易度差異,皆因都是在不熟悉的山區執行任務。不過,高山因路途遙遠、高度高且氣溫變化急驟,更加容易造成消防人員疲憊、高山症、失溫等遇險風險;而中級山原始林相、起霧、路徑指標不清等環境因素,則易造成消防人員迷途風險,兩者山域環境也同樣有落石、滑落等風險,易造成消防人員摔跌、墜落、砸傷等傷害。

山難救災不易。圖片來源:花蓮縣消防局粉絲專頁

救災救護組強調,執勤的消防人員是在都市活動,並不熟悉山況,所以當山區發生地震,消防人員往山區馳援救援時,也是在陌生環境中冒險,一樣會擔心被壓、被掩埋,在忐忑不安情況下執勤。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