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不只有「育嬰假」,還有「育青少年假」?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24年02月27日10:12 • 發布於 2024年02月27日10:12 • 黃敦晴
不只有「育嬰假」,還有「育青少年假」?

產假、育嬰假已經廣為人知,也很普遍地被使用。那麼,有沒有聽過「育青少年假」(相較於maternity,英文稱為 teen-ternity)呢?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育青少年假在英國已經被討論多年,而且近期從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知名主持人哈里森(Ellie Harrison)、到連鎖超市暨超商 Co-op Food 的執行長惠特菲爾德(Jo Whitfield)都公開表示,為了專注照顧家中的青少年、幫助他們的學習、準備考試,而辭去令許多人嚮往的工作。愈來愈多名人為了陪伴青少年而辭職回家,出現了一股「育青少年假現象」。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與此同時,美國的《父母》(Parents)雜誌也報導,有些父母即使不辭職,卻因此換了比較彈性、變成兼職、或可以待在家的工作,以便有多一點時間同時照顧青少年。例如,原本在紐澤西的中學教書的海蒂(Heidi R.),轉行為可以在家工作、彈性安排時間的會計人員,以便接送孩子參加各種活動,也在他們需要時,隨時在側,接住他們的情緒。

為什麼她們在孩子大到可以自己生活自理時,反而要回家帶孩子?海蒂在《父母》雜誌分享,中學教書的經驗告訴她,比起小學那幾年,在青少年時,能夠常有父母在身邊更為重要,不管是霸凌、心理健康、還是其他問題,她都想盡量參與孩子的生活。

青少年更需父母專職陪伴?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衛報》與《父母》雜誌都大談,青少年時期的風暴,讓父母養育他們不比育嬰輕鬆。在嬰幼兒時期,有很多詳細的育兒指南,有專業的保母、托育或教育機構可以幫忙,孩子也容易被用小玩具或喜愛的零食「收買」。但當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沒有這種專業的幫手,也無法再這麼容易收服他們。更不用說,青少年本來就要面臨很多成長的身心與課業壓力過渡期;也有些孩子性格桀驁不馴,公開脫序的行為讓父母頭痛不已;加上這個時代特有的社群媒體、心理健康挑戰、情緒風暴,以及升學與同儕壓力;再嚴重的,還有菸、酒、毒、青少年懷孕等擔憂。這些在在都遠比餵奶、換尿布、哄睡……棘手許多,讓不少父母難以應付,只好回家,全職以對。

《衛報》還指出,很多人回家陪青少年,是出於一種內疚,覺得以前沒有照顧好孩子,或是陪伴不夠,希望能夠趁著關鍵的青少年時期彌補過去。但事實上,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內疚之旅,是永遠不會結束的。

「育青少年假」或許只是個別家庭需要、或出於個人的選擇,不過相關報導都指出了這個新社會現象的不公平之處。

不同於育嬰假容易被理解,而且有津貼或部分收入,父母都可以請;為了青少年回家,目前都被視為個人因素而辭職,而且因此離職的多半是母親。放棄職涯發展與收入的母親,面臨當下就犧牲了對個人與家庭都會帶來影響的收入,以及放棄夢想、個人自我認同的挑戰。未來,孩子的青少年時期結束後,母親們也可能因為年紀而更不易再回到原來的職場軌道,而擔心自己的老年財務與生活重心安排等問題。

增加與青少年的高品質相處時間

另外,青少年正值花費不小、而且父母還要為他們準備大學學費的時期。育青少年假沒有收入,可以這樣做的家庭必須能承受財務的負荷,所以是以中、上階級為多。這導致了家庭經濟較佳的孩子,有更多照顧、幫助他們成長與求學的資源,很明顯地就是一個階級流動的阻礙。

《父母》雜誌指出,不是所有父母都有能力、或是願意、捨得個人發展,回家帶小孩。所以,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取代育青少年假。其中的祕訣,就是增加跟青少年相處的高品質時間(quality time),跟他們的情緒有更多連結,提供他們安全感。例如:

  • 用開放的心態跟孩子聊天,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任何時候都可以找父母聊天或幫忙。
  • 跟孩子一起去他們喜歡的地方、做他們喜歡的事,無論是參加他們的體育等課外活動,還是跟他們一起打電動、去遊樂場。
  • 多找、多留時間全心陪他們,並且不要在此時回覆簡訊、電子郵件等分心的事。
  • 多聽他們說話,不管他們想要談什麼,無論是在學校的一天、瑣事或與朋友的衝突都好。
  • 母遇到雇主詢問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或在需要的時候,儘管勇敢說出來,像是早點下班、彈性工時、換班等。因為很多雇主、主管也有孩子,他們會了解、樂意幫忙的。只要願意開口問,就可能有你想要的答案。

(資料來源:父母雜誌衛報BBC

(責任編輯:劉映均)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不被看見的嬰幼兒媽媽 該如何得到應有的關心與公平?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