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壓力篇】被頂大魔咒困住的大學生

少年報導者
發布於 2022年10月21日04:00 • 作者/陳麗婷、陳德倫;攝影/王崴漢;設計/黃禹禛
(插畫/黃禹禛)

2019年台大畢業生代表這麼說: 「到底要如何才能在這強者環繞的校園、乃至充滿不確定感的未來裡,脫穎而出?那時的我們都沒有答案,唯一共同的想法只有:『唉!人生好難!』」

「人生好難」透露出頂尖大學的學生「優秀還得更優秀」的壓力,高自我要求和完美主義就像是這些高學業成就青年的緊箍咒,讓他們無法輕易放過自己。研究發現,學業成就高的大學生,心理痛苦指數也很高。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不少學業成就上有著好表現的年輕人,一路過關斬將,從國中、高中到大學,與學業纏鬥「成功」後,卻開始與自己的情緒糾纏。他們走入了學校的心理輔導室,進行諮商、吃抗憂鬱藥。

以台灣大學為例,2020年該校學生心理輔導中心統計顯示,平均每16個台大學生裡,就有1人使用過校內心理諮商服務。

台大心輔中心臨床心理師黃揚文便表示,「害怕失敗」是台大學生普遍的特質,但若非如此思考,他們可能也很難進到台大。不僅如此,還得非常努力才能假裝毫不費力,「就是像鴨子划水一樣,表面上都很優雅,但在你們沒看到的時候,很認真在念書跟寫報告,出來玩就是當作沒事。」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大學玩4年?其實很多人全年無休

青年們一路努力讀書考進台大,原以為能夠喘口氣休息,卻又被推入下一個競技場中繼續與他人拚搏。(攝影/王崴漢)

走在台大校園,學生們騎著單車緩緩繞著校園,椰林大道上學生們拿著書本談笑風聲。但眼中令人響往的悠閒校園氛圍下,卻是台大人不停追趕的人生。

「誰說大學可以玩?大學不是來玩的啊!」和一般上班族相比,台大生的時間可能更加寶貴,台大公共衛生學系四年級學生陳彥蓉形容,有些私立學校學生可能會說:「畢業後是不是該念研究所?」,但台大生卻會說:「如果不念研究所的話,會怎樣⋯⋯?」所以,身邊每個同學幾乎都在準備念研究所,讓人更加焦慮。

家人期待下考上台大的陳彥蓉,不只雙主修社會系,又跨修新聞研究所,甚至積極找實習工作,「進大學後,我已經兩、三年沒有休假了,」待完成清單不斷的疊加,壓力不斷往自己身上加。

找實習也是為了提早進入職場,陳彥蓉說,要進入職場必須有作品,要有作品就一定要實習,很多台大生從大二、大三開始找實習,當身邊的人都不斷向前,自己也無法停留。

被壓力追著跑,不敢承認是台大學生

對台大學生而言,外界眼光以及自我期許,都對自身形成種種壓力。(攝影/王崴漢)

「台大的學生是背著壓力不停地往前,是一種病態的往前。」正準備赴美深造、延畢一年的台大電機工程學系五年級的葉泓佑也說,自從上了台大後,就不斷地追趕。「同學發論文是第一作者,擔心我只是共同作者;他到了知名A公司實習,我只在B公司實習,」葉泓佑每天覺得還有很多書沒念,很多事沒完成,而這個壓力與其說害怕失敗,不如說是擔心辜負大家的期待。

高中開始便以台大、成功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頂大學校為目標的葉泓佑,為了放下壓力,他曾在休假返回彰化家中時,將平板電腦、電腦故意留在台大宿舍裡,原以為回家不帶電腦,就能強迫自己休息,沒想到反而讓他焦慮到想趕快回到台北。

從小就喜歡閱讀文化書籍以及踏查考古遺址的台大人類學系四年級張騫翮,以追求人類學研究為目標,台大在學術上的資源很多,讓他感到幸福。但他坦言,即便是對人類學有興趣的他,面對無止盡的知識追求,偶爾仍感到一種壓迫感。更何況有許多人,從高中到大學,甚至未來博士班,一直被告知要更上一階層,沒有資格享受或停下來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沒有興趣的人,痛苦指數更高。」

「身為台大生,壓力來自別人以及自己對自己的雙重期待。」陳彥蓉回想大一升大二暑假在苗栗打工時,身旁剛好有位與她同齡的科技大學學生,「當時很不想講我是台大學生,」一般人很容易認為台大生,好像就是什麼都得會、什麼都要懂,和身旁19歲的同儕一樣,才大一升大二,「為什麼我什麼東西都要懂,這對我很不公平。」

「我花很多心力考上台大,這對我自己是項證明。」在台大戲劇學系三年級林宜臻的眼中,台大光環確實存在,特別是以台大身分到了職場,除了交出不錯的學歷,同為台大人的學長姊也會互相幫助,這都是助力。

去除掉光環,卻是無形的壓力。「尤其在長輩面前,我不會主動說是台大學生,」林宜臻認為自己並不符合社會對台大人的既定印象,當他人知道自己讀台大時,一開始會有很大的反應,「你不是讀台大?應該很厲害。」大家會突然對自己有了更高的標準與期許。

學業成就高,心理痛苦程度其實也高

高學業成就青年不斷地追求優秀表現,累積的心理壓力也逐漸升高。(攝影/王崴漢)

高學業成就的頂大學生,是台灣升學競爭體制裡受傷害最深的一群人,他們也被台灣的社會氛圍擠壓成不同的形狀,以適應生存。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吳齊殷長年投入青少年研究,更參與自1999年起的「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計畫(Taiwan Youth Project, TYP),此計畫為了解在快速變遷的台灣社會中成長的青少年,如何受到各種力量形塑影響。吳齊殷從資料庫中分析發現:台灣青少年的學業成就和情緒困擾呈現正向關係,學業成就高的青少年,心理痛苦的程度也高。

吳齊殷表示,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狹小的管道裡平順成長,很多人是一路奮力拚搏硬撐,「他就是犧牲整個成長過程中所有可能的那些歡樂,一心就是要走這條路,要跟人家匹敵,可能也如願以償,表面上看起來他是成功的,但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高,over(超出)原來作為一個人的能力。」而犧牲所累積的辛苦並不會消失,反而是在人生階段轉換時,隨著更多生命議題的出現而爆發為情緒困擾。

「台大自殺率真的很高,」林宜臻慶幸自己就讀的是有興趣的科系,大學如同小社會,有著人際、環境、課業等多重面向需要適應,再加上永遠都有比你優秀的人,永遠也追趕不完,也沒有人想當最後一名。如果不是興趣或意志力支撐,那些焦慮要如何排解?有些人確實因為適應不好,在交流版上有不少人贊同「讀了台大4年,獲得一張『回診單』」的說法。

「我認識的朋友確實有人走了,一個還在用藥,」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班三年級高鉦詠認為,這是複合性因素,但多數來自於自我要求高。他形容自己沒有家庭期許的壓力,就算中箭落馬也沒關係;反之,如果自我壓力、創傷,加上家中給予的壓力,很多人可能就無法解套。

比上台大更重要的事:探索自己想要什麼

(攝影/王崴漢)

「台大學生並沒有比較優秀,」台大社會學系三年級羅啓綸認為,台大生的優秀僅限於考試,但思考或執行能力方面,他反而看到其他校學生可能更好。以他來說,自己雖然喜歡實際與人接觸,但暑假到照顧孩子的一所機構實習時卻發現,和小孩子相處必須設計有趣的活動、解決孩子們的衝突,這些實務能力自己遠比不上其他學校的學生。

很多人認為考上台大是安全牌,但羅啓綸認為,如果沒有花時間弄清楚想做什麼,而是先進一所好學校再說,這只是拖延自我選擇正確道路的時間,甚至因為找不到出路,讓痛苦不斷累加。

「自己的特色是什麼?」陳彥蓉說,相信多數的台大學生從小到大在念書上,都做得很好,到了大學卻發現每個人都很厲害,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特色或想做的事,只能跟著主流走,例如跟著去推薦甄試入學研究所,但是卻又做不好,這樣的心理壓力會非常大,如果找不到解套的方式,就會如同大家聽到的,憂鬱或自殺的現象時有所聞。

「已經投入太多,不敢多想,」陳彥蓉說。不論是旁人或自我壓力下,時時刻刻想著往前跑,台大的這份光環是否值得,每個人有不同答案。

升學主義、地位焦慮、來自各方的期望、難以捨棄的完美主義,又或是敏感脆弱的心靈⋯⋯,對於與壓力痛苦纏鬥至今的學業菁英們來說,在20多年的人生裡,也許只是想聽見有人這麼告訴他「請不要再那麼努力了」,將他們從殘酷的競爭裡解放出來,而不是再多一句「你這麼優秀,一定沒有問題的!」

「花時間去探索你真的想要什麼,遠比考上台大重要多了。」

這是羅啓綸最想對過去的自己以及準大學生的小朋友們說的一句話。

想進一步深入了解頂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議題,閱讀進階版文章:《強光下的暗憂—背負情緒隱傷的高學業成就青年》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85
  • 🌌 J. L.🎄
    為什麼那麼喜歡都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 按照他的邏輯,北大、東京帝大、哈佛和劍橋大學前五名以外的學生都不用活了!??
    2022年10月22日02:18
  • 現在很多不是考進去的 而是申請進去的 台大也沒有因為學生人口減少而縮小招生規模 所以同系或同班的資質差很多 都兩極化了吧
    2022年10月22日02:23
  • Dave•Stan(華)
    有錢人也沒比較快樂,但是有的選的話誰想當窮人? 所以說人都喜歡無病呻吟
    2022年10月21日04:17
  • 阿國
    想太多 誰來世上是輕鬆的 做好自己 過好自己 該吃吃該喝喝 凡事不往心理擱 不然呢
    2022年10月22日02:22
  • 葛凱敏
    校方對此種病態狀況應早有知悉,但校方做了什麼?任由學生四年下來更加懼怕人生……
    2022年10月22日02:2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