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導言:《換日線》成立以來,一直希望能提供一個各地作者、讀者互相交流討論的平台。透過【作者通信】企劃,我們廣邀讀者針對各類議題提問,並代為邀請旅居世界各地的作者回覆。本文由換日線作者讀者林芳穎撰寫,以自身的經驗,回答讀者關於「出國逐夢,契機、條件與挑戰?」的問題。*
讀者來信:
你好,我是一名剛要升大二的學生,一直想在大學期間有個出國交換的經驗,但是對於這個想法始終不敢下定決心。一方面因為怕家中的經濟負擔不了,二方面又因為害怕自己是否能一個人在國外生活──雖然大學提供的資源不少,但總是缺乏那一份勇氣去實踐。
看了換日線許多文章,有時會多了一點點的勇氣,但卻又會被自己的猶豫不決打垮。
想請問作者們,當初是因什麼契機而堅定自己的夢想?在外地生活遇到過什麼困難?出國了,對自己的未來會有所幫助嗎?
謝謝你~
──換日線讀者Ingrid
作者回覆:
Ingrid 你好,看了你的提問敘述,我先回想一下當年剛要升大二的我,在做些什麼呢?
那年我 19 歲,也是我人生重要的轉捩點:我先是以外院身份,考上校內傳播學院實習電台政大之聲的助理,同一時間我在 31 取 6 的轉系考激烈競爭中,一路通過筆試和口試,從社會學系轉到廣播電視學系。
這段經歷讓我覺得,我是否一次把人生的好運都用完了?因為其實我的大一成績並不突出,只有過平均 75 分低標一點點,達到報名轉系考的門檻──幸好筆試考的是我擅長的英文和國文,因此我得到口試資格。
記得口試的時候,我站在一排五位廣電系教授面前,有點緊張,當時其中一位開口問我有什麼才藝?我說我會跳一段自編舞蹈,結果竟然就在教授面前,自己邊唱邊跳一段「四大天王」的「恰恰舞池」長達兩分鐘!我想教授大概是因為我的「勇氣可嘉」,多給我了幾分吧!
我為什麼要告訴你這段小故事?沒錯,我要說的就是關於「勇氣」兩個字。
我跟你一樣,個性經常猶豫不決,而且「缺乏勇氣」──但其實在轉系考的時候,我根本沒有想過關於「勇氣」的問題。
我腦裡只有想到一件事:「我不要繼續念社會學系。」
是的,就是這麼簡單。
我的生命轉折,其實都與「勇氣」沒什麼關係
會選擇轉系,是因為我知道自己個人對於社會學沒有興趣,也覺得自己不夠有愛心可以當社工(只念了一年社會系的個人感想與選擇,社會/社工系的讀者朋友請別見怪)──而選擇轉系到廣播電視學系,也不是因為我有遠大的傳播夢,只是覺得這個系好像比較有趣,畢業之後的出路好像也比較符合自己的個性,因此執行轉系這件事,我其實沒有拿出什麼「勇氣」來。
時間快轉到 2014 年 6 月,當時一位我在韓國採訪過的新創公司老闆來台灣出差。餐敘期間閒聊,他突然説到有台灣的廠商想和他合作,問我有沒有興趣幫他翻譯中文?接著他神來一筆,問我要不要乾脆到韓國幫他做事?
面對這個天上掉下來的機會,我當時覺得受寵若驚,但沒有直接答應,我只說了自己的薪資水準,以及如果到韓國生活,需要租房子等等的支出,請老闆考慮一下,願意拿出什麼樣的條件請我去上班。
我心想,老闆大概只是靈光一現,回去之後發現成本太高就會放棄了吧!沒想到過了兩個月,老闆再次來台灣──這回是認真的!他帶來了優渥條件的合約,並且只給我 10 天考慮。
第二次被老闆徵詢要不要到韓國上班,其實比上一次更加心動,除了條件不錯,也因為當時的我還在「追星」學韓文,對韓國非常狂熱──但我也跟你一樣,長期身為月光族,需要考量經濟問題;加上從小到大都沒離開過台北,沒有住過宿舍更沒有在外租過房子,這樣一位「飼料雞」,能否一個人在國外生活?
很多同事朋友聽到我要離職去韓國上班,而且是從新聞記者「大轉行」到行銷經理,都對我說:「妳好有勇氣!」
但我總是回答:「我沒有勇氣啊!我只是很喜歡韓國,既然條件許可,就想要去 long stay 一段時間。」
我腦裡只有想到五個字:「我喜歡韓國。」
是的,就是這麼簡單。
從轉系到海外工作這兩件事,對照起來你發現了嗎?讓我「想做」的真正動力,其實並不是「勇氣」,而是「我想要/不想要什麼」。
我們常常以為,做重大事件決定或是生涯轉換,必須要有「勇氣」。但其實我覺得,比勇氣更重要的是「你喜不喜歡這件事?」;「你有多想得到這件事(這個工作/學歷/或經驗?」;最重要的是:「你瞭不瞭解自己?」
電影《練習曲》當中的名台詞:「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感動許多人,但是我的方式是:「有些事現在不做(沒關係),等我想做的時候就會做了。」
問:請問作者因什麼契機,堅定了自己的夢想?
延伸我在前一段寫到的概念,我想要先點播一首經常出現在電影裡的老歌給你:
歌名非常直白:"You Can Get It If You Really Want"
歌詞更是簡單易懂,不斷地重複這幾句:
You can get it if you really want.
You can get it if you really want.
You can get it if you really want.
But you must try, try and try.
Try and try, you'll succeed at last.
我認為,堅定夢想其實不需要「契機」、「勇氣」,端看你的意志有多堅定,也就是你喜歡/想要的願望有多強──我可能比較老派,所以從小到大用來鼓舞自己的座右銘有兩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以及「有志者,事竟成。」
夢想的道路是孤單的,不要期待有人幫你加油拍拍手,低潮懷疑自己的時候,一定要回頭想想初衷,比如像你所說:「一直想在大學期間,有個出國交換的經驗。」
但現在才要升大二,倘若不能現在出發,是不是可以把夢想一直延續到大三、大四?擔心經濟問題的話,一個方法是和父母討論求助;但其實你更可以趁寒暑假或是下課後,自己打工存錢──我不會說錢不重要,因為很多夢想,其實還是都要靠錢支撐的。
問:在外地生活遇到過什麼困難?
我很幸運的是,到韓國工作時老闆和同事很幫忙,已經先幫我打點了租屋,因此我只花半天時間和房仲看房,選了一間附家具的房間,拎包直接入住,解決最難的找房問題。
當時我的韓文口說能力還很普通,但我上網查了資訊,自己用弱弱的韓文到銀行開戶、處理繳瓦斯費的方式、接洽到府換瓦斯管線的韓國大嬸,對以前有問題時,只要喊爸爸媽媽就有人處理的我來說,是很大的突破。
對我來說最困難的就是煮飯了(笑)。在台灣生活外食方便,住在家裡 33 年,幾乎沒煮過一餐飯的我,到韓國一個月後,因為吃膩外食又想打發時間,終於下定決心學做菜──神奇的是,第一次煎荷包蛋就成功,甚至變出地瓜稀飯,有料理問題傳 line 問老爸,想換食譜就上網 google,從沒有煮到燒焦失火過,最多就是不好吃嘛。
我回想是否沒有什麼大困難?其實可能有,只是我沒有把它當作困難。
外地生活有許多的第一次,會讓你亂了手腳,但只要安然度過第一次,累積經驗法則,你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厲害,越來越不會緊張。
一個人在外地,很容易面臨到「需要自己做決定」的時刻,要是性格比較猶豫不決,遇到問題身邊又沒有朋友可以問,一定會更焦慮──但同時,這其實正是訓練自己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好時機,所以遇到困難不要害怕,每挺過一關,你都會成長更多。
在外地,很容易面臨到「需要自己做決定」的時刻,但同時,這正是訓練自己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好時機。圖/Flickr@Tatsuhiko Miyagawa CC BY 2.0
問:出國了對自己的未來會有所幫助嗎?
我的答案是:有幫助,但你現在不會知道,所以先不用想。
回到第一段的重點,我覺得現在要考慮的是你有多想出國交換?就如同我當初只是很喜歡韓國就去了,我根本沒想到放棄十年新聞資歷是不是很可惜?或是對我未來有什麼樣的幫助?(好啦!有幻想一下認識韓國歐巴)
認真說,雖然我只是去同為亞洲的韓國待了一年三個月,也不是什麼文化差異甚大的歐美國家,但我自己發現,我在出國前後,思考模式改變了──
在與韓籍同事以及荷蘭籍、瑞典籍的同事一起工作當中,我學到了和不同背景文化成長的人該如何溝通,同時英文和韓文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有大幅進步。學習了很多獨自生活的技能,也多認識了韓國──好的壞的都看到。更體認到「生活」和「旅行」的不同。
我去韓國之前,不知道我現在會成為專欄作家,也不知道我會開設臉書粉絲專頁,更沒想到我會譜出一段異國戀曲。
而以你的例子來說,出國交換可能不會賺到錢還要馬上多花好多錢,但「賺到」的人生養分,其實是最彌足珍貴的。「出國交換對未來有沒有幫助」是你去了之後才會知道的,前提就是你要先去申請,才會有後面的發展,要不然都是空談。
最後我想要送你幾句,友人和我說過的,我拿來砥礪自己的金句,歡迎你參考:
高中同學 Jofan:"You have nothing to lose"──你去交換,會失去什麼嗎?
荷蘭同事:"What's the worst result?"──想一下交換去或不去,最差的結果是什麼?
攝影同事:「決定沒有好與壞,只有能不能承擔」
希望一些個人經驗可以幫助到你!Good Luck!
*你/妳也有話或問題想要對《換日線》的作者說嗎?歡迎把想說的話寫下來告訴我們,透過「你問我答」,讓交流更有意義!
▍【作者通信】表單任意門
執行編輯:鄧紹妤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Flickr@Mario Sánchez Prada CC BY 2.0
《關聯閱讀》
【作者通信】「出國逐夢」不會只有一條路,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重新開始、把自己當白紙」的勇氣
【作者通信】寫給年輕的你:走出去看看世界,將是十年後不悔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