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iPhone供應鏈愈來愈紅了!
陸廠立訊精密今年首度擠進iPhone組裝,就與鴻海分食蘋果最高階的iPhone 13 Pro訂單,根據科技調研機構以賽亞研究估計,立訊拿下15%到20%。
今年1月,緯創完成賣廠手續,將中國崑山廠賣給立訊,立訊不但承接緯創原先iPhone 12 mini的組裝單,還更上層樓,拿下單價最高、最複雜的旗艦機訂單,意義重大,因為iPhone第二大組裝廠和碩,從沒拿過最高階手機訂單。科技分析師指出,蘋果有心扶植,未來甚至希望立訊能佔到3成比例。
攤開iPhone 13供應商名單,事實上不只立訊完成歷史性突破,中國面板廠京東方、鏡頭廠舜宇,也都分別擠進韓國人把持的OLED面板和台廠把持的光學鏡頭。
「庫克風格」極致展現
iPhone 13紅影幢幢,「根本的原因,是iPhone BOM cost(物料成本)往上漲,」以賽亞研究首席分析師陳禹宏指出。
比較今年的iPhone 13和去年iPhone 12系列,主要是半導體類的處理器、記憶體等成本上升。
以iPhone內的處理器來看,今年蘋果用台積電5奈米,明年用4奈米製程,這類先進製程愈用愈多,以昂貴到不行的EUV微影機台生產,來繼續推進晶片效能。
「漲價多半是半導體的部份,(蘋果)接下來能做的,就是擴大成本較低廉的陸廠供應商,來平衡整個物料成本,」陳禹宏說。
iPhone 13只是縮影,事實上,今年6月蘋果公布2020年200大供應商名單,陸廠家數51家,首度擠下總數48家的台廠,登上供應鏈總家數冠軍寶座。
曾擔任美國鴻海採購的以賽亞研究執行長曾盟斌坦言,早期蘋果供應鏈涇渭分明,面板、記憶體、處理器代工是日韓廠的天下,台灣獨拿機構件、組裝、電池模組。
但這樣的分野,被進擊的陸廠打破了,背後最大支持力量,是蘋果執行長庫克。
供應鏈上的業者都領教過「庫克風格」:大幅引進第二供應商,取得價格與成本的議價優勢,陸廠也因此趁勢出線。
「庫克接下執行長後,對供應商管理比賈伯斯更demanding(嚴苛),」曾盟斌說。
不只台灣,日韓也遭殃
這5年,中國政府背後補貼,讓廠商挾資金優勢,加上自主手機品牌幫在地供應商練兵,於是在蘋果供應鏈全面崛起。
台灣廠商獨拿的機構件、組裝、電池模組,早已被攻破。陸廠手機電池起家的欣旺達、德賽,成為iPhone電池主力供應商;台灣兩大電池模組廠新普、順達,則已經退出手機電池的紅海市場。
歐美日廠也被陸廠分食。例如北京兆易創新成為蘋果AirPods儲存器的獨家供應商,過去這一塊由華邦等業者主導。
AirPods是最新、最潮的蘋果產品,也是陸廠崛起的指標。除了組裝第一供應商老早就是立訊,且多數在北越設廠組裝,陸廠歌爾也是聲學元件主要供應商,可說是紅鏈比重最高的蘋果產品。
原本已經是iPad LCD面板供應商的京東方,進一步供應iPhone OLED面板;天馬微電子則疑似供應Mini LED。
OLED號稱是夢幻顯示技術,尤其是技術門檻最高的手機用高解析度小尺寸OLED面板,過去10多年真正能量產供貨的也只有三星一家;韓國LGD一直到2018年下半年才開始小量供應。
京東方加入,成為第三家OLED供應商,正好符合庫克「不能只有一家供應商」的原則。
業界多數人好奇,台灣、日本做了10年,始終無法攻破的OLED面板,京東方這家中國國營企業,為什麼做得出來?還供應給要求最苛刻的蘋果?
一名面板廠高層告訴《天下》:蘋果要求三星教的。
京東方面板廠出現三星工程師
該面板廠高層表示,京東方成都廠的AMOLED六代廠,2018年出現一堆講韓文的三星工程師,「京東方那座廠就是設備copy exact(照抄)三星的。」
他並表示,三星獨攬OLED面板技術已經10多年,只要把幾年前的舊技術技轉給京東方即堪用,損失不會太大。
在這台廠全軍覆沒的小尺寸OLED領域,京東方終於在iPhone 12首次進入供應鏈。
京東方搶進韓國廠獨霸的OLED面板,成為蘋果第三供應商。(Getty Images)
「雖然(京東方)品質和良率一直很不好,但蘋果就是必須引進新的供應商,跟現有的競爭者做平衡,」以賽亞研究資深分析師韓文堯說。
再加上去年,蘋果由於無法達成與三星之間協議最低OLED面板採購數量,因此賠給三星9.5億美元,更加深蘋果擺脫被單一供應商左右的動機。
韓文堯指出,今年蘋果原本預計給京東方約10%的OLED面板訂單,主要是iPhone 13低階款,但目前仍在驗證中。
「京東方目前就是第三供應商,一供、二供仍是韓廠,京東方就是backup(備用),用來砍價錢的,」韓文堯坦言,這就是庫克管理供應鏈的邏輯。
陸廠什麼都做,想當「小鴻海」
陸廠另一個大舉進擊的,是有2成毛利率的金屬機殼。2020年就有藍思、長盈精密打入蘋果供應鏈。
台灣金屬機殼大廠可成,去年將中國泰州兩座iPhone機構件廠賣給中國保護玻璃廠藍思,此舉打破了原本台廠鴻海、可成與美商捷普的金屬機構件三分天下局面,讓一直想做供應鏈垂直整合的藍思,一舉從iPhone正面的保護玻璃,整合到背面的鋁製金屬機殼。
海通國際證券董事總經理蒲得宇分析,藍思首次打入iPhone 13和13mini金屬外框,合計可拿下約3成訂單,可說是直接接下可成原本的蘋果手機機殼訂單量。
藍思買下機構件台灣指標廠可成位於中國泰州的兩座廠, 一舉進入蘋果金屬機殼供應鏈。(Getty Images)
蒲得宇認為,無論是立訊或藍思,這兩家野心勃勃、什麼都想做的陸廠,終極目標一樣:要當「小鴻海」。
「他們都想從零件做到組裝,只是立訊從組裝往上佈局機構件,藍思則想從零件走到和立訊一樣的組裝,」蒲得宇表示。
台廠賺「裡子」,須靠價值取勝
未來,陸廠在蘋果供應鏈的佔比繼續成長,也不奇怪。
一名在陸籍科技廠工作的台籍幹部觀察,蘋果需要中國市場,因為其銷售額的25%都在中國。
「它(蘋果)需要維持陸廠供應鏈採購比重,來換取中國銷售的保障,」該名台籍幹部表示。
也有法人、科技業者對台廠家數被陸廠趕超不以為意,「看家數意義不大,」一名資深科技分析師坦言,對台廠而言,有賺到錢和裡子更重要。
該分析師比較蘋果供應鏈物料成本中,零件實際產出的價值,因為蘋果自己設計處理器IC,由台積電生產,所以台廠貢獻的價值,恐怕反而增加。「韓廠有面板和記憶體排行第一,台廠還排在第二,」他說。
面對陸廠全面崛起,拚價格與拚規模,台廠可能都討不了便宜。除非能卡在第一供應商位置,或淡出與及早轉型,轉進其他高價值新領域,台廠才有未來。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34期《紅色兵團 攻破台灣隱形冠軍》
王基誠 以前是以台灣為跳板進軍中國大陸, 自從綠蛆把跳板弄垮了以後蘋果就自己來了.
2021年11月19日13:47
Kane🙂謙🐠 蘋果需要在中國廠,錯,不是25%銷售額,是成本競爭,這整篇的報導指出技術不斷到處流串,換一家中資做成本就能降低,隨意篡啊!而庫克理念就是競爭壓低售價,維持蘋果一貫的售價位置,打敗市場手機,一來性能吸引;二來售價吸引。可是這樣變成技術不值錢,奈米不值錢,恐⋯逼晶片商技術被逆向工程!
2021年11月05日00:19
其 依照天下雜誌的蘋果供應商圖表,庫克只愛中國,不愛全世界其他國家 ? 雜誌記者的腦殘程度,另人瞠目結舌 !
2021年11月04日18:18
yang 蘋果銷售25%都在中國…..我們不是說好了 要全面抵制美帝 不給境外勢力遞刀子?
2021年10月28日01:24
corvette 有很重要嗎
2021年10月27日22:5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