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為光線進入眼睛的第一個構造,光線透過角膜和水晶體的折射,會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影像,在眼睛的屈光系統中,角膜約佔了四分之三的屈光度,因此角膜的清晰與透明,對於良好的視力非常重要。
解剖學上,角膜可以分為五層,分別為上皮細胞層、Bowman氏層、角膜基質層、Descemet’s層、以及最內的角膜內皮細胞層,每層組織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中角膜內皮細胞層在維持視力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角膜因處於外有淚水、內有房水的環境中,角膜基質層若吸收過多水份,將造成角膜水腫,嚴重影響視力,因此要維持角膜水份含量恆定,全靠角膜內皮細胞,進而保持角膜透光度。
然而人類角膜內皮細胞不易再生,若因為老化、創傷、眼內手術、角膜內皮失養症等原因,導致品質不良或數量不足,將造成角膜水腫,影響視力。角膜內皮疾病也是造成患者需要接受角膜移植以恢復視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Gain等人研究指出,2012年間,全世界角膜科醫師共完成了18萬多例角膜移植手術,其中近四成的患者是因為角膜內皮失養症而接受角膜移植,佔所有適應症的第一位,由此可見角膜內皮疾病對於視力的影響,以及對於醫療系統的重要性。
角膜內皮疾病的治療
早年對於嚴重角膜內皮疾病合併角膜水腫的治療,往往以全層角膜移植為主,但全層角膜移植的缺點如:傷口大、恢復慢、縫線常造成嚴重散光、術後排斥等,因此,發展後彈力層剝除自動角膜內皮移植術(Descemet's Stripping Automated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DSAEK)。相較於全層角膜移植,DSAEK傷口小、恢復快,僅需約三針的縫線,術後排斥機率也較低,因此廣泛應用於角膜內皮疾病的治療,並逐漸取代全層角膜移植。
即便如此,DSAEK手術移植進患者眼內的,是厚度約為150微米,帶有角膜內皮和部份後角膜基質的移植物,有時會因為移植物的切割不平整,影響視力恢復,因此,荷蘭的Melles醫師提出角膜內皮移植術的概念,此術式僅移植厚度約為10-15微米,僅含角膜內皮層及Descemet's層的移植物,不包含後角膜基質,如此一來,可避免DSAEK術式的缺點,例如移植物切割不平整等,因此患者術後視力恢復更好,據統計,在成功的手術後,大於八成的患者視力可到0.8以上,且相較於目前台灣各醫院常做的DSAEK,角膜內皮移植術可提供更好的視力品質。
角膜內皮移植術最重要的兩個關鍵
一個成功的角膜內皮移植術,有兩個最重要的關鍵,其一是移植物的準備。由於要將厚度10-15 微米的角膜內皮層,從捐贈角膜上撕下,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角膜內皮的損壞,進而影響手術的效果,甚至讓手術無法進行。目前國外眼庫已有提供預先撕好的角膜,但要價不斐,大大增加病人經濟負擔。為了發展分離角膜內皮層的技術,本院角膜科醫師分別遠赴美國及荷蘭進修觀摩,再加以精進改良,成功發展出液泡角膜內皮分離術(Liquid bubble dissection technique),可以在短時間內分離角膜內皮,保持移植物的品質及完整,是國內少數具備此項技術的醫學中心。
角膜內皮移植術第二個關鍵就是將角膜內皮植入到受贈者眼內。由於角膜內皮薄如蟬翼,以往認為即使能植入到眼內,在手術過程中,對移植物造成的損傷,也會使手術效果大打折扣,然而自2006年荷蘭的Melles醫師開始發展角膜內皮移植術以來,手術技巧已有長足的進步,目前已可使用特殊的玻璃植入器,吸取角膜內皮,再由3厘米的角膜小切口植入眼內,透過從眼外輕拍角膜,亦或是透過眼內水流的注射,帶動眼內房水的流動,即可在不接觸角膜內皮移植的狀況下,將移植物攤平於受贈者的角膜後層,之後再於眼內注入空氣,即可借助空氣的浮力,將角膜內皮附著於角膜後層,成功完成角膜內皮移植術。
亞東醫院角膜內皮移植術的發展
近年來本院角膜科醫師專注於角膜內皮移植術的發展,成為國內少數具備完成角膜內皮移植術的醫學中心。患者術前有嚴重的角膜水腫,影響視力,在接受角膜內皮移植術後,角膜水腫在術後一週內顯著改善,視力也有顯著的進步。此外,對於同時患有角膜內皮疾病及白內障的患者,本院也完成更為複雜的白內障手術合併角膜內皮移植術。
結論
綜上所述,因為技術的進步,對於嚴重角膜內皮疾病的治療方式,從最初的全層角膜移植,進展到DSAEK,又演進為角膜內皮移植術,大大的提升病患術後的恢復和視力,但全層角膜移植及DSAEK在某些複雜性角膜水腫仍有其不可取代之處,因此若角膜疾病影響視力,需接受角膜移植時,最佳的術式仍需由臨床醫師判斷並和病人討論決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