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利・史達雷、茱麗葉・史達雷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日行8千步比每週運動3次消耗更多熱量?走路好處還不只於此,更可改善久坐對身體功能的傷害,讓髖部伸展、潤滑關節,改善膝蓋痛。怎麼走路,對健康的效益更好?本文建議幾個注意事項,並分享4種變化走路法,更能日半功倍。
問你一個問題。有2位女性身高皆為168公分、體重65公斤,其中一位每年燃燒的卡路里比起基礎代謝(一天正常生活燃燒的熱量)高出10萬1,608大卡。另一位僅高出一半,約5萬1,480大卡。請猜猜看,哪一位每週跑步3次,以及哪一位每天走8千步。
每天走8千步的女性燃燒較多熱量。光靠每日走路維持身體活躍就能造成如此大的差異,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走路抵銷久坐傷害 伸展髖部並改善膝蓋痛
走路是久坐問題的解方,不僅能讓你動起來,還能以正確方式移動,換言之,走路能抵消久坐引起的生物力學問題。
長時間坐著會限制你的身體功能,導致肌肉與其他組織變得僵緊,並使你變得不敏捷、遲緩,爬樓梯可能變成苦差事。在最糟的情況下,每天久坐(從汽車座椅換到辦公椅,再到家中的躺椅)可能引發疼痛。
適應坐姿會導致身體前側的肌肉與結締組織縮短,從股四頭肌到髖屈肌,甚至臀肌與大腿後側肌群也會習慣坐著的姿勢。這個變化可能影響我們最終從椅子起身時的自由移動能力。
好消息是走路能改變此情況,讓你的髖部、股四頭肌與大腿後側肌群擺脫直角姿勢,並以自然的方式移動。當有人因慢性疼痛尋求我們幫助時,我們開出的第二個處方是多走路(呼吸練習是第一個處方)。其中許多人是運動員,他們以為自己被迫接受次等運動(走路)。但事實並非如此,許多職業美式足球聯盟的四分衛如今以走路20分鐘開始一天的訓練。
踏步、散步、健行,無論你採用什麼方式,都能伸展你的髖部,拉長因坐姿而縮短的組織,使身體恢復生物力學平衡。移動有助於潤滑關節,並強化支撐它們的肌肉,對於膝蓋痛的人特別有益。
與肌肉不同,軟骨本身沒有血管,透過關節活動(協助營養液體流入與流出)才能獲得營養。當你對膝蓋(以及脊椎關節)施加並移除重量時,等於是以營養物質滋養它們。即便你沒有疼痛問題,這一點依然很重要。若是你已經感到疼痛,就得更重視此事。
盡量日行萬步 記得檢查腳掌腳踝的位置
只需要移動雙腳,一直走下去,直到達成每天8千~1萬步(其中一部分是附帶步數,但有些絕對是刻意的散步)。關於如何走路,有些人確實需要一些細節指導。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員,以下是注意事項。
1. 無需執著走路時機或持續時間
你只需要持續累積步數即可。與其執著於散步「最佳」時機是早上或其他時間,不如問問自己何時有空,這樣反而能走更多的路。
至於持續時間,你可能需要一些較長時間的步行,以達到每天8千~1萬步的門檻,請盡一切努力達成目標,並不需要大幅提高心率或執著於特定時長。
2. 檢查腳的位置
想要組織好自己的身體,便是身體部位都對齊,沒有失衡問題,不讓背部或其他身體部位承受不必要的壓力,你只需要走路時腳掌朝前。如果你從「基準足部位置」(reference foot position)開始,會更容易做到這一點。
以這個中立位置舒服地站著,腳掌朝前,雙腳位於髖部正下方,身體一半重量放在蹠骨球上,另一半放在腳跟上。此外,如果你低頭看的話,你的腳踝應該位於腳掌中線上,而不是往內側、外側、前方或後方塌陷。如果你的腳踝傾向任一側,或雙腿內八,請試試能否找到中立位置。如果你定期查看自己是否站在這個基準位置,就可以開始訓練大腦執行更好的走動方式。
走路時努力維持腳掌朝前,可以讓你發揮自然力學,令步伐更有力量。你也可以想像自己沿著一條狹窄的線前進,腳踩在線的兩邊,這也有些幫助。最後,對準足部位置將成為一種習慣,改善你走路的姿勢。
3. 慎選鞋子(或是不穿)
站在基準足部位置,試著感受一下。然後穿上你平常走路穿的鞋子。有感覺到不同嗎?是否還在基準足部位置上?你能否保持平衡,重量一半在蹠骨球,另一半在腳跟上?或是鞋子導致你往某個方向傾斜?你的腳趾是否遭擠壓?
多數人穿著過度緩衝或高跟的鞋子四處走動,這不僅令他們雙腳無法對齊,大腦也更難取得來自足部的重要感官輸入。越常赤腳活動,對你來說越好。只要地面上沒有尖銳物品,赤腳行走、舉重或從事任何活動都非常安全,甚至有益健康(部分活動一定得穿鞋,像是騎自行車與越野跑步等)。
需要穿鞋時應選擇什麼款式?強烈建議最平底的鞋子,因為這類鞋子對足部的干擾最少。仔細想想雙腳天生的設計。腳跟與蹠骨球位於同一平面,令你達到最佳平衡。當你非得穿鞋時,選擇一雙填充最少但足以保護足部的鞋子。買新鞋時,請選擇極簡的款式。在拿出信用卡買單前,請先試穿並進行基準足部位置測試。
此外,你大致上也不需要擔心足弓支撐墊的問題。足弓是一道非承重表面,並不是用來承重(那是蹠骨球與腳跟的功能),而是為了增添彈性,讓你的腳步更輕盈。
高跟帶來的不平衡問題,可能對於阿基里斯腱與小腿肌肉造成壓力,狀況可能嚴重到超乎想像。我們有位朋友罹患非常嚴重的骨盆底功能障礙,導致她在運動或打噴嚏時可能漏尿。但疫情期間在家工作時,改穿平底網球鞋令她的骨盆底功能障礙症狀得到很大改善。你通常不會將高跟鞋與尿失禁聯想在一起,但雙腳對於全身的影響極大。
同樣的道理,請向夾腳拖堅決說不。你可以在游泳池、沙灘或加油站穿夾腳拖以保護足部。但如果要穿著它們走一段路,你將嘗到苦果。夾腳拖令大腳趾無法正常彎曲(彎曲才能將腳推離地面),身體因此出現代償,造成足底筋膜(連接跟骨與腳趾的組織)與腳踝過度僵緊,可能引起後續疼痛。拖鞋也有同樣問題。請確保你走路的鞋子有包覆腳後跟。
4種走路法 增加對身體的好處
快走的好處包括消耗更多熱量與提升心血管功能。我們十分支持快走,但重點是持續走路(無論你喜歡悠哉散步或在偏好的地點快走都一樣)。請參考以下走法。
1. 走路時用鼻子呼吸
此法既能累積每日步數,也能提高二氧化碳耐受度。你可以自己決定持續時間。你或許只想在其中一部分時間進行鼻子呼吸,這沒有什麼問題。請逐漸增加時間,直到全程都用鼻子呼吸。
開始走路後,只透過鼻子呼吸,盡可能做到最長、最慢的吸氣,時間大約10 秒。然後繼續走,同時屏住呼吸,時間越長越好,然後透過鼻子慢慢吐氣。根據你能忍耐的程度,每1~2分鐘重複一次。
2. 每日走路3 次
無論你有多忙碌,應該還是能抽出10分鐘時間。與其每天進行一次長時間散步,不如分成好幾段:三餐飯後各散步10分鐘。
3. 赤腳走路
1960、1970年代嬉皮運動結束後,赤腳走路不再流行,但我們希望這股風潮捲土重來。赤腳能讓雙腳獲得更多感官輸入,增強雙腳的力量,並幫助你擺脫鞋子對於跟腱、足弓與其他結構的傷害。如果安全的話,我們建議你每週赤腳走路一次,或至少在家裡附近走幾圈。如果不可行的話,在家裡或後院散步時盡量赤腳。你甚至可以指定一週的某天為「赤腳日」。(相關閱讀:如何一邊散步,同時有健腦效果?中醫師:赤腳走路3大好處,最便宜的腳底按摩這樣做)
4. 負重行走
演化為雙足行走是為了方便我們拿著物品,換言之,我們天生就是設計來四處移動與搬運物品。拿著東西是人類的特色,也是一種安全施加負荷於脊椎與雙腳的方式。負荷的本意是對身體部位施加重量(無論多重),好讓它變得更強壯,而且不一定要透過結構化阻力訓練。
在此基礎之上,讓我們向你介紹負重行走(rucking),以背包背負重量走路(此名稱來自「rucksack」,意思是軍用背包)。在增加每日步行的承重上,這是一種簡捷且有效的方式。有些人甚至以負重行走取代跑步。我們個人的觀察是。當你20多歲時,周遭所有人都可以輕鬆跑步,沒有太大問題。但之後每況愈下,到了你40多歲時,可能僅有一位朋友能好好地跑超過8公里。其他人可能受傷,或是不再喜歡跑步的感覺。就是這個時刻,我們看到許多人轉而從事負重行走,試圖以低衝擊方式取得同等運動量。
從某方面來看,你可能早就在負重行走。背著後背包、提著公事包或手提包等,這些都算是負重行走(順帶一提,我們建議你平日使用後背包或斜背包,因為能將重量分散至身體各處。經常將單肩包換邊也可達到類似效果)。
想在平常的體能活動加入負重效果,最簡單的方法是將家庭用品(例如一些罐頭、幾本書或一袋麵粉)放進後背包,綁好固定,然後開始平常的步行。
你也可以不用背包負重行走。我們兩人有時走路會提著14公斤的沙袋,且把握所有能提物品的機會。比方說,我們旅行時會選擇使用圓筒包而非滾輪式行李箱,以迫使自己提行李。(相關閱讀:在家走10步,就能練全身肌肉與心肺!歐美新流行、兼具重訓與有氧功能的「農夫走路」怎麼做?)
市面上也可買到專為負重行走設計的裝備。美國運動器材公司GORUCK販賣的背包便附有袋子可以放槓片與其他相關設備。此公司由前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傑森.麥卡錫(Jason McCarthy)與太太艾米麗.麥卡錫(Emily McCarthy,中央情報局前員工)共同經營。傑森清楚地說明了負重行走的優點:「它結合了肌力與有氧運動。討厭跑步的人可以把它當成有氧運動,討厭重訓的人則可把它視為肌力訓練。」
(本文摘自凱利・史達雷、茱麗葉・史達雷著,《身體要你動:十項自我檢測和提升訓練,找回你該有的靈活與健康》,大家出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