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高希均教授:唯有「開放」,台灣才能走向「文明」|《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

天下文化出版
更新於 2024年03月07日04:11 • 發布於 2024年03月07日16:00 • 高希均

※本文擷取自高希均教授新作《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五冊)》《開放:突破台灣格局》

可愛的景象與可慮的「若有所失」

與當前世界每人所得排名前30名相比,台灣完全沒有自卑的理由。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預估2015年每人GNP的國際評比,經過價格指數(PPP)調整,台灣為44000美元,超過法國的40380美元,英國的39460美元,日本的39060美元,及韓國的36250美元。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當外國友人訪問台灣時,他們也會驚喜地在這個島上看到這些景象:

  • 這是華人世界中最自由民主的社會,並且夾雜了「亂」中有「序」以及「鬧」中有「趣」的多元。
  • 這是一個方便、安全、價格便宜的旅遊之地。高鐵、捷運、公車、計程車應有盡有。全島既有山,又有海,時時見到藍天白雲,真是美麗之島;空氣還乾淨,英語也還普及。
  • 都市與鄉區的人民,共同擁有友善與熱情,使你賓至如歸。
  • 四處可以看到現代、傳統、本土的生活方式,民情風俗及多元建築。目前在台的外籍配偶,已近四十七萬人。
  • 台灣又是一個科技與人文的匯聚之所,科技產品暢銷全球,文化產品散布全島;大學在各縣市林立,小吃散布大街小巷。

可是另一方面,台灣當前最大的困境居然也是來自民主選舉及人民的冷漠。為了贏得政權,就鼓動民粹。在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民粹風浪中,政黨之間已變成「惡鬥」,媒體已變成「惡報」。

冷漠的大眾把焦點縮到身邊的小確幸:明哲保身。20多年的民主洗禮,竟然出現了當前的「若有所失」的低迷現象:政府失能、國會失職、媒體失信、經濟失調、企業失責、世代失落……。從1980年代虎虎生氣的四小龍,變成了自我催眠中「溫水的青蛙」,真是情何以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我們該怎麼辦?

試從兩個場景說起。

兩個場景:1965和1997

20世紀下半葉,改變世界政經版圖的兩個觀念,就是「開放社會」與「競爭力」。

齊邦媛教授半世紀前,在台中口譯出「Open Society」這個名詞。這是經濟學大師海耶克教授(Friedrich Hayek)在演講中送給台灣聽眾一個石破天驚的新思路,其影響歷久彌新。

齊教授在名著《巨流河》中追憶這段經歷:1965年10月受命擔任口譯, 「海耶克教授沒有給我講稿,他英文帶有德國腔,不容易聽懂」,心裡有些忐忑不安,演講中「我第一次聽到『Closed Society 』和『Open Society』這兩個詞」,當場就譯成「封閉的社會」與「開放的社會」。「後來大家果然繼續這麼用,這給我很大的鼓勵。」在場的施建生教授很稱讚這個譯法。

在以後的半個世紀,「開放」(openness)及「開放社會」變成了「落後地區」要變成「開發國家」最重要的一個啟蒙觀念,也是一個最有效的發展策略。美國因為擁有全球最「開放社會」,它變成了最有競爭力的社會;中國大陸因為推動「開放」,才有可能在30年間「和平崛起」,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變成了世界坐二望一的大經濟體。

1997年4月《遠見》雜誌首次邀請了哈佛大學波特(Michael E. Porter) 教授,來台傳授全球競爭力理論與策略(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Strategy)。他以實例指出:

當美國擁有「開放社會」時,全球的優秀人才、最新科技、巨額資金、多元資訊、新穎產品全都爭先恐後湧入。社會愈開放,競爭愈劇烈,產品品質就會愈好,價格就愈低,消費者就愈受利,整體競爭力就會愈高。

這個競爭力策略立刻受到朝野共同重視。波特教授三本厚重的著作也先後譯成中文。受到這個學說的催化,對當時台灣經濟策略的修訂及推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政局陷入混沌

可惜的是,隨著陳水扁總統執政(2000~2008),「開放」的政策因涉及到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立刻受到挫折,又夾雜省籍情結、統獨之爭及親美親日的敏感性,使台灣的政治、媒體、國會陷入空前的混亂與不安之中。

這種「亂」使得重大政策(從國防、教育到環保)產生分歧;使得重大投資案(包括投資項目、地點、來源等)引起爭論;使得「政策買票」合理化;使得兩岸關係的發展陷入僵局;使得人民安身立命的長期打算出現問號。

「開放」才是活路

開放是不容易走的路,更不是一個空洞的政策宣示。當前流行的民粹說法是:只要台灣一開放,外國人及外國貨進來,就搶走了台灣人的飯碗及生意;殊不知,引進的人才,透過他們的貢獻,可以創造出連鎖的、相乘的商機與投資, 以及台灣的聲譽。美國歷史顯示:如果近百年來沒有吸取到世界各國人才的貢獻,哪會有富強的新大陸?賈伯斯就是一例,他的生父是一個敘利亞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生。

沒有世界頂尖的人才,就不要想賺世界的錢。一個小島的人才是不可能自給自足的。2013年美國《哈佛商業評論》選出「世界級企業領導人100位排行榜」。台灣只有一位,是排名83的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這是聯發科技的驕傲,但只有一個台灣人出現在100位世界級人才中,是否有些孤單?

我們也要指出:「開放」即使在先進國家,也仍有各種程度的不開放,如對移民、科技等限制。「開放」實在是一個民主體制、法治社會及心態公平、全球化合作下的折衷。台灣不肯、不敢、不夠開放時,也就會理所當然的變成各種國際經濟貿易協定的局外人。台灣的命運掌握在人民的開放心態之中。

要去除小格局思維

推動「開放」政策,先要剷除內心深處小格局思維。當小格局影響政策方向時,就立刻被各種恐懼綁架:恐懼自己會上當,恐懼無力面對改變,恐懼「有力團體」反對,恐懼「短期衝擊」太大,恐懼「意識型態」不正確,恐懼輿論責難。當前台灣,在產官民三大領域中,小格局的陰影無處不在:

  • 產業界甘於小成(不敢大創新)。
  • 政府只敢做「小決定」(不敢大突破)。
  • 民間只想貪圖小便宜(不肯多付稅)。台灣的「悶」經濟就是這「三小」的溫水經年累月煮出來的。此刻必須要讓我們的心智、思維、步伐、策略、創新、膽識來個徹底的解放,把它們放大、放快、放遠。

如果產官民三方能共同努力,構建開放社會,那麼鎖住心胸的那幾道鐵門就能打破,競爭力的提升就有可能。

那些反對開放的人,事實上是犧牲了全民利益,來保護低效率產業,使全民受損。這種為一己之私,犧牲整體利益的例子,居然在民智開放的台灣仍受民粹的操弄,能得到「民意」的支持,令人百思不解。

不要低估民間活力

30年來大陸只敞開了半扇開放之門,已經在世界市場上勢不可擋。面對開放,我們的官員太謹慎小心;民意代表則心中各有利害關係的盤算;產業大多數穩紮穩打;最敢冒險、最有衝勁的還是民間的中小企業。

民間把問題看成機會,小格局者把機會看成問題。當非洲人不穿鞋時,民間的鞋業看到的是空前的機會,小格局者看到的是赤腳。

開放的大格局必須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先開始提倡;他們通常高估了自己聰敏的裁決,低估了民間的本領與智慧。民間迫切需要的是公部門的效率與執行力,因此「保護」的「好意」常常得不到「好報」。

讓我再重複一遍:「保護主義」是「開放」的死敵。不少人總以為保護國內低效率、低生產力的產業是件天經地義的事,殊不知正因為如此,這些低效率的產業只能付低工資、賺小錢,也就根本沒有資金以及能力開發新產品、新市場。年復一年地把我們的資源用在缺少競爭力的生產上。

「防弊」則是「開放」的死巷。為了防弊,就要增設各種防範,生怕圖利他人,生怕不確定性。所增設的各種規定,又再做最僵硬的解釋,它就扼殺了彈性、創新、生機及各種產業及異業結合的可能性。政府太喜歡管制,太不放心鬆綁。政府要勇敢地冒些風險,減少管制(deregulation),讓市場機制決定優勝劣敗,才能提升競爭力。

「開放」就是透過市場的競爭機制,決定成敗;禁不起考驗的自然就淘汰, 正因為有淘汰,產業主不得不拚命努力,有生命力的新產業也可以興起;僱用的工資也就可以上升。

如果因為開放而受到淘汰的產業,政府自也可以考慮短期的救濟及轉業的訓練;但千萬不能因此而不敢開放,尤其不能鎖國。

總結來說,開放的一端是「鬆綁」,是釋放各種限制,創造各種新條件,用以激發社會的創意以及適應新科技帶來新遊戲規則。另一端則是「規範」,一種共同的約束(包括道德上的),用以確保不產生「混沌」與「亂象」。「開放」 不僅指有形的法規,也必須包括消除無形的歧視─對性別、宗教、省籍、年齡、智障等。

開放社會是一個公平與透明的舞台,人人都有機會各顯神通。

「開放台灣」到「文明台灣」

這本取名《開放台灣》的新書,共有3部31章,約13萬字,取材自近年來所撰述的文字,書中從國內外各種實例及切身經驗不斷指陳:只有開放、興利、鬆綁,台灣才有出路。

在開放的社會裡,我也必須強調:年長者要以身作則,年輕世代要自創前途。我提出的「新」獨立宣言是:

自己的功課自己做;
自己的工作自己找;
自己的家庭自己建;
自己的舞台自己尋;
自己的晚年自己顧;

人生的起點是奮鬥,沒有奮鬥的人生,等於沒來到人間。人生的終點是分享,不肯分享的人生,早應消失在人間。這個世界最可靠的不是政府的承諾、企業的善意、第三方的支付;而是自己的爭氣。

儘管全書強調「開放」的重要,但它是個奮進的策略,是個努力的啟航;歸宿是要台灣變成一個真正文明的社會。

讓我列舉這一張「文明清單」,它共有八項需要全民努力:

  • 社會要擁有現代化的基本設施與生活環境。
  • 社會要擁有文化、教育、科技、醫藥、環保等高度水準。
  • 人人要有同等的權利、義務與機會,不能有性別、宗教、膚色、方言等歧視。
  • 個人不能變成社會的負擔,因此要自立自主。
  • 個人要變成社會的資產,因此要分享、分擔。
  • 沒有戰爭的復活、民粹的恐懼、貧窮的威脅、不公不義的傷痛。
  • 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與時俱進」的危機感及改革。
  • 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融入世界的決心與政策。
  • 台灣人民,如果拋棄意識型態,共同認真努力20年,在2030年代,世界上將有可能看到一個「文明台灣」的燦爛。

2015年5月

>>馬上加入 天下文化 官方LINE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4
  • 左素琴
    這話請對中國說,臺灣夠開放了。
    2024年03月07日23:44
  • 崔漢l
    要想經濟好削減人口?削減人口啊!
    2024年03月07日20:02
  • 茂 茂
    台灣已經很開放了,民進黨可以搞成。 同性戀都可以合法化,不開放嗎。
    2024年03月07日17:50
  • Amanda
    講那麼多,只要解決台灣內部的中共同路人(不分黨派)台灣就會和諧了
    2024年03月07日16:2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