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寶林廚師手有米酵菌酸 台大法醫所:下毒機率低

中央通訊社
發布於 04月02日08:16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出現新進展,台大法醫學研究所長翁德怡(前)2日下午說明,廚師手部驗出米酵菌酸,應該是間接沾到毒素,留下痕跡的媒介,毒素與 本人沒有關係。 中央社記者裴禛攝 113年4月2日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曾以寧台北2日電)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廚師手部發現米酵菌酸,台大法醫研究所長翁德怡認為,下毒機率低,以結果分析,廚房中存在毒素濃度更高的食材,廚師因接觸而污染手部。

台北市政府今天舉行記者會說明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進展,衛生局3月24日首度前往餐廳稽查時,採集刀具、砧板等環境檢體,及人員手部生物檢體,由台大法醫所協助檢驗,在餐廳環境、人員手部等環境及生物跡證中驗出米酵菌酸。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翁德怡下午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這次驗出手部有米酵菌酸毒素的是廚師,應該間接沾到毒素,留下痕跡的媒介,毒素與本人沒有關係,假設廚房存有高濃度米酵菌酸的「食材A」,廚師伸手拿取、烹飪,米酵菌酸不是細菌,不會繁殖,手部只會沾到一點點。

翁德怡說,手部極低濃度的毒素,即使廚師再去拿取「食材B」,民眾吃了低濃度米酵菌酸的「食材B」,中毒嚴重程度取決於食物所含米酵菌酸的量以及病人的進食量,客人也不會有問題。推測廚師下毒機率低,因為當天並非所有客人都出問題,下毒不會如此不均勻。

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接受媒體電訪也提到,從目前資料來看,較合理的解釋為,污染發生在3月19日到24日間,廚師雖然可能有每天洗手,但每天反覆處理食材,24日採檢當天又再接觸,因此才會驗出米酵菌酸。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廚師手部驗出,本身身體卻無異狀。楊振昌說,皮膚本來就是保護作用,接觸的也不是高濃度純毒素,加上目前沒有任何文獻提到皮膚接觸米酵菌酸會造成問題,也未曾發生過職業暴露造成中毒。

楊振昌說,此次驗出,就確定是寶林有問題;若後續環境檢體也有培養出會造成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就可以更加確定,也可以排除人為下毒可能性。(編輯:管中維)1130402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牧文
    請參考: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201055 「遠百信義A13寶林茶室的食物中毒案爆發以來,除了在14名受害者身上驗出米酵菌酸外,始終未在餐廳食材、器具及環境中驗到米酵菌酸,也讓這起食安風暴陷入迷霧,不過台大法醫研究所卻在1日晚間通報台北市府,首度在廚師手部樣本中驗出米酵菌酸。」 所以啦。廚師既然手上有毒,那麼怎麼不可能下毒給人吃膩?是不是? 既然確定是有毒,環境還是要再確認一下,不是嗎? 如果帶入菌種在食材上發酵產生毒素,然後把食材摸來摸去之後就去作各種食物加工,不算下毒嗎? 那個就叫無差別殺人,好嗎? 這和拿衝鋒槍到校園隨便開槍有什麼兩樣?同樣是不知道碰上了哪個人就會沒命,不是嗎?
    04月02日10:1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