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生活在戰爭與動亂之中,我們仍然緊握著彼此的手重建家園」──敘利亞朋友的告白
「敘利亞與土耳其的衝突越演越烈,土耳其反攻擊落兩架敘利亞蘇愷戰機⋯⋯」,看著最近敘利亞與土耳其衝突的新聞畫面和電視中殘破的街道,我倒抽了一口氣關掉電視,想起了前半年前與我在英國道別的敘利亞朋友Rihanna。
敘利亞是認識世界古文明的寶庫
Rihanna 是來自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學者,研究專長是阿拉伯語及英語文學,和我一同在瀕危檔案計畫(Endangered Archives Programme)團隊中工作,她負責對阿拉伯語的瀕危古文獻進行建檔分類。
我們都是對歷史文化有興趣的人,因此非常談得來,什麼話題都成了我們瞭解和認識彼此文化的窗口。在我們互相道別的前一個禮拜,當時 BBC 新聞播著有關美軍指出伊斯蘭國(ISIS)正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集結勢力、試圖重整恐怖勢力的消息,畫面上是滿目瘡痍的街道,顯示戰火毫不留情地蹂躪了這個國家。
雖然無話不談,但對於詢問國家內戰及難民情況這類有政治與道德顧慮,而且可能引起談話人創傷回憶的話題總是難以啟齒。Rihanna 看了新聞畫面後淡淡地說,「敘利亞其實是很美的,在我心裡她一直是」。順著這段話語,我問「妳介意跟我分享妳的家鄉嗎?」
敘利亞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擁有超過 700 處的考古遺址,這裡是基督教的發源地、伊斯蘭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曾被羅馬、阿拉伯、拜占庭和鄂圖曼土耳其等古老帝國佔領,輝煌的歷史也在此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層和痕跡,為敘利亞豐富精采的文化脈絡打下了根基。
圖/Shutterstock
公元前 5000 年的歷史遺址慘遭戰爭摧毀
Rihanna 說,「敘利亞在內戰前真的很美,我在首都大馬士革工作,那裡有川流不息的車輛,人群熙熙攘攘,即使來自不同的宗教背景也能相安無事地走在一起,新鮮蔬果花卉和市場裡色彩繽紛的飾品為城市帶來了活力,路邊餐廳攤販飄出來的各種辛香料味,交織成了獨特的人文風景⋯⋯」聽著她的形容,我能想像大馬士革的舊城區在夕陽落下時呈現一片橘紅色,中央的倭馬亞清真寺就像是這個文化軀體中跳動的心臟;而夜晚的燈火璀璨,美個像塊耀眼的寶石,閃爍著漂亮的光芒。
「妳知道嗎,敘利亞不是只有頹垣敗瓦」她說。
從 2011 年持續至今的內戰和伊斯蘭國的文化清洗摧毀了許多珍貴的古城,像是敘利亞的第一大城市阿勒頗( Aleppo,編按:考古學家發現公元前 5000 年就已經有人類在此居住)和有著全人類最重要的考古遺址的帕爾米拉(Palmyra),造成不少文物流離失所,那些在千年歷史洪流沖刷下沒有被擊潰,卻敗給了現代戰爭的古文明遺址,以及無家可歸和被奪去生命的無辜人民,都是敘利亞最大的損失和悲痛。
Rihanna 滑著手機上的敘利亞社群照片對我說,目前敘利亞的政府軍已經收復了大部分的區域,所以重建工作也還算順利,只是如果要復原至適合旅遊的階段,可能還需要至少 3 年的時間。雖然很多地方百廢待舉,但基本上都恢復了秩序。
Rihanna 的故鄉因為不是主要的產油區,也不是戰略位置重要的城鎮,因此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在過去伊斯蘭國趁亂崛起並到處攻城掠地的時候,的確都經歷過警報避難、不時汽車炸彈攻擊的威脅,需要帶上簡便的家當與家人躲避到鄰近的安全地區,離家幾日再回來重拾生活。
警報鳴笛和爆炸聲對當時的她來說,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不是所有的敘利亞人都是難民
看她稀鬆平常和泰然自若地說著這些話,默默讓身為聽眾的我感到難過,順口問了她在家鄉的家人好嗎,她的家人會有機會到英國來探望她嗎。
「我的家人們都很好,大家都會在 Facebook 上相互聯繫和分享生活,敘利亞的人民要返鄉、出入境都沒有問題。雖然許多國際媒體提到敘利亞,播放的畫面總是破敗城市的樣貌,對我們所有人都貼上難民的標籤。不過,如果人民有餘裕,其實想要飛出國都是沒有問題的。」
「只是,正因為我們拿著敘利亞的護照,我們在申請簽證和過海關時,都需要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面對更多的問題。即便我拿著學術研究的簽證,在英國海關和政府機關辦理相關手續時,也常被質疑是不是會逾期滯留英國不回去,或是可能藉此從敘利亞『逃到』英國。因為敘利亞人對別的國家來說,似乎已經與『難民』畫上了等號,也讓敘利亞人入境歐美國家時阻礙比較大。」Rihanna 苦笑著說。
這段話對我來說就像是當頭棒喝一樣,我們對敘利亞的認知大多建立在國際媒體和新聞報導上的畫面與文字。的確,長年的戰爭讓敘利亞元氣大傷,摧毀了大量的家園和街道巷弄,也讓許多人成為了難民流離失所。不過這些集中、片面的資訊,卻成了我們對敘利亞唯一印象的構築來源。
雖然我也明白學識淵博的 Rihanna 算是敘利亞人中的特例,但她也確實提供了另一種思考的面向,「不是所有的敘利亞人都是難民」。當我們在看待一個單一族群時,我們是不是都過多的帶入了先入為主的觀念,產生了以偏概全的認知,進而忽略了每個人背後的獨特性。當我們在面對不同的族群時,是否應該先打破原先建立的刻板印象,重新認識他們呢。
雖然我也明白學識淵博的 Rihanna 算是敘利亞人中的特例,但她也確實提供了另一種思考的面向,「不是所有的敘利亞人都是難民」。圖/Shutterstock
敘利亞是我的家,是我奉獻畢生所學都該回去的土地
我問她,「研究結束後,妳會想要留在英國嗎?」
Rihanna 笑著說,不,敘利亞是她的家,研究結束後她會回去,把這裡學到的數位保存和瀕危檔案搶救的相關知識帶回敘利亞,實際應用在阿拉伯文化遺產與文獻的研究工作上。同時做教育推廣,讓更多的敘利亞學者和研究者們都可以學習,發揮更大的能量。在對話中我明白,Rihanna 來到英國學習一切新知與最新趨勢,並沒有因為英國的異國文化而讓她渴望留在這裡。相反地,這裡的一切只是讓她更加確定自己的文化是多麼的重要。因為,當我們在羨慕他國文化的美與震懾他們的強盛時,正是感受到那文化從古至今所累積起來的雄厚力量。
「如果我們也能夠保留住自己的根源,重建並且傳承給下一代人,我的孩子或是年輕一代的人們明白自己來自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搖籃,擁有著全世界人們歷史教科書都必須認識的起源文化,並且可以親眼看見和生活在這裡,我想,那會是很值得驕傲,也很令人感到高興的一件事吧!」
「所以我一定要回去,敘利亞是我的家,有我的家人,有我的根,是我奉獻畢生所學都該回去的土地」,「只要還有一個人在,即使生活在戰爭與動亂之中,我們仍然緊握著彼此的手重建家園」,Rihanna 堅定地說。
目前敘利亞的在地社群,有許多都已經開始透過社群網絡蒐集過去戰爭前的照片檔案和文字資料,作為重建家園的第一步,同時也藉此凝聚彼此的感情,無形中強化了人民的認同感,以及為漫長的重建工作帶了可以被期待的希望。這些談話讓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則新聞標題寫著:「我們無法保護這個地方,但我們可以保存我們的回憶」。
來自敘利亞的 Rihanna 讓我認識到,每個人都是歷史和生活的連結點,牽在一起後形成了一張網,超越現實的殘酷,更加緊密聯繫,重新建立歷史,回顧過去美好的時光,再繼續向前,然後更珍惜現在。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關卓琦
【延伸閱讀】
●當戰鬥機飛過,他永遠失去了妻女──如今敘利亞百萬平民流離失所、進退不得!
●我們在做的,始終太少──敘利亞醫療現場,最沉重的分享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韋勳 人類本來就不該存在
2020年03月11日08:46
俊明。輕井沢125號 你買美國軍火石油都便宜供應美國就不會被打
2020年03月11日09:51
Cindy 因為有美國...
2020年03月11日09:34
Sarai 珍 人太壞
2020年03月11日13:31
Elvis Huang 以前的敘利亞因為是產油國,所以教育醫療是幾乎免費的,自從美國支持反政府軍開始搗亂後,戰亂便開始了,然後敘利亞人逃難變成難民,再然後才是ISIS登場,發這篇文章的人難道不知道這些?還是故意帶風向?
2020年03月11日11:2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