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來源為Pixabay)
根據外媒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表數據指出,南極上空的臭氧破洞有逐漸縮小的現象,也是首次有完整科學證據證實,全球透過禁用氟氯碳化合物能有效地讓減緩臭氧消耗速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臭氧層破洞
從1970年代開始,在地球大氣上空的平流層(臭氧層)以每十年4%的速度遞減,而在兩極地區的部分季節,遞減速度甚至超過每十年4%,形成所謂的臭氧層破洞。
並非真的是「洞」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實際上並非指真正的「洞」,而是平流層下方的臭氧被破壞,臭氧含量反常稀少的區域。
臭氧層破洞的原因
由於氟氯碳化物穩定且不自燃,其化學性質相當安定,因而被廣泛用在各種工業及生活用品的製造用途上,但也因其的高穩定性而使得被釋放到空氣中時,在對流層裡不會被分解,進入大氣後與臭氧作用分解,破壞臭氧層結構。
臭氧層的作用
臭氧層可以阻擋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進入大氣層,但隨著臭氧層被消耗而變得稀薄,也使得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患者增加。
蒙特婁議定書
為了避免工業產品中的氟氯碳化物使地球臭氧層問題繼續惡化,全球在1987年簽署了《蒙特婁議定書》,禁止排放會破壞臭氧層的氟氯碳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