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肯定有過這麼樣的一段關係:國高中時,妳們四個人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一起下課後到麥當勞讀書、討論著班上哪個男生比較帥、計畫下一個準備追星的行程,甚至連上廁所,大家也都嚷嚷著要手牽手一起去,然而,隨著畢業、彼此分道揚鑣,剛開始可能還有一些互動,但如今卻已形同陌路。
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會在某些回憶的湧現點,憶起那些逝去的青春。而除了彼此的生活圈不再相同,更大的遺憾是互相不再聯絡──友誼的褪色在所有人的生命中幾乎都能發生過,但對比失戀的惆悵和家人親情的羈絆,友情的厚重似乎根本不足掛齒──這就是真實的人生。
友誼的形成,基本上歸類為「空間」「個性」和「共通點」,你們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彼此個性都不慍不火,也有著相同的興趣和目標,當這三種牽動彼此情感的線斷了一條,那麼另外兩條將也很難維繫。縱使曾經多麼要好,日積月累堆疊的尷尬和陌生都會使得破鏡難圓,少了交流,曾經的革命情感都是過往雲煙。
《nytimes》報導,研究發現,在我們所認為的朋友當中,只有一半也認為你是他們的朋友,換言之,朋友只有一半是互相的;而那些可能你根本沒有放在眼裡的人,他們卻把你當成摯友。
這個驚人的發現引起了許多心理學家的注意,也改變了專家眼中對「朋友」的認知,樂觀傾向、自我意識高漲構築了我們心中的友誼圈。
也因為交友型態改變──按個「接受」就是朋友──朋友間的誤會,可能對健康與心態都有一定程度的嚴重影響。因為人們不喜歡聽到:那些看來是朋友的人卻不把自己當朋友。
《bustle》則透過心理學家的剖析,分析與老朋友失去聯繫後,你根本不應該感到難過的主因:
1、所有人都這麼做
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好理由,但每個人突然間與對方漸行漸遠,總是能找到原因或來由,像是生活圈不再相同、互相沒有保持聯繫,甚至可能是日積月累、早就看不慣對方某些習慣的作為,更多的,是工作忙碌、成家立業後,生活重心轉變的結果。
2、友誼本身就不是共同體
對於愛情、親情來說,友誼本身的濃烈程度就比不上它們,因此成年後,除了可能5個在身邊的摯友,大部分曾經的好夥伴、好朋友肯定都不會再聯絡。你不需要難過,因為這是人之常情,不互相經營的感情一定會破裂。
3、人們都會改變
也許有一位朋友陪你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時期,或者學生時代跟你一起翹課、同甘共苦的堅定──並不是說這樣的情感不重要,只是物換星移,人們也是會跟著改變,曾經的回憶勢必美好,但就讓它永存心中吧。
4、懷舊並不是真正的情感
每當老朋友重新再度聚首,懷舊總是我們會思念的經典話題之一,但如果你的友誼僅有回憶和想念過去,那也多少代表了這份友情只能停在過去的事實。
5、你不可能顧及每一段友情
我們肯定都曾經有這樣的猶豫:我對她很好,也把所有的祕密都告訴她、甚至會在出遊買紀念品時,把她視為第一個送禮的對象,可是,怎麼感覺好像她並沒有那麼在乎我?上回我生病,她沒有半點關心,還是只是因為她太忙呢?
亦或者:每次聚會,總是我在群組約大家,一旦我不出聲,群組就死氣沉沉,也沒有人會主動邀約,大家還把我當朋友嗎?
友情是互相的,如果一段關係總是在某人主動後才有所互動的模式,很顯然地,這樣總有一天會讓人心灰意冷。
6、對於真正的好朋友,沒有聯絡也不會怎樣
其實真正的好朋友,「尷尬」這件事情在你們心中是不會發生的,就算不說什麼話、只是一起認真做某件事,彼此還是會互相信任與扶持,這是真正友情的力量,而且也不會輕易改變。
英國心理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也說,每個人一生的朋友是有限的,而這些朋友也有層次之分。最高層的只有1至2人,比方說你的配偶,或那位與你出生入死的多年好友;第二層大約4人,你們會每兩天就聯絡一次,彼此都很了解對方的心、也懂得對方的情緒與憂愁。
再下層的朋友則多是交情不深、認識時間不長、單純工作上的同事;最後則是幾乎不太會有聯絡的酒肉朋友。
不過他強調,在時間、情感有限的條件下,一個人一生中最多只能把感情完全投入在5個朋友上。
專家建議,我們應該仔細檢視生活中哪些人是你「真正的朋友」,並用一些方法來捫心自問:
1、哪些朋友在相處時,我是感到開心、快樂、沒有壓力的?
2、哪些朋友是在我有困難、情緒低落時,願意出面陪伴我、鼓勵我的?
3、我心情不好時,我會想與誰分享?誰又能不把我的心底祕密說出去?
如果那些你覺得是你朋友的人,並不認為你是朋友,你也沒必要感到灰心。可能他們就是你生命中的過客。
延伸閱讀:
Shang Sing✨🌾🍁🎐 真正的友誼是一輩子的,即使不常見面,也會放在心裡,而且保存期限可能比愛情更為長久
2018年07月30日12:56
隨著3c產品愈來愈深入生活、
愈來愈是各有各忙。
人情………
早已淡如輕風!
自顧自的把生活過好、
恐怕更為實際。
2018年07月30日16:03
啊雷 人死,入土為安,不要去打擾
2018年07月30日16:13
蔡宗茂 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只有白開水才是你一輩子的朋友
2018年07月31日17:2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