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紅蟳飼養技術大突破!MIT全人工養殖一條龍,未來不用進口還能出口

上下游新聞市集
發布於 2021年10月05日12:24 • 上下游News&Market

秋蟹正肥,水產店裡的紅蟳炙手可熱,處女蟳、沙公、沙母都是紅蟳,但這些紅蟳有九成都是進口,國內產量極少。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為此花費6年研究,培育出「全人工」鋸緣青蟹,往後台灣不僅可以自己養紅蟳,甚至還可望出口。

俗稱紅蟳的鋸緣青蟹,國內養殖曾超過上千公噸,如今卻只剩二位數,主因是養殖必須依賴野生捕撈的蟹苗,但蟹苗越來越稀少。而水試所最新開發的技術,從種蟹培育到上市前育肥,全部一手掌握,無需再捕捉蟹苗,育成率更提升。水試所並開始規劃建置蟹類專屬培育場,預計2023年完工。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國人愛吃的紅蟳,圖為沙公(攝影/林怡均)

紅蟳自給率僅1成,主因是野生蟹苗減少

紅蟳是國人愛吃的海鮮,但2020年的總產量只有22公噸(養殖產量 12 公噸、野生捕獲量 10 公噸),水試所估計,台灣鋸緣青蟹的自給率僅10%。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說明, 1991年時國內鋸緣青蟹年產量達 1241 公噸,為記錄中的巔峰,傳統養殖方式為將海口野生捕撈的蟹苗放養在土池中,但長期過度捕撈使得蟹苗數量下降,導致養殖量萎縮,最後只好依賴進口。然而近年來東南亞國家也在發展蟳蟹產業,因此輸出量也有限。

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育甄表示,紅蟳在國際上是很有潛力的市場,從FAO數據可以觀察到,全球對於海水蟹類的漁撈量及養殖產量不斷攀升,尤其是養殖產量在14年期間成長了一倍以上,國內必須趕緊發展養殖蟹類才能追上國際腳步。

大眼幼蟲蟹苗-浮游期(圖片來源/水試所)

從種蟹到上市一條龍,整套養殖技術MIT

如何提升台灣鋸緣青蟹的產量?首先必須克服育種問題。陳君如說明,過去 6 年間本來想使用進口種蟳研究,但因進口種蟳會帶有病毒,效果相當不理想,而後終於在台南七股附近找到國內野生的種蟳,便以此發展育種及養殖技術。

於是水試所於2015年起進行鋸緣青蟹創新分階段養殖技術開發,包含「種蟹培育」、「孵化育苗」、「中間育成」、「成蟹養成」及「上市前育肥」等五階段。吳育甄說明,為穩定生產養殖蟹苗,研究中心開發「鋸緣青蟹健康抱卵種蟹育成技術」,計畫性培育抱卵種蟹,穩定生產浮游期蟹苗。2019年完成鋸緣青蟹人工繁殖培育技術,透過水質參數、防逃措施、捕撈方式精進及雌雄分養管理等技術提升鋸緣青蟹的產量。

獨立盒給一隻蟳一間房,脫殼不再互相傷害

為提升鋸緣青蟹養殖的育成率及品質,水試所還發展了「青蟹稚蟹中間育成技術」。吳育甄說明,母蟹可產下200萬至450萬個卵,蟹卵會在10天內孵化,孵化成眼幼體後,經歷約 6 次脫殼、10天內長成稚蟹,稚蟹再飼養45天左右開始將雄雌蟹分開養,接下來經過約3個月的育肥後,即可收成上桌。

「鋸緣青蟹獨立盒養殖系統」也是為了提升螃蟹存活率而設計。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葉信利解釋,鋸緣青蟹的蟹卵孵化成長到稚蟹的過程中,每一次脫殼都是「生死存亡」,因為柔軟的內層沒了外層硬殼的保護,會遭到同類互食,而透過獨立盒的養殖系統,每個格子內養一隻,彼此間就不會攻擊打架,可以安全地長到成蟹。且獨立盒可直立飼養,相當節省空間。

獨立盒飼養系統(攝影/林怡均)

蟹類專屬培育場預計2023年完成,目標要提升存活率

陳君如表示,水試所開發的鋸緣青蟹養殖技術用的是台灣原生種,從品種到養成都是「Made in Taiwan」,因此是國內第一批全人工養殖的鋸緣青蟹。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也已著手規畫建置蟹類專屬培育場,預計將於2023年完成。

陳君如進一步補充,獨立盒的飼養可用室內養殖結合屋頂綠能,讓養殖漁民能更多元發展。下一項目標為提高蟹苗存活率,葉信利表示,目前從蟹卵孵化成長到稚蟹的存活率僅0.5%,而國際間即便是養殖環境較具優勢的菲律賓,存活率也僅2%,水試所目標為在 3 至 5 年內提升到2.5%至5%。

紅蟳飼養技術突破後,可望提升自給率,圖為沙母(攝影/林怡均)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