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國史館與李登輝基金會合作,繼29日新書《李登輝總統故舊僚屬訪談錄》與資料庫發表會後,召開「民主與民主之外─李登輝百年誕辰紀念學術討論會」。共14位學者,連續兩天分就政治、黨務、務實外交與兩岸關係、轉型正義、經濟與社會、思想與信仰等議題發表論文。會中有多位歷史當事人到現場提供親身經驗與寶貴意見。
首日討論會,由松田康博以〈探索巨人的足跡:李登輝總統與他的時代〉開場,松田教授認為李登輝作為政治家是理想主義、務實主義及平衡感的綜合體,也是李登輝實踐哲學的核心。他的實踐原則與蔣經國相符、受到蔣經國的喜愛並加以培訓,使得李登輝成為由威權主義體制下培訓的民主主義者。李執政後,在黨內外的權力關係、保守與改革、新大陸政策及務實外交中維持三種平衡。維持平衡後,如何推動社會朝向理想的目標前進,就是李登輝的「政治藝術」。在台灣進入「後後李登輝時代」,李登輝理想中的「兩個本土派政黨的政權輪替」,或許即將實現,但仍待臺灣人民未來的選擇。
第一場由林果顯、蘇瑞鏘分別報告李登輝在臺北市長、省主席任內的議題。林果顯以都市治理為題,點出李登輝利用走動式管理處理突發的市政問題,如治水、供水及公車與交通。蘇瑞鏘則以黨外省議員對省主席李登輝的質詢為主要探討對象,以地方自治、選制選風、基本人權、政治案件等議題,名之為「民主人權的對話」,並討論李登輝究竟是從保守變為進步,抑或此時仍蟄伏於內心,在主政後才發揮其民主價值,仍待進一步探討。
第二場,先由任育德從早期劉明修《李登輝傳》出發,指出該書是第一本學術化的李登輝傳,具非傳主授權、非官方、日文書寫等特性,徵引史料範圍亦相當廣泛,但仍有未盡之處,例如李登輝的公務出訪,可作為未來的補充方向。羅國儲的論文則指出,李登輝處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的退職問題,是繼承蔣經國的政策,採取階段式的改革,耗時四年,解決治權範圍變遷後必須重新建立國會體系的問題,在政策提出、立法過程都看到李登輝主導的影子。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林孝庭教授,特別跨洋以視訊談話方式發表論文,他說李登輝曾祕密接觸北韓、俄羅斯 分散軍購降低對美依賴。 圖:國史館提供
第三場「務實外交與兩岸關係」為這次討論會最重量性的主題,總共有四篇論文發表。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林孝庭教授,特別跨洋以視訊談話方式發表,論文以各國解密檔案探討李登輝時期軍購案,指出我國對外軍購不僅只有成案的美國F-16及法國拉法葉艦及幻象戰機,實積極尋求各種管道。黃偉修的論文清晰整理大陸政策的機構與決策過程:「國統會決定戰略、陸委會決定戰術、海基會執行戰術」,而現在改由國安會決定架構,其中有李登輝總統對行政院、陸委會協調功能失望的歷史背景。李福鐘在論文指出,李總統對兩岸關係論述雖然在他卸任前後有明顯的差別,但這種「心口不一」,實具有戰略彈性,值得後續主政者學習。廖文碩則以李登輝提出的亞太集體安全構想為出發點,最後促成亞太安全論壇設立,成為我國智庫規劃主導的多邊安全對話機制。
第四場轉型正義,薛化元認為蔣經國時期的改革是有限度的,而李登輝大致承繼了蔣經國的政策,但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調查與補償、台灣歷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國會全面改選、務實外交等方面具有突破性。然而,有關真相調查及責任追究則仍待推動。許妝莊指出解嚴後的長老教會,受到監控的情形反而更嚴重;李登輝以信徒與副總統的雙重身分,為長老教會提供幫助;而總統任內完成國安局的法制化,更使得政府對長老教會的「疏導轉化」得以結束。
第五場有關經濟問題,洪紹洋的論文談到因李總統經濟學者出身及任職農復會的背景,得以與經濟學者建立深厚的關係。過去這群中層官僚並未受到很大關注,值得後續研究注意。連克的論文則以全民健保為中心,點出李登輝的魄力決策使得全民健保得以實施,具體實踐了憲法精神。主持人陳博志資政以自身經驗出發,認為張漢裕教授作為李登輝的老師,也對其有很大的影響。
第六場討論會,李鎧揚的論文回顧了李登輝的求學經歷,其在台北高校雖受到自由學風的影響,但後來在京都大學留學時則受到馬克思主義的薰陶,使得他對戰爭和政府的想法發生相當大的轉變。盧啟明以神學與史學的角度出發,探討李登輝的宗教觀,認為他一開始於召會受洗,日後雖然入籍長老教會,但其靈修仍受到召會影響,接近「靈意解經」,並不像改革宗的傳統經課表及注重牧者的引導。但李登輝的信仰仍能尊崇改革宗「榮耀上帝」反對偶像崇拜的精神;他的內心存在教派矛盾,隨時調整自己,不斷經歷拆毀與重建的過程。
30日最後的綜合座談,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主持,並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暨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教授、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彥圖教授、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副主任張國城教授三位與談。
國史館長陳儀深首先簡介今(31)日開始的赴美行程,包括利用胡佛研究所資料出版的黃杰將軍日記新書發表會,以及參觀美國雷根總統圖書館等,希望能夠提供國內建立本國總統紀念圖書館的法制化參考。這次學術討論會的概念,乃因有李登輝基金會的配合,大量資料出土,借這個機會,提供青壯學者發表,對於李登輝研究有重要意義。陳儀深並強調,這次討論會的目的不是為了歌頌,而是為了理解李登輝這位從威權走向民主的國家領導人;對於過去威權政府的作為,也需要重新認識他,並不是過去抗爭時期「外來政權當然只有打倒而已」這麼簡單,重新認識的過程並非黑白分明的。理解李登輝繼承前人、明確領導方向到各方面的制度化,是國史館辦研討會的重要意義。
蘇彥圖教授則以跨領域的對話出發,認為「李登輝學」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可供各個學門研究;並提出兩個可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即李登輝前後的接班、李登輝的延續與轉變,並期許「李登輝學」的世界化,一起討論在世界史上的李登輝與其他領袖。張國城教授首先讚揚國史館的史料出版工作,並總結兩日的研討會指出,李登輝有幾個特別作為:改變現狀、社會公平、高教與台灣價值觀、「不是我的我」。正常國家與轉型正義是過去李登輝的推動方向,也是未來執政者不可規避的責任。薛化元教授自承陷入回憶,不斷思考李登輝時代的自己在做什麼。在總結討論會時,他指出還缺乏李登輝卸任後的探討,並認為李登輝任後推動正常國家、制憲正名的作為,正是其任期內未能做到之處,也是其未盡之志。
前總統府第一局局長顏慶章與前立法委員吳梓在座談會相繼發言。顏慶章認為李登輝因為內外在因素,不得不有一些妥協,或許可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做比較;並以邱吉爾的三句名言來對李總統肯定:「我的人生已經結束(Over)了,但還沒有完(ending yet)」、「這不是一個結束,甚至也不是結束的開始,而頂多是開始的結束」、「歷史會對我仁慈,因為我去撰寫他」,李登輝就是撰寫歷史的人。吳梓則以個人追隨蔣經國及李登輝的經歷,認為自然、親切、實在這六個字,是蔣經國選擇李登輝的經過。李登輝於國民黨內有力人士如李煥、郝柏村的鬥爭也相當艱辛。
會議以李登輝基金會李安妮董事長的講話做總結,她自承是有幸與父母在家中相處最久的子女。她與父親的對話當中,了解李總統反對偶像崇拜、造神,但她作為子女卻又必須將父親的遺產傳達出去,非常戰戰兢兢。她也感謝國史館張炎憲、陳儀深兩位館長為此做出的貢獻。這次學術討論會以「民主與民主之外」為題,因「民主之外」在她心目中有兩種意思,一種是「Apart from Democracy」,一種是「Beyond Democracy」,這次學術討論會注意到了民主之外的跨領域問題,實在有重要的意義。希望大家能夠一起把這個台灣的珍寶延續下去。
「民主與民主之外─李登輝百年誕辰紀念學術討論會」綜合座談,主持人陳儀深館長致詞,說明這次討論會恰逢李登輝百年誕辰,配合基金會資料出土,讓青壯年學者發表,對李登輝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Eric 鬼扯蛋
自以為是日本人後裔
滾😡
2023年07月31日02:5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