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不到 30 歲在英國創業,她怎麼做到的?

換日線
更新於 6小時前 • 發布於 6小時前 • 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換日線編輯部
不到 30 歲在英國創業,她怎麼做到的?

畢業自高雄女中科學實驗班、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江玉敏曾夢想在能源領域貢獻所長;然而一趟前往西非的旅程,卻讓她的職涯規劃從原本的竹科工程師,變成以 20 來歲的年紀,在英國一手打造國際發展顧問公司的青年創業家。

專業領域的「急轉彎」在外人眼中顯得突然,但對江玉敏來說卻是一段非常自然的、探索自我的過程。「認識自己,我覺得非常重要,你才會知道有什麽事情能讓自己最幸福快樂。」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令她幸福的,莫過於對人的關懷。

從組裝機器人,到真實貼近人

江玉敏「發現幸福」的起點始於 2013 年,她隨清大的國際志工團來到獅子山共和國拜訪偏鄉村落,第一手見證、紀錄當地社會面臨的種種困境。其中一位婦女的自白,令她印象尤為深刻:「她告訴我,她生了 17 個小孩,但是有 11 個都過世了。那當下就覺得天啊,怎麽會有這種事發生?然後也才發現,我會因為這些事情覺得很想哭;但我從來都不會因為做科展機器人而想哭,那次經驗影響到我更深層、更 emotional 的那一塊。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圖/江玉敏 提供

「回台灣之後,大概就蠻清楚自己未來希望做的事情,是和人相關,尤其是和發展中國家特別相關,去處理一些世界上最棘手的,比如說像是貧窮、衝突之類的問題。」

於是她一方面繼續參與志工團,先後造訪了肯亞、坦尚尼亞等非洲國家;另一方面積極地搜尋相關資訊,摸索著職涯的可能性,並發現自己想投身的志業,正是在二戰後興起於西方先進國家,透過援助發展中國家,避免國際動盪的「國際發展」(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領域

畢業後,江玉敏先在坦尚尼亞一所新興大學擔任專案經理,培養實務能力;接著憑藉獎學金前往英國在發展領域首趨一指的發展研究院(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以下簡稱 IDS)攻讀碩士學位,充實專業知識。

海投履歷無下文,卻意外在英創業

當碩班進入尾聲,江玉敏就像所有渴望在海外多留幾年、鍛鍊專業的留學生一樣,開始「海投」近百封履歷,希望加入國際組織,去到發展中國家工作,但卻一直未能找到合適機會;反而是幾個無心插柳的行動,替她埋下了留在英國的契機。

當時正以台灣漁船上漁工所遭遇的困境為題,撰寫畢業論文的江玉敏,偶然注意到一個針對相近命題招募研究團隊的機會,引起她的興趣,馬上邀請了相關專業的教授、研究員組成團隊,一起投標。雖然最後沒能拿下標案,但卻讓江玉敏發現──擔任獨立顧問而非受僱於人,針對包括政府、NGO 與私人企業等客戶所需了解的特定區域/國家問題進行專案研究,並提出可能解方──也是國際發展領域的職涯選項之一。這個想法讓江玉敏非常興奮,並不斷刺激她思考著成立顧問公司的可能性。

「有一次搭火車的路上,突然想到了很多開一間社會企業、處理現代奴役問題的 idea,我就振筆疾書地把它寫下來。當時覺得這些點子都非常好,可是沒有辦法馬上實踐,因為手裡沒有資金,所以只能暫時放在心裡。」

沒想到當天晚上,江玉敏就收到了一封 Email──原來是日前她毛遂自薦、申請實習的企業捎來了回覆,內文不是實習合約,而是直接發給一份顧問合約,針對她的專長領域提供了一筆高額顧問費。

驚喜之餘,她也將之視為冥冥中推動自己開公司的「徵兆」,「我立刻上網搜尋外國人要怎麽在英國開公司,發現對國際學生來說,有一條路徑是變成青年創業家,由學校贊助簽證。」此時正值 IDS 開辦的創業工作坊即將截止,江玉敏趕在最後「壓線」報名,並歷經一場競爭激烈的淘汰賽,最終獲得簽證、以「Humanity Research Consultancy」(以下簡稱 HRC)為名在英國登記成立顧問公司,一舉結合了「留在英國」與「創業」兩個不簡單的夢想。

關懷發展中國家,「本地人本地用」

圖/江玉敏 提供

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發展顧問領域,HRC 的策略除了專攻江玉敏擅長的現代奴役與人口販運之外,更強調「本地人本地用」的理念,因為她發現,許多國際發展研究往往缺乏本地人才提供在地視角,讓她感到十分可惜。比如一次受丹麥政府委託研究非洲漁業的人權問題,研究團隊除了來自台灣的她,還有分別來自丹麥與法國的顧問,卻沒有一個人來自非洲國家。

另一次,她受聯合國的國際勞工組織之託,研究 12 個亞洲國家強迫勞動的申訴系統,而這些國家不僅不包括她最熟悉的台灣,她也不會說其中任何一國的語言,研究過程只能用英文查找資料,或是請當地朋友協助翻譯。

「我們(顧問)的單日薪資其實蠻高的,專案一般以日薪計價,看經驗,平均日薪差不多是美金 350 元、將近台幣一萬元。如果能夠讓發展中國家的人分到這塊餅,而不只是集中在已開發國家的專業人才中,我覺得不僅能嘉惠當地就業市場,更能適才適用。」

於是她推動 HRC 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顧問簽約,進行專案合作,比如近期 HRC 接下的針對巴林人口販運研究案,就交給巴林本地的顧問負責。如今 HRC 已累積了全球約 30 人的顧問網絡,踐行江玉敏對社會企業的美好想像。

看似「不愛國」的行為,是出於最深的愛

而在協助發展中國家之餘,江玉敏也沒有忘記家鄉台灣。

雖然目前並無台灣客戶,但因為歐美客戶的委託,江玉敏平時大量接觸和台灣相關的案子,接洽台灣政府與民間組織,持續關注在台外籍移工的權益,並主動連結台灣與國際組織,比如說服 Human Rights at Sea、The Seafood Working Group 等機構針對台灣案例進行研究;甚至撰寫詳盡報告,列舉台灣在人口販運問題中的不足,並建議美國國務院在相關評級中將台灣酌予降級,鼓勵政策的改善。

邀請外國機構來台「發現問題」,甚至自己把台灣問題公諸國際,乍聽之下恐怕很難和「愛台灣」連結,對此江玉敏表示:「我其實一開始也擔心這樣會不會被認為不愛國,好像講台灣的壞話。但我後來仔細一想,台灣是民主國家,正是因為我非常愛台灣,所以如果我們有做不好的地方,我比誰都還要更懇切地希望我們趕快彌補,尤其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存在現代奴役、人口販運的問題,不是台灣獨有;所以透過吸引國際上的關注,讓問題被看見,希望我們能夠趕快進步。」

令她感動的是,她不是唯一一個這麼想的人。在訪談我國勞動部、漁業署等有關單位的過程中,她發現:「很多高層官員的態度都非常積極、願意改善,連我帶進來的外國研究員都蠻驚訝。比如前一陣子,監察院自己就出了好幾份報告,揭露台灣對外籍漁工的不當對待,要求業主跟勞動部改善。所以其實我在研究的過程裡沒有遇到太大阻礙,大家都是目標一致的,只是參與的方法不太一樣。」

「我不是 NGO,所以並不會去街頭大聲疾呼,那樣做有重要的價值,可是並不是我們的路線。作為顧問組織,我們負責提供解決方案給決策者。」換句話說,「我們要做的不是翻桌,而是一起坐下來好好談,然後一起讓事情變得更好。」

從勵志電影學「失敗」:往前走就對了

儘管疫情期間,HRC 許多在各國的田野訪問被迫取消,但案子仍然透過數位方式持續進行,江玉敏的工作日常充實而緊湊。

回顧她的職涯探索之路,看似幸運順遂,其實也經歷了不少挑戰,從說服父母同意自己到非洲工作、尋找出國讀書的獎學金,到在英國求職,乃至於創業後從零開始開發客戶⋯⋯即便結果圓滿,但過程中其實以挫敗居多。

「挫折一定有很多,可是我其實不太會花時間難過。」她笑稱自己愛看勵志電影,為的不是盲目的正能量,而是認知到挫敗的理所當然、稀鬆平常。「你一定要前面失敗過很多次,最後才會找到你的經驗。所以不太需要浪費時間抱怨或可惜,盡快想下一步其實就 ok 了,真心想做的事情,遲早會屬於你的。」

她也鼓勵大家追尋夢想,找到適合自己發揮所長、回饋社會的工作:「我覺得自己心靈上過得比較快樂滿足的時候,也比較有能力回饋給社會和身邊的人。如果我沒有把自己過好,甚至充滿怨懟,我所散發出來的能量也不會是好的。所以照顧自己不只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身邊的人、對這個社會負責。」

【延伸閱讀】

●產品這麼好、世界這麼大,為何只能一輩子待在台灣?──隻身赴日從零開始拚外銷,我的驚奇收穫與答案
●當台灣「薪酸」躍上國際新聞,成為對岸媒體的笑柄──慣老闆們「缺乏制衡與競爭」,政府還要挺?看看新加坡怎麼做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2
  • 五餅九魚Joy
    「受丹麥政府委託研究非洲漁業的人權問題, 研究團隊除了來自台灣的她, 還有分別來自丹麥與法國的顧問, 卻沒有一個人來自非洲國家。」 有沒有可能整個團隊研究台灣「國權」 關於我們加入聯合國 然後你剛好來自台灣💪👍
    4小時前
  • Pin@TW
    「挫折一定有很多,可是我其實不太會花時間難過。」
    5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