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常吃魚護心更長壽?5種魚真的要少吃!反增致癌、傷肝、高血壓風險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9月05日04:00 • 發布於 09月04日04:00 • 新聞中心蔡經謙

吃魚能補充優質蛋白質,常吃鯖魚、秋刀魚、鮭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研究指出還有保護心臟、降低壞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的效果。不過吃魚也要聰明吃,愛吃「5種魚」可能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容易吃進毒素或重金屬,甚至提升致癌風險。

1.炸魚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食材本身再健康,料理方式不佳也會讓營養大打折扣,甚至增添致癌因子,英國傳統料理「炸魚薯條」就是代表之一,因為高溫油炸會破壞營養素,且炸物高油脂、產生反式脂肪,多了三高、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反而抵銷了魚油的功效。

2.烤焦的魚

烤魚烤到「恰恰」帶點微焦最是香氣逼人,但如果為了健康著想,烤焦的食物還是能避就避,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曾在臉書貼文提醒,蛋白質燒焦後會產生的多環芳香烴,已被證實為一級致癌物,雖然攝取量不見得會直接導致癌症發生,但還是建議避免,同時也要多吃蔬菜降低罹癌風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3.中式鹹魚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曾把「中式鹹魚」列為一級致癌物,與菸酒、檳榔、香腸培根等加工肉品同級,主要原因在於鹹魚的加工過程中會添加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碰到高溫、與人體腸胃道中的胺類作用下,可能形成致癌物亞硝胺。

農業部曾對此釐清,魚肉製品中硝酸鹽與亞硝酸鹽添加量只要低於70 mg/kg (ppm),其致癌的可能機率將相當低,因此魚肉加工品仍可添加必要的食品添加物,只是使用量須符合法定標準。

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也認為,不是吃了一塊鹹魚就會罹癌,重點還是在於飲食習慣,這些有疑慮的食物不要天天吃、吃過量,或者有意識搭配新鮮蔬果補充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也能抑制亞硝胺形成;而且鹹魚本身鈉含量很高,吃多也不利血壓控制、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最好還是別吃太多。

4.深海魚、大型魚類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大型深海魚類」少吃的說法吧!根據農業部介紹,深海魚、大型魚類因為生命週期、生物累積作用,容易累積重金屬(汞)、戴奧辛、多氯聯苯、環境荷爾蒙等污染,尤其像是鮪魚、旗魚、鯊類等大型深海魚特別要留意。

衛福部建議,孕婦、嬰幼兒最好必要吃深海魚、大型魚類,如果一定要吃,每週不要吃超過1次,每次不要吃超過50g,且記得避開「魚皮、內臟、魚卵」等油脂含量高的3部位。資深護理師譚敦慈接受《早安健康》專訪時也曾建議,可以的話吃魚要選「放在盤裡能完整看到頭尾」的小型魚類,煎魚時多一個「去皮」的步驟,還能減少40%重金屬攝取!

5.有衛生疑慮的生魚片或海鮮

生魚片看起來「尚青」,但保存或衛生條件上只要有一點疑慮,就會大幅提高食物中毒的風險。重症專科醫師黃軒過去就在臉書貼文提醒,魚蝦貝類要特別小心寄生蟲,例如肝吸蟲、異形吸蟲等,要是海鮮沒有充分煮熟就有風險,有研究發現,感染寄生蟲可能侵犯肝臟、膽管而引發肝硬化、膽管炎、甚至膽管癌等嚴重疾病。

前陣子一位65歲慢性肝炎的患者,也因為不慎吃了有海洋弧菌的生魚片,上吐下瀉緊急掛急診,差點因猛爆性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致命,死亡率超過50%。內科醫師陳威龍在專欄文章呼籲,免疫力較差的族群要多留意,最好不要生食海鮮,以防感染釀大禍。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常吃魚護心更長壽?5種魚真的要少吃!反增致癌、傷肝、高血壓風險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Jimbo
    孕婦、嬰幼兒最好「必要」吃深海魚、大型魚類⋯
    09月05日04:1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