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菲」奔30!首次義診野戰醫院 克難手術拔苦予樂

大愛新聞
發布於 09月10日04:08

回顧1995年,慈濟在菲律賓首次偏鄉義診,當年,幾張教室課桌椅拼湊起來,就是貧病居民渴求的行動醫院。呂秀泉醫師走在最前,也帶領得意門生,一同下鄉付出。其中的一位外科醫師柯賢智,經常從天明做到天黑,手術室一待就是大半夜,腰直不起來,腳都站到腫脹了,但隔天依然捨我其誰,出現在義診的現場。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醫護就定位,6座手術檯同步動刀,入夜後最後一位病患是她,從頭到腳長滿大小腫瘤,45歲的巴娜。

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外科醫師 柯賢智:「從(早上)8點開刀開到半夜,已經答應他們要開,就是要開,假如沒有那個機會給他們開刀,一輩子就是變這樣了。」

儘管環境升級,在菲律賓義診現場也難以面面俱到。羅娜肩上的重擔,化驗後是個惡性腫瘤,痛起來絕不像表面如此淡定。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居民 羅娜:「如果一邊痛到不好睡,只能轉側另一邊。」

慈濟志工 洪英黎:「我們會盡全力幫助妳。」

人醫團隊討論病理報告,研判要儘速轉診才好。

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外科醫師 柯賢智:「我們想辦法幫病人轉診到馬尼拉,你把(病例資料)寫給洪英黎師姊,大的腫瘤,我們因為這邊不可能開刀,這些醫生真的很有愛心,他們是想,想辦法可以幫助他們。」

一雙雙神醫妙手,但都不是鐵打的。

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外科醫師 柯賢智:「腰會痛、腳會腫,早上起來就會痛,今天我穿這個(彈力襪),明天還可以開刀。」

全副武裝,才能在有限時間,完成最多手術。外科付出的每分鐘,可能改變病人一生。

首都馬尼拉到碧瑤沒有航班,車程至少要4個小時。

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外科醫師 柯賢智:「我們第一次義診就是在這裡。」

30年前,借用碧瑤獅子會所,當診間和手術室,短短4天,為173位貧病患者做手術治療。

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外科醫師 柯賢智:「第一次做義診的時候,我們的膽很大,很大膽,什麼都沒有,有了慈濟以後,跟我配合。」

為晦暗生命,敞開光明,往事歷歷在目。

慈濟菲律賓分會首任執行長 林小正:「你有做一個木門,辦公桌全部併在一起,你還記得我們是借住到寺廟,向他們借大盆桶。」

克難野戰醫院,沒有病床,手術完,醫師們親手抱著孩子、扛起擔架,如釋重負。入夜後,千里迢迢來就醫的老弱病幼,仍在等待。

慈濟菲律賓分會副執行長 楊偉順:「這城市在菲律賓來說是個貧窮的城市,多數人連吃飽飯都有問題了,何況要花幾千元搭車到三寶顏找我們,所以我們就來到這裡義診,上人告訴我們,苦難的人走不出去,我們要走進去幫助他們所需要的。」

政局紛擾,社會動盪,1998年,菲律賓慈濟人醫會仍到三寶顏,為6千多病患看診,義診工作隊伍更完善。

慈濟菲律賓分會首任執行長 林小正(1998):「義診之外,我們還做醫療跟衛教的宣導,不要因為不小心,就去發生這種小病,甚至於喪失生命。」

從義診起家,菲律賓慈濟志工,形成穩定社會的力量,也是人醫們背後的支柱。

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外科醫師 柯賢智:「為什麼要做外科醫生,因為,為了要幫助貧窮的病人,外科醫生是賺錢、賺錢,把我小時候的願望都忘記了,第一個是我感恩我媽媽(邱淑美),把我帶過來慈濟,第二個感恩上人,有機會來幫助人,把我小時候的願望可以做得到。」

菲律賓第一代慈濟人醫,找回初心,也不忘初衷。

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外科醫師 柯賢智:「若問我血型是A、B、O,我的血型是慈濟,30年了,頭髮以前是黑的,現在是白的,看到他們(病人)的笑容,永遠永遠都不會忘記,因為看到他們的笑容,所以我們到現在還在做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