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底發生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今天偵結,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過失致危害人體健康、過失致死、過失傷害等罪嫌,起訴負責人黎仿軒、王姓分店長、周姓主廚、胡姓代班廚師、阮姓實習生等人。回顧寶林茶室外界一度懷疑是人為因素,後續隨調查發現是產生邦克列酸毒素。
寶林茶室案發生在去年3月中下旬,一共累積6人死亡。起出先發生有吃炒粿條等民眾,吃完當晚出現嘔吐、腹瀉等狀況,隨後狀況惡化快速,不久後出現2名個案死亡。其中一名死者女兒,認為父親沒有任何慢性病一直都很健康,難以接受吃個飯人就走了,因此同意司法相驗。
期間各界猜測不斷,原來寶林茶室原本就計畫去年3月31日租約到期後停業,並且傳出寶林茶室負責人跟菜商發生過債務問題,有營運問題,以刑案角度了解是否為人為故意或是過失造成慘案。期間另有醫師猜測是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的「米酵菌酸」中毒,或是仙人掌桿菌導致。
本報當時3月底獨家報導馬偕醫師毒物科主任蘇昱彰開第一槍指出,疑似是我國首起「米酵菌酸」中毒,當初遇到患者時,一度以為遭到下毒,後來發現與大陸廣東曾發生的案件相似,因此推測為食品發酵產生的毒素「米酵菌酸」。
除了人體檢驗外,衛生局也針對寶林茶室的廚師的宿舍、餐廳環境,以及餐廳原料等採檢。不只有吃粿條、河粉者人體檢驗出陽性,廚師的手部也有驗出陽性。後續,衛福部為避免因此次中毒事件「米食」被汙名化,將「米酵菌酸」改為「邦克列酸」(英文Bongkrekic Acid )。
檢方表示,北市信義區去年3月14日3月17日氣溫漸升,3月18日降溫,遠東百貨信義A13每日營業時間結束即關閉空調,室溫升高,周、阮、胡下班前以水柱沖洗廚房地面,汙水由粿條置物籃旁的水溝排放,認為廚房「悶熱潮濕」環境,符合「唐菖蒲柏克氏菌椰毒病原型菌株」生長並產生「邦克列酸毒素」。
雖然其使用的粿條為大粄城委由益弘製造,但是在常溫運送未開封粿條不會受汙染,可是寶林茶室負責人黎仿軒、代班廚師胡清富、寶林A13店長王順德、內場廚師周日豪、內場阮姓實習生等人涉嫌圖一時方便,會提前一日或數日,將未拆封的小包裝粿條剪開拆封後,裝入大塑膠袋內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