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憂鬱症是什麼?一文看8種常見憂鬱症類型有什麼不同(內附憂鬱症測試量表)

健康遠見
更新於 23小時前 • 發布於 23小時前 • 閱讀,對身體好!

你是否曾有過下述這些感受?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因為想停止焦慮而更焦慮。

▍感覺窒息、厭世,不想面對明天。

▍無法停止和他人比較,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自暴自棄,認為這輩子沒有希望。

▍像快要淹死的魚,喊不出救命……。

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總是充滿挑戰與高壓,常讓人質疑自己,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如無助、焦慮、恐慌、擔憂、絕望等,若一直忽視這些身心的求救訊號,將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在臨床上,根據引發憂鬱症的特徵,對憂鬱症進行了分類,有8種常見的憂鬱症類型。

內源性憂鬱症

內源性憂鬱症一般指在體質基礎上產生的憂鬱狀態,無法證實與器質性病因(Organic cause)❸或與心理壓力(psychological stress)的因果關聯。

症狀通常為情緒低落,可從輕度的心情不佳到憂傷、壓抑、苦悶,甚至悲觀、絕望;思維遲鈍,甚至會表述不清,出現溝通障礙,存在認知扭曲,甚至過分貶低自己的情況,認為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否定自己的能力。

活動減少,主觀感到精力不足、疲乏無力。伴有睡眠障礙、食慾減退、消化不良、體重減輕、口乾、便祕、性慾減退及心慌胸悶等軀體不適感。

❸器質性,指身體的器官組織發生病變,導致其功能減退或喪失。器質性精神障礙(Organic Mental Disorders)則是因為(顱內、顱外、體外)致病因素造成腦結構損傷或功能受到影響,引起精神異常表現。

反應性憂鬱症

這是重大的精神刺激和挫折導致的病理性情緒反應,例如,嚴重的意外災難、沉重的意外事件、親人突然亡故、事業失敗、被誣陷或陷於難以排解的糾紛、失戀或夫妻不和等。情緒上消極悲觀,嚴重時表現出自責、有罪惡感以及厭世等。

隱匿性憂鬱症

病人並沒有明顯感到情緒低落,而是出現了一些生理反應,例如,胸悶氣喘、失眠多夢、體重減輕等。患者在憂鬱症明確診斷之前,四處求醫,久治不癒,進行各種各樣的檢查,始終得不到明確的結論。在臨床工作中,這種類型的憂鬱症就稱為「隱匿性憂鬱症」。

藥物引起的繼發性憂鬱症

藥物會誘發情緒反應,例如,降血壓藥、抗心律不整藥、抗精神病藥、解熱鎮痛藥、避孕藥、荷爾蒙等可能引發藥源性憂鬱症。

軀體疾病引起的繼發性憂鬱症

身體疾病可以作為易激性(irritability)因素,也可以直接影響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代謝而繼發憂鬱症。例如,內分泌系統疾病、腦梗塞(缺血性腦中風)、帕金森氏症、癌症、內臟器官疾病,以及流感、愛滋病、肝炎等疾病會伴發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

由於生產後的女性荷爾蒙劇烈改變,情感會變得相當脆弱,當出現外部的刺激時容易出現憂鬱症狀。典型的產後憂鬱症最有可能發生於生產之後的 6 週內,部分產後憂鬱症患者會在產後的 3~6 個月時間裡自行康復,但也有比較嚴重的患者會持續數年,而且再次妊娠極可能引起憂鬱症復發。

更年期憂鬱症

更年期也是體內荷爾蒙劇烈變化的特殊時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會引發更年期憂鬱症。病因可能與內分泌系統機能減退、代謝功能失調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有關。女性患者多在停經前後, 45 至 55 歲時發病,男性多在 50 到 60 歲發病。

老年期憂鬱症

近年來高齡化加快,老年憂鬱症變得更加常見。老年人由於生活環境變化、身體疾病增多、兒女疏遠、喪偶、直面死亡來臨等因素影響,出現焦慮、憂鬱。據統計,老年人群體中,患病率達到 5% ~ 15% ,一般女性高於男性。目前,老年期憂鬱症與老年痴呆已經成為影響老年人最主要的兩類精神性疾病。

另外,還有兩類人群需要我們特別關注:青年學生和年輕白領。在這兩類人群中,憂鬱症患病率正在上升,致病原因主要來自壓力和人際關係障礙,且沒有好的情緒宣洩管道,屬於憂鬱症好發群體,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

臺灣憂鬱症相關資訊與檢測量表

臺灣讀者也可透過以下的線上量表,依據年齡選擇合適的檢測,了解自身情緒及壓力值以作為參考。

一、 董氏基金會主持研究且經過大規模實測的分齡憂鬱情緒自我篩檢量表:

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測表(未滿18歲)

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生版(18∼24歲)

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生版(18∼24歲)、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測表(未滿18歲)。三采文化出版提供

臺灣人憂鬱症量表(已滿18歲且非大學生)

臺灣人憂鬱症量表(已滿18歲且非大學生)。三采文化出版提供

二、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老年憂鬱症量表(GDS-15):

根據董氏基金會《二○二三年臺灣六都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及後疫情期運動現況與憂鬱情緒相關性調查》報告,百分之十三點八的受訪者表示有明顯憂鬱情緒,平均每七人就有一人達到需要專業協助的程度。但多數青少年並沒有接受治療。

老年憂鬱症量表。三采文化出版提供

若你本身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或需要專業協助,可撥打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以及張老師專線:1980

(本文作者為 諮商心理師 王偉,原文節錄自《我是這樣好起來的:心理師親測有效的自我療癒指南》/三采文化出版)

《我是這樣好起來的:心理師親測有效的自我療癒指南》,作者:王偉,三采文化出版

成為健康遠見Line好友,讓健康更貼近你的生活!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