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不僅連續多年蟬聯世界最幸福的國家,還以其卓越的教育體系享譽國際。作為一名教育專業的學生,我不免深受吸引,想親身體驗這個「世界第一」的教育品質。
幸運地,我有機會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在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就讀教育科學學院(Facult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在第一學期,我選修了《探索芬蘭教育 I & II》和《教育心理學:變革的引擎》等三門課程。
須說明的是,以下的觀察可能因學校、學院及選課差異而有所不同,因此我將僅基於這些課程的經驗,簡單分享我對芬蘭教育的失望與驚喜。
芬蘭教育的真相:期待與現實的落差
首先,我必須坦言,對課程的失望可能來自於對「世界第一」教育品質的過高期待,造成了一定的落差。
在第一學期結束時,我發現自己在總結所學時遇到困難──整體課程顯得有些「鬆散」,很難理解當前的學習與期末報告之間的直接關聯。
與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Daniel 討論時,他也提到:「課程今天談『記憶』、明天談論講『動機』,但每個主題都聊得不夠深入。而且課前的自主學習內容基本與課程重疊,並未帶來新的認識。」
另外,課程中的「聯合課程」(Joint Session)也讓我感到有些可惜。這些聯合課程通常會有學士生和碩士生一起上課,雖然這樣可以增加接觸不同觀點的機會,但也使得討論缺乏聚焦,容易讓課程變成「分享」而非深度的「辯證討論」。
此外,聯合課程的學生人數過多,而教室內卻未提供足夠的課桌椅,這導致學生在上課時經常須借椅子,甚至有時根本沒有桌子可用。以《教育心理學:變革的引擎》為例,課程的上課時間(有時 1 個半小時、有時 3 小時)和地點經常變動,這讓我覺得有些不便。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並不會說我對芬蘭教育完全感到「失望」,反而在深入了解芬蘭教育的本質後,我開始感受到一份「驚喜」。那麼,究竟芬蘭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呢?在交換期間,我修了《探索芬蘭教育 I & II》課程,並從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地方,現在我就來簡單分享。
本質與核心:體制的無限可能與公平機會
- 義務教育:從遊戲啟蒙未來
芬蘭的義務教育適用於所有 6-18 歲的學生。特別的是,6 歲的學生須強制就讀國小學前教育。這一年主要透過遊戲引導學生探索周圍環境,若學生在此期間適應不良,教師也會及時提供支援。
7-15 歲的學生則進行九年基礎教育,之後可選擇就讀普通高中或職業高中。大約 50-54% 的學生選擇繼續就讀普通高中,其他則選擇職業學校。無論選擇哪條路線,學生都可獲得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
- 學習無死角:永遠有第二次機會
芬蘭的教育體系沒有「死胡同」(No Dead Ends)。換句話說,學生始終擁有轉換學習路徑的選擇:即使在某些教育階段遭遇挫折,仍然可以透過不同的途徑獲得資源,繼續學習,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 免費教育:不讓任何學生掉隊
芬蘭的義務教育全面由政府資助,所有家庭和學生皆免費。學生在校期間可享用免費的熱食和教材,甚至私立學校也全額免學費。為避免因教育資源不均導致學習差距,在義務教育階段,私立學校必須接受政府資助,且不得向學生收取學費。
「你是一個獨立的人,值得擁有幸福與快樂」
為了深化課程學習,《探索芬蘭教育 I & II》這門課安排了一次有意義的參訪活動。我們參訪的 Lauttasaaren yhteiskoulu 是一所包含國、高中部的私立學校。
在參訪期間,我們很幸運地與學校教職人員進行了深入討論。該校課程相當多元,學生可以自主組織募款活動、跨國旅行等,儘管豐富,但並未令我特別驚訝。直到有位學生提問:「你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國際影響力?是否擔心學生畢業後的表現?」這個尖銳而挑戰性的問題讓全場瞬間靜默。
原以為場面會變得緊張,沒想到下一秒,老師只是平靜地回答:「我們學校的學業表現在芬蘭只能算中等,很難與赫爾辛基市區的學校相比。然而,我們並不注重畢業生是否在學業上取得成功;我們更關心的是他們是否能成為幸福的人。」這番話展現了芬蘭教育的核心價值,不再只是學業上的競爭,而是真正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
這一理念在芬蘭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芬蘭的學生從小便習慣自己走路上學,這是一種對自我獨立的培養,讓他們從小學會負責自己的行為。家長普遍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務,因此在管教上較為寬容,語氣也相對溫和——當然,有時也會見到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家長無可奈何的場面。
這便是芬蘭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任何社會身份(無論是學生、職員、老闆、父母或子女)之前,首先,你是個獨立的人,並且值得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擁抱不完美的學習旅程:從「笨」開始探索?
在《教育心理學:變革的引擎》課程中,教授曾多次強調:「你可以覺得自己笨。如果你從未有過這種感覺,那就意味著你從未真正深入學習過。」這讓我再次開始思考,如果整個學期結束後,我沒有獲得更多知識、沒有變得更加聰明,也沒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而只是學會如何更快樂些,這算不算學習呢?或者,如果我已經努力過,但仍然失敗、一事無成,那麼這樣的我是否值得幸福呢?
如果「快樂」和「幸福」才是芬蘭教育的核心,那麼對於過去追求知識轟炸和高 GPA(註) 的我來說,失望似乎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我的期待與芬蘭教育的理念本就不同。
不過,從現在開始,我想試著當一回「笨」的人,或者說,開始接受自己本就「有限」的事實──世上有太多我不懂的事物,無論我怎麼努力,知識的更迭似乎總是比我快,但我開始學會接受這樣的現實,並以更輕鬆的心態面對自己的學習過程。
如今,我想放慢腳步,和全世界說:「我『爛』得很快樂!」
註:GPA(Grade Point Average,學科成績平均績點)是許多大學及高等教育機構用來評估學生學業成績的一種制度。
【延伸閱讀】
●深入芬蘭教育現場:邊玩邊學等於「放牛吃草」?沒你想像中的簡單!
●「芬蘭教育的美好形象,有可能只是一個成功的市場行銷」──芬蘭教育第一線觀察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Jerry 東方世界的填鴨式教育,永遠無法理解啟發式教育的精闢道理,誠如中國人讀書永遠都是老師在說話,西方人上課卻都是學生在提問,長久下來的結果自然形成今天的模式
12月10日03:22
James 聽起來很幸福,很像台灣永遠做不到的幸福
但也無所謂,窮人如我決定不生,這些事就只是政客財團炒房仔們需要擔心的未來
12月10日03:09
不是權力腐敗,是腐敗的人朝權力前進 教育的樣貌源自文化、文化源自基因展現的民族性,基本上台灣學誰的制度都沒用,反正都會彈回原本的樣貌:「愛佔便宜、愛封建特權」
12月11日15:40
悟飯 千萬別學假會的李遠哲硬把美國或其他國家的那一套制度硬強加在台灣的教育!造成第二波台灣學子大傷害!
要想教好小孩最主要的是學習的觀念,學習方式和制度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道德觀念,台灣現在教育體制道德教育很薄弱!
國外學校,小孩在學校大家犯錯,學校校長或教務主任直接叫家長來學校開會,當面說你小孩在家是怎麼教的?你覺得台灣的家長能接受嗎?那你們覺得為什麼人家國外可以這樣做?人家有社會道德共識的觀念,有是非良知講道理,台灣人沒有!台灣人很多講情講義但不講理!
看民進黨就知道了,做錯了就硬凹,千錯萬錯都別人的錯!用意識形態在教育上,台大校長管中閔遴選案不就是這樣?這種怎麼會進步?就算你把最先進最完善的制度用在台灣也沒用,因為台灣人的觀念跟人家就是不一樣!沒用!
12月12日01:16
Elsa 聽起來的幸福教育應該是基礎教育,真正體驗應該是在細節、還有日常執行的理念,不是課程內容。筆者去體驗的是大學教育,這怎麼能感受得到?如果有了解台灣和芬蘭教育的媽媽我覺得應該會比較能了解其中的不同。
12月12日00:1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