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城國是個特別的國家,由教宗國(Lo Stato Pontificio)轉變而來。過往的教宗國已不復存在,曾為教宗統治的世俗領地,得利於西元 756 年的丕平獻土,建立於 8 世紀,位於亞平寧半島中部,以羅馬為中心。
1861 年,由薩丁尼亞王國所領導的義大利統一,將教宗國的絕大部分領土併入。至1870年,因普法戰爭法國將駐軍抽回,義大利王國趁勢併入羅馬城,教宗國領土萎縮僅剩梵蒂岡城,名存實亡。直至 1929 年教宗庇護十一世時期,時任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與聖座國務卿加斯帕里簽訂《拉特蘭條約》(Patti Lateranensi),教宗國正式滅亡,誕生了「梵蒂岡城國」。
梵蒂岡是位居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以四周城牆與義大利為界,作為國界的列昂四世城牆(papa Leone IV, mura leonine)建於西元 847 年-855 年,整個領土面積大約 0.44 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國中國」。羅馬教宗曾在此居住,境內偌大的避暑花園占了該城一半以上的領土。作為天主教中樞的梵蒂岡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可謂當今世界最特殊的國家,既為天主教教宗的領地,又攬獨立主權。
另以文化層面來看,梵蒂岡屬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內有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品和建築傑作,城中心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聖彼得教堂。梵蒂岡就是這麼一個充滿藝術與宗教影響力的國家,其宗教地位使得梵蒂岡在國際話語權超過了大部分國家。梵蒂岡城國小,但是國際影響力可跟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與法國相比擬。梵蒂岡作為世界天主教信徒的精神家園,擁有獨樹一格的文化影響力,全世界的天主教國家在宗教方面也都受梵蒂岡指導。
2013 年 2 月 28 日「聖座本篤十六世」拉辛格辭職,選擇退位,成為榮休教宗(Pope Emeritus)。隨後,2013 年 3 月 13 日,梵蒂岡宣布阿根廷籍樞機豪赫・馬利歐・貝果格利歐當選教宗,取聖號「方濟各(Pope Francis)」。他創下幾個「第一」:是天主教史上首位來自美洲與南半球的教宗,亦是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方濟各關注兒童和婦女權力,推動全世界範圍內的信仰自由,最近還與希臘東正教的總主教熱羅尼莫二世進行禮貌拜會,是 1054 年東正教與羅馬天主教教會分裂以來,再次有天主教教宗踏足雅典,足見其屬於改革開明派的教宗。
梵蒂岡與義大利,到底什麼關係?
1860 年義大利統一後尚有羅馬城未拿下,當時即為教宗的領地,背後有法國駐軍撐腰,令剛統一的義大利忌憚三分。1870 年普法戰爭期間,義大利王國乘拿破崙三世抽回駐羅馬的法國駐軍之際,出兵佔領了當時依附於法國的教宗國,教宗庇護九世被困於梵蒂岡,教宗國形同滅亡。
史上所稱的「羅馬問題」便是指,此後的歷任教宗面對這種情況,不想承認義大利亦無意屈服,索性將自己的活動範圍侷限於梵蒂岡宮,「梵蒂岡之囚」即由來於此。雙方就這樣對峙了 59 年之久。直至二戰前期義大利法西斯墨索里尼上台執政與聖座(Santa Sede)國務卿加斯帕里在 1929 年簽訂《拉特蘭條約》(Patti Lateranensi),雙方互相承認主權,梵蒂岡成為永久和平中立國。
《拉特蘭條約》簽訂後,教宗國正式解體,由新建立的梵蒂岡城國取代,2 月 11 日乃成為梵蒂岡城國的建國紀念日。《拉特蘭條約》內含三項文件:
一、承認聖座在梵蒂岡城的完整主權,並據此建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政治文件。
二、規範天主教會與天主教信仰在義大利國家之地位的條約。
三、同意作為最終解決賠償聖座領土與財產損失的金融公約。
《拉特蘭條約》載明聖座承認羅馬作為義大利的首都;義大利政府承認聖座對梵蒂岡 0.44 平方公里範圍內的主權。條約另規定聖座對梵蒂岡具有主權,其在義大利國內擁有的地產(主要為教堂)具有治外法權和豁免權,但義大利境內所有的其他主教任命必須報義大利政府批准,且須具備義大利國籍,同時宣誓效忠國家。
《拉特蘭條約》還規定,倘若梵蒂岡公民失去梵蒂岡國籍,且未取得其他國籍,將自動取得義大利國籍。義大利公投放棄王國改行共和國體制後,1948年起所施行的《義大利共和國憲法》亦承認此條約。
目前梵蒂岡居民不到千人,卻是全球 13 億天主教的信仰總部,掌握世界各地的教會。
注意:聖座(Santa Sede)不等於梵蒂岡!
讀者要了解梵蒂岡之前,必要釐清聖座(Santa Sede)、梵蒂岡與教廷這三個名稱的區別。聖座指的是教宗的教務職權,更凸顯出教宗在天主教會內超乎眾教座的主教教座。從外交層次觀之,聖座的一言一行代表整個天主教會,國際法的其他主體將其視為主權實體。由教宗領導,可與其他主體締結外交關係,其行政體系即一般所稱的羅馬教廷(中文更常以「教廷」稱之)。
然而,各界常以「梵蒂岡」代稱聖座,其實是因聖座的所在地及現今之主權管轄範圍為梵蒂岡城國。不過,嚴格說來,聖座之所以不能等同於梵蒂岡城國,乃是後者為 1929 年的產物,而聖座的歷史要追溯到基督教會發展初期。換句話說,以外交系統觀之,各國大使不是獲得梵蒂岡城國的接受,而是獲得聖座的同意。
另一方面,聖座向各國和國際組織派出的外交代表機構或使節,他們是代表聖座而非梵蒂岡城國。國際慣例與當代法律中,聖座都被國際公法承認,其權利與義務跟主權國家無異。
教宗以聖座的各種行政機構管理天主教會,而聖座是由一系列複雜的機構組成:國務院、9 個聖部、3 個教務法院,以及 12 個宗座理事會,這些機構其實就是羅馬教廷。國務院主要負責處理聖座和梵蒂岡城國的內部行政與外交事務,且僅有國務卿居住在梵蒂岡城中,其它機構則散布在羅馬城中,享有治外法權。
儘管聖座並不具備所有國際法所規範的主權國家標準:常住人口、固定的領土、穩定的政府以及與他國建交的能力,不過,聖座與 180 個國家建交,充分展示國際法的法人要求,因此在政府與國際組織事務中可列為「成員國」。許多國際協定認定聖座主權,1929 年 2 月 11 日簽署的《拉特朗條約》也特別強調,該條約中「義大利承認聖座在國際場合中的主權是其性質所固有的屬性,是對其傳統的遵從,也是其在全世界使命之要求」。
教廷與台灣的關係
論台灣與教廷的關係自當從政府播遷來台開始。中華民國與梵蒂岡兩邊邦交真正對等的時期,大致上分為 1946-1949 年、1952 至 1959 年的公使館期,與 1966 年至 1971 年雙方互派大使時期。
蔣介石單方面在 1959 年將中華民國駐教廷的公使館升格成大使館。當時梵蒂岡已對中共政權有所顧忌,並未即刻跟進。1952 年 12 月它在台北設立公使館,直至後來教廷駐中華民國大使高理耀,因與蔣家關係深厚,促使教廷在 1966 年 12 月正式將公使升格大使館。1971 年,中華民國外交動盪,正式退出聯合國,從那時起,教廷就召回大使,大使館的業務改由代辦處理。
自那時起,教廷和中華民國的關係,便反覆出現不穩定的傳言:2004 年 4 月陳水扁總統首次赴梵蒂岡參加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葬禮後,傳出梵蒂岡與台灣斷交之聲,新教宗本篤十六世有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達成復交,以利教務發展。過去教廷和中國共產政權長期沒有外交關係,雙方在意識形態上對立。自從 1951 年 9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梵蒂岡派駐中國的大主教李柏利(Anthony Riberi)以間諜身份驅逐出境之後,中國和教廷之間很難盡釋前嫌。
1957 年中共更是不理會梵蒂岡的聖統制與承認教宗的地位,自行設立「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實行所謂三自原則(自主、自養與自傳),發展出獨立於梵蒂岡的中國官方天主教會。而自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天主教徒日益增多,總數達 1,400 萬人之多,然而中國政府僅承認其中的 500 萬信徒。鑒於中國天主教信徒市場廣大,教廷嘗試透過羅馬的聖艾智德團體(Comunita di Sant Egidio)和中國進行非正式對話,也以中國駐義大利大使館作直接的接觸,積極展現同中國修好的作為,以利雙方恢復外交關係。
與中國修好除了可廣泛達到對眾多人口的傳教機會,另個目標清楚體現在「中國與梵蒂岡的兩年臨時協議」之上。教廷謀求與北京對話,正是打算讓中國境內所謂地上與地下的教友合一,讓尊奉教宗的地下教友能過正常的宗教生活。2018 年 9 月 22 日在北京簽署了臨時性協議,梵蒂岡與北京就主教任命問題達成一份臨時性協議,為期兩年。兩年後,教宗方濟各再次簽字批准延長與中國之間的主教任命協議,為期兩年且內文並無更動,但未把香港納入協議範圍。為免台灣感到背叛,教廷還事先安撫,僅稱是「宗教事務」協議,旨在拯救中國的地下天主教信徒。
大教堂裡的大師藝術,與「兩千多把鑰匙」
聖彼得大教堂兩側的圓柱迴廊,是由貝尼尼設計完成的,共計 284 根巨大的圓柱,圓柱上還有 140 座聖人像,圓柱迴廊就像基督/教宗張開雙臂擁抱所有進到廣場內的人們。
西元 326 年,君士坦丁大帝率先為聖彼得正式興建教堂。不過到了 15 世紀由於建築物幾乎呈現荒廢狀態,故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宗朱力歐二世決定重建這座教堂,1506 年開始動工,在長達 120 年重建過程中(1506-1626),先後由布拉曼特(Bramante)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德拉波爾塔和卡羅馬泰爾擔任建築師,最引人注意的圓頂天井就是出自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球體建築。
大教堂因建在耶穌最得意的門徒聖彼得的墓地上而得名。聖彼得大教堂的每個角落雕刻都有《聖經》故事。大教堂內特別有名的是米開朗基羅作品《聖殤》(Pietà),題材正是源自於《聖經》,刻劃出聖母瑪利亞表現出鎮定堅強神情,抱著被釘死的耶穌身體時的樣貌。有名的「聖門」(Porta Santa)位在教堂大殿門廊最右端,象徵人們要通過基督才能獲得救贖,由聖門進入教堂也象徵著步入天堂,聖門每 25 年才開一次。
矗立在聖彼得廣場上醒目的「方尖碑」是羅馬皇帝卡利戈拉(Gaius Caligula)從埃及帶回,置於尼祿皇帝競技場中,當作馬車競賽時的折返點。此後當該處成為聖彼得廣場時,才將「方尖碑」移至中心位置,使之成為聖彼得殉教的見證。
遊客也會發現,許多入口有瑞士傭兵駐守,據說其特殊的制服為米開朗基羅所設計。聖彼得大教堂與聖彼得廣場是集文藝復興前後所有頂尖建築大師精心雕琢的作品。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第一大的天主教圓頂教堂、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的殿堂。要進入聖彼得大教堂必須統一由右側的安檢處進出。
1475 年所創建的圖書館,裡頭珍藏著大量珍貴的早期手抄本和古版本。建於 5 世紀末期的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館,也是當今世上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更榮登「一生不可錯過的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在文藝復興時期曾是教宗住所,原本僅有幾間小禮拜堂、藝術陳列品,迄至 15 世紀才朝博物館方向打造。
長達 7 公里的館區,是由二十多個大大小小不同小教堂、房間和 11 個小博物館組合而成的。旺季時,這小小博物館的參觀者,可於一天之內締造兩萬七千多人的參觀人次。博物館中的西斯汀教堂和拉斐爾畫室更是藝術中的無價之寶。博物館裡的西斯汀教堂內,如今仍可見到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和《末日的審判》兩幅之名壁畫。
有趣的是,梵蒂岡博物館內有位專門負責掌管鑰匙的人(Clavigero),負責保管梵蒂岡博物館內 2,797 把鑰匙。編號為「一號」的鑰匙,竟然不是用在入口,而是出口。相反地,入口鑰匙編號竟是 2,797 號!另外,著名的西斯汀教堂,是唯一用沒有編號的鑰匙來開啟的。
執行編輯:劉芳瑜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男孩在這裡閹割最便宜」,歌劇舞台下的殘酷歷史:閹伶的故事
●100 多年還沒完工,高第也曾為它捐錢募款!昔日年收一億歐元的聖家堂,如今卻蓋不下去了?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牧文 中共和梵蒂崗簽約,只是為了把地下教徒騙出來而已。見光之後的地下教徒只會和法輪功教徒一樣獲得器官捐贈的待遇,不是嗎?
教廷去和中共簽的約,就是地下天主教徒的器官捐贈卡,好嗎?
2022年02月07日08:50
宗 台灣是 總部 1981年上帝的化身轉世在台灣
而幾千年的預言裡 你是最後一任的教皇
上帝的化身救世主 會在你的任期內出現
2022年02月07日08:20
Stan 關係就是政府的背後都是同一個組織控制的
2022年02月07日07:23
啊健 中國👍👍已經 變強 變大!
你視 為(機會 or 糞土 時間會證明一切!
我們 崇尚自由..............!
更熱愛自己的傳統....!🙏🙏🙏🙏
一起加油吧...!
2022年02月07日06:53
🇩🇪錥🇩🇪 看不懂
2022年02月07日06:0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