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學年的上半學期間,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後簡稱「臺藝大雕塑系」)皆推出《臺藝大雕塑年度展》(後簡稱「雕塑年度展」)。自2014年舉辦以來,該展在競賽徵件的方式激勵學生展現個人能力;且同時邀請系上老師、畢業校友參與展出,強化系所之間的對話互動。不分年級與世代,共同展現臺藝大雕塑系龐大且堅實的創作能量。
《2023臺藝大雕塑年度展》展場實記。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在校外單位的響應下,雕塑年度展也成為幫助系所向外拓展交流的管道。今屆展覽是由財團法人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新北市三二文教基金會以及台灣木雕協會協辦。包含獎項與資源的挹注,勉勵年輕學子們積極保持創作熱忱。
【麗寶獎】陳冠豪,鐵墨`㇐畫,紙,220*120 cm尺寸依場地而定,2022。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麗寶獎】丘智偉,Paper Factory,影像裝置、油墨印刷、A4紙張,30 *400*225 cm,投影尺寸依展場調整,2022。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評審團特別獎】陳靜薰,無題,大理石、綿線,19*6*10 cm,2023。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雕塑年度展奠基於系所教學的五大組別,分設塑造、金屬、木雕、石雕、複合媒材五大類別,且不特別限制作品尺寸來進行徵選。於評選上,今年邀請到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的張乃文教授,與系上專兼任教師共同評審。最終從83件作品中,精選出42件作品,及邀請8件專兼任教師作品參加展出。
以雕塑為名的專業養成
1967(民國56)年自美術科獨立後,臺藝大雕塑系的成立催化了臺灣雕塑在學院教育的發展。作為臺灣目前唯一以「雕塑」命名的系所,該系延續數十年來的發展,始終秉持堅實的專業訓練。在四年課程的前半階段,學生經由相關理論的修習與實作體驗,紮下造形能力的基礎;其後則能依自身興趣進入特定的工坊學習,更為深入地鑽研材質的表現。也正因為對技法有著嚴謹要求,臺藝大雕塑系的學生才能有相應的能力實踐自身創意。
針對創作上的引導,臺藝大雕塑系系主任賴永興提到「反覆地探問雕塑的本質」是系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這個本質不僅指涉概念上對於「雕塑」的解讀,也包含技術層面的考究。就雕塑系出身的創作者而言,保有探究「何為雕塑」的精神則助於在面對漸趨龐雜化的藝術生態中,能夠反身思考個人的定位,並確立自身實踐的獨特性。
【教授作品】賴永興,自刻像139,樟木、鐵,60*68*171 cm,2023。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教授作品】宋璽德,山水拓2023-4,金屬,50*30*40 cm,2023。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教授作品】劉柏村,枯山水,金屬,27*20.5*50 cm,2020。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譬如以今屆參展的作品來看,金屬類組的鄭景鴻,其作品〈(ㄅㄨˋ)(ㄒㄧㄡˋ)(ㄍㄤ)〉乍看是座形態奇異的人像,但實際是經由高溫將金屬熔製成絲線般的狀態,並緩慢地將之纏繞為內部中空的立體造型,體現著創作者面對材料所下的細膩功夫與心思。至於木雕組的李承翰,其創作多藉由對人像的刻劃,探討在人際交流下的內心狀態。而作品〈著衣 - 佇候片/刻〉不單純只是「雕」與「刻」的技術表現,木料表面亦添加少量的纖維材質,異材質的運用則成為作者表述理念的獨特語言。
不難發現學生們「以雕塑為本位」作出了積極的嘗試,從廣泛的來源中建構出個人善用的藝術語彙,朝著更為成熟、專業的創作實踐邁進。
【金屬組 銀雕獎】鄭景鴻,(ㄅㄨˋ)(ㄒㄧㄡˋ)(ㄍㄤ),不銹鋼,60*20*30 cm,2023。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木雕組 金雕獎】李承翰,著衣 - 佇候片/刻,樟木、纖維,80*80*175 cm,2023。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延續形式多樣化的藝術趨勢 傳統與當代精神的並存
作為一門發展悠久的藝術類型,「雕塑」於傳統上講求的是創作者對於材質的造形能力。於今屆展場,同樣能見到部分作品保留了對於材質及造形的關注。無論是以寫實、客觀的方式雕塑人物造型,或是於視覺上追求材質型態的變化和突破,皆體現出學生們運用不同媒材的能力與創意。
另一方面,今屆雕塑年度展亦呼應了當今藝術創作的趨勢。即在界定不同藝術類型的條件已漸趨模糊的情況下,雕塑藝術也產生了更多樣的可能性。走入展場空間內,能見到除了以木材、石料、金屬等不同材質塑形的創作;也有部分作品選擇以錄像、裝置,或是由組構現成物的方式呈現。各種視覺形式,兼容並蓄地共存於一室。
針對今年評選出的參展作品,系主任賴永興認為:「延續系所近幾屆展呈的趨勢,可以發現有越多學生是從『概念』起步來發展創作」。不論是對外界環境的回應,抑或是個人心理情感的抒發,學生們對於「創作」這件事已有了更多層次的思考,並嘗試藉由不同的視覺語彙將想法付諸實踐。
【塑造組 金雕獎】呂晉毅,模具人體,樹脂/FRP,140*60*177 cm,2022。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木雕組 銀雕獎】施博唯,生命的重量,雲杉,240*120*60cm,2023。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金屬組 金雕獎】龍暐翔,戰爭系列,白鐵、黑鐵、木頭,尺寸依場地而訂,2023。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例如於複合媒材的類別,金雕獎得主羅浩倫的作品便打破了人們對於雕塑的既定印象。〈寫生計畫〉是一件歷時近兩年的藝術行動計畫,羅浩倫針對街道上常見的變電箱進行風景彩繪,並透過影像紀錄這段重覆回返現場進行寫生行動的過程。就視覺上而言,此件作品固然看似不具有雕塑的特徵;但就理念來看,其包含了對「創作者如何作為主體以介入至社會空間」的思考,某種程度上仍反映出雕塑與所處空間的對應關係。
【複媒組 金雕獎】羅浩倫,寫生計畫,壓克力顏料、哈內姆勒水彩紙、單頻道錄像紀錄、半光面相紙、影像紀錄,尺寸依場地而定,2021-2023。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在詹孟凡的錄像作品〈濾境〉,兩幅迥異的場景似乎正演繹著典故「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艱難處境。其藉由「身體」的演出,將個人心理糾結、掙扎與疼痛的狀態,和砧板上被料理的魚肉形成一道暗喻。碩士生徐子凡的作品〈軟性絕緣〉則體現出「軟雕塑」(soft sculpture)的概念特徵。其運用現成物(兒童傢俱),並以編織粗毛線的方式包覆物體。透過軟質的材料,傳遞另類的造形語彙。
【複媒組 銅雕獎】詹孟凡,濾境,錄像,尺寸依場地而定,2023。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麗寶獎】徐子凡,軟性絕緣,毛線、現成物,尺寸依場地而定,2023。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競賽機制的背後,其實也承載著鼓勵學生大膽發想、積極實踐的用意。系主任賴永興對此表示,無論學生們採取何樣的表現形式,評審們考量的是「能否從作品中見到雕塑的基因(DNA)」。故不拘於尺寸、媒材、形式等條件,由雕塑年度展可見到師長們並不特別將「雕塑」的概念縮限於特定框架內,而是選擇給予學生們更為開放的釋義空間。
保有對於典型創作媒材和造形表現的關注,臺藝大雕塑系立基於雕塑藝術悠久的傳統,並在當代脈絡下注入了新的概念與詮釋,穩健地與時代趨勢接軌。也期待如此精神能持續引領系所未來的發展。
【石雕組 銅雕組】謝宥正,亞當,大理石,60*20*15 cm,2023。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複媒組 銀雕獎】李國嘉,乾瞪眼冠軍機,複合媒材,50*40*150 cm,2023。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2023臺藝大雕塑年度展
展覽日期|2023/04/12 - 2023/04/23
開放時間|9 : 00 - 17 : 00
展出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教學研究大樓B1大漢藝廊、B2大觀藝廊、真善美藝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