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麥卡錫(Cormac McCarthy)生前出版的最後著作《乘客》二部曲中,美國南方的慵懶與普羅粗線條對話之下,隱約浮現神話的架構。
故事一開始,打撈沉船的潛水員入海底搜尋失事飛機殘骸,以及罹難遺體,懷疑似乎少了一名乘客,而且機長飛行袋也離奇失蹤。難道在潛水員切入專機機體之前,已經有人來過?這位離奇不見蹤影的「乘客」是誰?為何不見?飛行袋裡有什麼機密?誰有能力趕在打撈人員之前迅速取走以上?
麥卡錫埋下疑團,暗示驚悚小說與陰謀論的跡線,擺在背景,若隱若現。本書的公關書介,難免藉此發揮,大部分的書評也不忘捉住這吸引人的軸線。
然而,失蹤的「乘客」情節其實發展有限,小說主體致力刻畫潛水員威斯特恩(Western)的生活環境,並逐漸揭露他與工作不相符的身世。這部份,麥卡錫以他擅長的極度在地口語描繪,生動無比。如此,帶出《乘客》二部曲中,驚悚偵探故事框架之外,接近希臘神話或悲劇的核心。
➤原子彈的後裔
出身田納西,威斯特恩曾赴歐洲當賽車手,身受重傷,如今從事危險性極高的水底打撈作業,以紐奧良為家。他大學時主修數學,再進入著名的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物理,但未取得博士學位就離開,浪跡天涯。
威斯特恩為什麼遠離學術研究的道路,走向工人階級生活,是本書重點,慢慢揭開。他混跡庶民環境,充分融入,交談交往普羅大眾毫無窒礙。但他過目不忘,閒暇時閱讀霍布斯《利維坦》,隨時可以開口討論量子力學、分子物理、夸克,以及他父親的種種。
威斯特恩雙親都參與奧本海默主持的曼哈頓計畫,促成原子彈的誕生。父親從普林斯頓大學到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研究室,分離鈾元素,因而認識曾經是選美小姐、當時任職操作員的威斯特恩母親。後來,他們前往洛斯阿拉莫斯。曼哈頓計畫成果驗收,引爆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父親在「三位一體」核試現場。
麥卡錫處心安排,以人物刻畫設定威斯特恩與妹妹,讓人覺得兩兄妹生長在曼哈頓計畫的陰影之下,背負著原子彈巨大殺傷力的罪惡。在他筆下,建造原子彈的科學家宛如具備毀滅人類、殺死眾生能力的神族,因此受到詛咒。威斯特恩父母英年得癌,先後逝世,子女數理天分過人,卻無法發揮,非死即傷。故事透過神族子女,一對兄妹的遭遇,演繹巨大科學能量釋放之下,對於實存生命造成的扭曲。
威斯特恩早早棄用神族「稟賦」,投身鋌而走險的行業,置生死於度外,似乎暫時規避了詛咒。麥卡錫常被說是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的傳人,《乘客》中的威斯特恩,很難不讓人想起《聲音與憤怒》裡第二段的哈佛生昆丁。他們都智能過人但困住自己,都跟妹妹的關係緊密。不過,兩人選擇不同方式面對。
➤墮入南方
放棄學術研究的威斯特恩,雖然住紐奧良,其實如浪人般隨著打撈工作而遊走各地。然而,海底墜機中失蹤的神祕「乘客」,引起政府調查單位注意,開始跟蹤、詢問,甚至派探員侵入他住處搜查。
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招惹上什麼機密大事?神祕消失的「乘客」是誰?難道是外星人?但已經頻繁遷移的他,知道必須跑路。「沒人能告訴你如何對付一個一無所知的敵人。最好的建議可能是計畫逃亡。那是面對所有困境時都相當有效的策略,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我寧可優雅逃跑也不要難看抵抗。」
何況,參與原子彈建造,後來又跟隨氫彈之父泰勒博士的父親,論文曾經被盜,他妹妹的也是,威斯特恩感到似曾相識。於是他棄家而逃,上路移動,居無定所,甚至想換新身分。一路上,透過與同事、親友的對話,威斯特恩一向不願開口談的過去,慢慢現形。
在南方,深海潛水員威斯特恩生活在普羅大眾的具體世界中,但另外一個世界,菁英數理人才的抽象宇宙,連同原子彈神族的祕辛,從來不曾消失,只是暫時壓抑而已。同樣的,麥卡錫也在兩個世界之間游離。故事呈現方式上,身世背景的揭露,透過大量交談,如前面提過,那是麥卡錫熟練掌握的靈活語言,道地而生動(讀英文版感覺尤其強烈)。
由於運用的語言跟談論的內容時有明顯差異,讀者可以充分感覺到威斯特恩的分裂,以及麥卡錫作為作者面臨的拉扯。小說就在理論物理的點滴與南方酒館的慵懶之間前進,讀者必須跟著調適,並不好讀。
➤神祕的他者
雖然從飛機殘骸神祕失蹤的「乘客」,看來只是引發情節動力的引子,但麥卡錫以此為題,甚至二部曲也以此相稱,有其深意。以臺灣讀者熟悉的改編著作為例,電影《險路勿近》的英文原名來自葉慈名詩〈航向拜占庭〉,電影《末路浩劫》的小說原名正是《長路》,都跟旅途、路程相關,屬「乘客」的相關詞組。
旅人、行者、乘客,都在「路途」之上,也常常用在人生之旅,以及宗教上的聖靈之「道」,成為隱喻。而此宗教上的引伸,又常被用在科幻場景,如外星人的來臨,猶如遠道而來的訪客。
麥卡錫在最後著作,再度援用旅程相關詞組之一,似乎想藉神祕的「他者」,引發各種思考與想像的可能。加上末世論暗示強烈的原子彈毀滅,他在最後時刻思索著一連串終極議題。
不只沒人看過的「乘客」,神祕的他者也以其他樣貌出現。威斯特恩妹妹艾莉西亞,比哥哥繼承了更多神族優異遺傳:16歲從芝加哥大學畢業,是數學天才,美麗動人。但她似乎也同時承擔了更重的詛咒,罹患思覺失調,屢屢見到數名旁人看不到的「小夥」,尤其是其中最強勢的「沙利竇邁小子」,簡稱「小子」。
二部曲的第一冊《乘客》中,艾莉西亞的幻覺與哥哥威斯特恩的章節交替出現,幻覺邏輯超出一般經驗。「小子」的言語、行為,連艾莉西亞都摸不著頭緒,造成閱讀上頗大的衝擊,讀起來辛苦。
到了二部曲第二冊《海星聖母》,艾莉西亞與精神科醫師之間展開療程對話,告訴我們更多:她的成長、她的神族父母、她腳踏實地的外祖母、她的數學世界、她仰慕的科學家、她的小夥。但最不想談的,是她的愛欲。
➤女性聲音
據說麥卡錫決心在他的《海星聖母》,反駁以往人們說他不善寫女性角色的批評。「海星聖母」是精神治療中心的名稱,艾莉西亞第二度來此,卻是自行入住,顯示高度自覺的病識感。整本書由療程對話紀錄組成。面對醫師提問,她大多侃侃而談,偶爾規避閃躲。原本在二部曲第一冊《乘客》中,從威斯特恩角度點到為止的過去種種,在此補充,至少大部分如此。
不過,麥卡錫建構的數學天才兼小提琴手艾莉西亞,乍看十分博學,出入數學、物理、音樂、哲學,但一路讀下去,令人懷疑只不過是學界軼聞的剪貼,充滿「拽人名」與陳腔濫調。
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候選人艾莉西亞,提及學術的時候常落入外行業餘人士鍾愛的話題,如:誰是最偉大數學家?誰是即使認識愛因斯坦的人都認為最聰明的?(答案:奧本海默。)某某是亞里斯多德之後最偉大的邏輯學家;有人說某某是目前活著的哲學家中最偉大的;哪些人名列你的數學家英雄榜?
不時冒出談論誰偉大或聰明,並摻雜一些零散科學原理片段,反而打破試圖建立的專業形象(即使在一位思覺失調患者身上)。跟某些電影電視裡試圖呈現學術圈議題時,往往只能庸俗化,摳到皮毛的皮毛,類似結果。
不知道麥卡錫在聖塔菲智庫中心任研究員時,學到了什麼?但可以確定他很希望運用新吸收的知識,施展在二部曲,來探索他之前作品未及的領域。應讚賞他年至耄耋仍有開闢新土的勇氣。
對於不懂數學(the mathless)及物理的人,也許難論斷麥卡錫運用科學知識的可靠度,但僅就他透過艾莉西亞之口,講到柏拉圖、康德、愛爾蘭哲學家柏克萊的學說,還有榮格,尤其是胡塞爾與海德格的那段恩怨,可看出非常表象,也不知如何藏拙。
至於這一次,大約最後一次,麥卡錫的女性角色是否塑造成功?也許由女性讀者來判斷比較適當。
➤終結之歌
先不論運用是否成功,麥卡錫踏入科學論述領域,是為了建構神族子女的優異身分資歷,再著手帶出始終躲躲藏藏的祕密。那就是詛咒之所在。
威斯特恩離開田納西出外讀書,某年夏天返鄉,夜裡見到妹妹在採石場獨自扮演希臘悲劇人物米蒂亞的角色,拿床單充當禮服,腳穿涼鞋,「她當時13歲。他正在加州理工學院研究所二年級而望著那個夏日夜晚的她時他知道自己迷失了。他感覺他的心堵在喉頭。他的人生不再屬於他自己。」
這蘊含「戀少年/蘿莉」的一幕(麥卡錫最近被爆曾有此紀錄),點燃兄妹之間亂倫的情愫,改變兩人生命。(艾莉西亞認定的起始點不同,在她12歲時。)威斯特恩想躲,啟動防衛機制,艾莉西亞不想躲,拒絕象徵體系約束。最後,各自面對不可能的愛。一個往外延伸,一個向內擠壓。兩人只好避談,書中的呈現支支吾吾,只殘留斷斷續續的流露。除了威斯特恩藏在浴室中隱密空間的那包信件,包含艾莉西亞的告白信,包含威斯特恩不敢自己閱讀、不知如何處置的書信。
兩兄妹同源;都重「數字」超過「文字」,以數字理解世界。他們是少數菁英,價值相同;還有,艾莉西亞無比美麗。除此之外,兩兄妹有超越親屬純愛的原因嗎?麥卡錫採用希臘悲劇裡的毀滅性代表人物米蒂亞,設計那個命運的時刻,已經定調原因來自神族血脈,製造原子彈的神族。那是一群眼光向內,只在意彼此的菁英,互相交配繁殖。
在開天闢地神話裡,神族是極端少數,兄妹亂倫,理所當然。在希臘悲劇的情節裡,亂倫變成避不開的命運。麥卡錫在《乘客》二部曲,並沒有在寫實上提供威斯特恩與艾莉西亞兩人產生亂倫情欲的解釋,而是圍繞著一個「寓意」。原子彈強大的毀滅力量,代表製造者集團如神族的地位,這群人內化排外,終究造成「內婚的過度強調」,如果用李維史陀的描述法來講。
充滿末世主題的《長路》之後16年間,麥卡錫會想著手如此困難題材,值得欽佩。精密科技在廣大世界留下的餘波,抽象數理在實存世界刻下的痕跡。只是他選擇十足特異、不算平穩的手法講了一個故事,或兩個。無論成功與否,不能否認的是,這兩本書雖然不易讀,也不好解,卻充滿魅力,促人思考,引人解謎。 ●
乘客二部曲(《乘客》、《海星聖母》
The Passenger, Stella Maris
作者: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
譯者:葉佳怡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12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
海明威、福克納後繼者
普立茲獎、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
隨身攜帶一只燈泡用來夜間閱讀、一口櫃子裝滿藏書
半生流浪於荒漠的怪物級奇才小說家、思想家
1933年於美國羅德島出生,有「海明威與福克納唯一後繼者」之美名,咸認為美國當代最偉大作家之一。曾獲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文學獎、美國國家書卷獎、美國國家書評人獎、普立茲文學獎、美國鵝毛筆獎等重要文學獎。
身為重量級作家,麥卡錫不像其他作家積極參與文壇活動,鮮少公開露面,職業生涯中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經紀人,僅憑獎助金度日,偶爾兼差,長常以公路、荒野為家,超過七千本的豐厚藏書就放在置物櫃裡。尊崇梅爾維爾、杜斯妥也夫斯基,風格深受福克納影響,認為文學唯一須處理的只有「生死課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定期贊助
單筆贊助
300
500
1,000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300
500
1,000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伍軒宏(作家)
2025-02-12 11:30 戈馬克.麥卡錫, 乘客, 海星聖母, 曼哈頓計畫
Kim(京喵) 這個時代欠缺閱讀量,很高興能在此看到書評,對愛書人來說多了點接收書訊的機會。
02月14日11:35
顯示全部